治未病讲座PPT课件_第1页
治未病讲座PPT课件_第2页
治未病讲座PPT课件_第3页
治未病讲座PPT课件_第4页
治未病讲座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医学的首要目的是什么?,现代医学的目的-正在由医疗逐步向医学保健发展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3,时代的需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转向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特别是这些年在广大的农村,温饱问题解决后,保健、养生意识同样日趋强烈。大家不仅要长寿,而且要达到“寿而康”。,.,4,随着世界医学向病前状态干预和疾病防治的重心逐渐转移时,中医学“未病先防”,“治未病”的观点,以及中医药个性化治疗与辨证用药模式,对亚健康状态的调养防治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色。,时代的需要,.,5,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保健、养生知识的需求日趋强烈,全国上下掀起了养生热,各种各样的养生书籍、光盘、讲座、电视节目,各种各样养生的方法琳琅满目,大家争相尝试(不知辨体质虚实寒热之偏、辨饮食及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听说吃苦瓜降糖-各种吃法=导致胃冷痛、腹泻;大枣补血养颜益寿,一次吃多就腹胀等;,时代的需要,.,6,更不知中医养生最高境界在养神调气,天地人气,息息相应、相通人的生理病理、发病疾病的变化、治疗疾病,养生保健都离不开天地自然及社会等因素要因人、因时、因地养生。,时代的需要,.,7,说到中医治未病小故事:“上医治未病”,史料记载,古代名医扁鹊(秦越人)论医术的故事。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8,扁鹊(秦越人)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健康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9,什么是治未病?,.,10,“治未病”的概念,祖国医学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昌盛起到了根本保障作用,其重要理念之一是让人们如何不得病,认为这是高明的医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故黄帝内经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后,历代医家对此理论也多有发挥和补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时至今日,“治未病”已经发展成为预防医学的一个领域,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国外也成立了许多“治未病”机构)。,.,11,“治未病”乃中医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2007年时任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全国各省市县级中医院要求成立“治未病”中心,.,12,中医治未病的三层意思,未病先防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既病防变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病愈防复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13,治未病:病前病、病中病、病后病,康复人群,已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防旧病复发,防“传”的风险,防“成病”的风险,防“生病”的风险,.,14,治未病的方法,调养精神,合理饮食,体质调护,.,15,调养精神,古人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安心养神:形神合一,胸怀宽广对待生活。四时调神:春季活泼、夏季畅达、秋季恬静、入冬则藏而不泄,适应季节特点外界变化,保持精神情志稳定。,.,16,调养精神,动形怡神:动形包括散步、锻炼健身等,促进气血流畅、筋络舒活、脏腑功能协调,精神焕发。以心治神: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或愤怒不平。节制情感:忍怒宽容,节制情感,淡泊的平常心移情易性:自我解脱。,.,17,合理饮食,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合理饮食是健康的重要基石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清淡少盐戒烟限酒只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18,体质调护,中医学认为体质现象即是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分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人们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被疾病“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为疾病治疗的预防指明了方向。体现以人为体,因人制宜的思想。,.,19,西医,中医,辨证,辨病,尚未实现个体化诊疗,有效指导临床,但难以寻找群体规律,体质辨识,反映个体差异,实施群体干预,体质辨识有助实施个体化诊疗及养生,.,20,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能够实现从个体预防到群体预防的转变,能够适用于亚健康及易病人群的识别与调控,体质辨识提供了“治未病”的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21,什么是体质辨识,.,22,体质辨识的三个相关问题,体质,偏颇体质,正常体质,疾病易感,健康,体质可分,体病(证)相关,体质可调,体质辨识,辨体施膳辨体施养辨体施保辨体施治,.,23,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24,.,25,亿万人群,人有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26,指阴平阳秘,脏腑气血功能正常,属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之人。,灵枢天年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广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一、平和质(云淡风轻),.,27,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匀称肌肉:健壮,常见表现,肤色:滋润,有光泽头发:浓密,乌黑,有光泽五官: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神: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心理特征,随和开朗,发病倾向,患病较少,适应能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较强,.,28,二、气虚质(绵绵细雨),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何以肥人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且肉以血成,总属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29,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偏胖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语言:声音低弱,懒得说话精神:精力不充沛,容易疲劳,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脉象:虚缓,心理特征,性格内向胆小、不喜欢冒险,发病倾向,比别人容易患感冒病后不易康复容易内脏下垂容易患疲劳综合征,适应能力,自然环境:不适应季节变化,社会环境:一般,.,30,辨体要点,例如:不能长距离行