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_第1页
沈阳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_第2页
沈阳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_第3页
沈阳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_第4页
沈阳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9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思念者眼中所见之景:茂盛的芦苇无边无际,早晨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引起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写伊人在水的另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比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2 . 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了诗人生活处境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C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3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不要小看这些阅读中的圈圈画画,它留下来的往往是阅读者随课文内容而展开的思维痕迹。必要时还需要在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写写画画。在进行预习阅读时,同学们要学会对课文中有关概念、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注眉批、分段落。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必要的。ABCD4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 面是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究纯度,不能太杂。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扯。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道细腻。ABCD5 . 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对此意见很大,纷纷打电话到环保部门投诉。B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C真正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D今年5月31日是第22个“世界无烟日”,北京爱卫会发出了当天17:31分至18:31分全国公众禁烟一小时。6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吴敬梓-清代文学家B望江南-温庭筠-晚唐作家C江城子密州出猎-范仲淹-北宋D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元末明初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小题“知识跨年”让观众“涨姿势”“跨年夜”是中国各大卫视的收视争夺战。而2018年跨年晚会呈现出“知识跨年”“文化跨年”的新特色:央视跨年晚会以“长知识”为特色,回顾总结了2017年的大事件;