走爬一两层楼气喘说话声音低,且中间需要停顿换气,.,31,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素问逆调论云:“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三、阳虚质(寒风呼啸),.,32,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一般偏胖,亦可见于其他体型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躯体:怕冷,多见于背部、两膝、中脘部手足:发凉饮食:喜欢热的饮食精神:精力不充沛,睡眠偏多,舌脉,舌质:淡、嫩舌体:多胖脉象:沉、迟、弱,心理特征,沉静内向,发病倾向,容易寒化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适应能力,自然环境:不能忍受冬天的寒冷,不喜欢潮湿,社会环境:无特殊,.,33,辨体要点,.,34,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内热”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瘦人火多”临证指南医案“:瘦人阴不足”医门棒喝“:面苍阴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四、阴虚质(烈日当空),.,35,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偏瘦皮肤:偏干、肤色偏暗,常见表现,手足:手脚心发热五官:口干咽燥,眼睛干大便:干燥,舌脉,舌质:红、少津或见裂纹舌苔:少苔脉象:细或数,心理特征,急躁外向,发病倾向,易从热化病后呈现阴虚表现易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肺结核、甲亢等,适应能力,自然环境:不喜欢夏、秋季节,.,36,辨体要点,.,37,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格致余论:“肥人多痰”、“肥人湿多”,五、痰湿质(梅雨缠绵),.,38,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肥胖肌肉: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皮肤:油脂分泌较多出汗:多汗、汗粘五官:上眼睑有轻微隆起的现象饮食:喜欢肥肉、甜腻食物,舌脉,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象:滑,心理特征,温和、稳重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消渴中风胸痹,适应能力,自然环境:不喜欢梅雨季节、潮湿环境,.,39,辨体要点,.,40,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石寿棠医原:“若其人苍赤而瘦,肌肉坚实,素有湿热,肝热伐木火之质其体属阳。”,六、湿热质(桑拿天气),.,41,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皮肤:易生痤疮、皮肤油腻五官:口干、口苦大便:解不尽的感觉,舌脉,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心理特征,心烦急躁,发病倾向,痤疮、皮肤感染、黄疸、阴汗、带下,适应能力,自然环境:夏末秋初难以适应,.,42,辨体要点,.,43,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灵枢逆顺肥瘦云:“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七、血瘀质(冰泉冷涩),.,44,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偏暗,有色素沉着躯体:不知不觉出现瘀斑五官:唇色暗红或紫,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体:舌下静脉曲张脉象:脉涩,往来不利,心理特征,易烦躁易忘事,发病倾向,痛证出血癥瘕,适应能力,自然环境:对风、寒不能适应,.,45,辨体要点,.,46,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张景岳景岳全书:“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郁之类。神志不振,凡此之辈。”,八、气郁质(阴云密布),.,47,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偏瘦,常见表现,神情:闷闷不乐面容:忧郁精神:容易精神紧张,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发病倾向,郁症脏躁百合病,适应能力,自然环境:不喜欢阴雨天气,社会环境: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48,辨体要点,.,49,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景岳全书:“以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又云:“凡小儿之病,本不易察,但其为病之源,多有所因。虽父母之气俱有所禀,但母气之应在近,父气之应在远,或以一强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气者,是皆不可不察。”,九、特禀质(不测风云),.,50,体质特征,形体特征,体型:无特殊或畸形或先天缺陷,常见表现,遗传胎传过敏:不感冒也打喷嚏、流鼻涕皮肤一抓就红,舌脉,舌象:无特殊脉象:无特殊,心理特征,因情况而不同,发病倾向,过敏: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遗传:血友病胎传:五迟、五软,适应能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较差,.,51,辨体要点,.,52,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53,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把握三个重点:实践“治未病”的核心健康管理实践“治未病”的目的健康保障实践“治未病”的基础健康文化,体质辨识的应用,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54,体质辨识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档案健康指导,应用于“治未病”健康管理,.,55,应用于“治未病”健康指导,.,56,应用于传播“治未病”健康文化,向社会广泛传播体质辨识“治未病”的理念和知识,展示体质辨识“治未病”的理论成果与应用,讲座讲学,文本,文本,主流媒体宣传,专题网站建设,出版相关著作,.,57,拓展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体质分类判定体质辨识,预防,治疗,康复,拓展中医院服务功能,.,58,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天:社会、自然,气:天气、人气、地气,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健康延年,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总结,.,59,“顺应四时”“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天人合一,人体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60,“治未病”未病先防,中医学认为,人体之发病,与外感自然界的邪气,社会因素而内伤七情,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包括体内产生的痰饮、瘀血、结石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发病往往是综合因素而致,那么养生防病也要坚持综合保养,我们读懂疾病的关键在于“过用”,要保持既无太过,又无不及的“中和状态”(中庸)即阴阳相对协调平衡状态。,.,61,“治未病”既病防变,既来之则治之,振奋精气神,调动机体内部本能的抗病能力,防微杜渐,铲除于萌芽。积极主动到医院正规治疗-中、西医结合,.,62,“治未病”愈后防复,1、遵守防病的规则,综合预防。2、巩固治疗。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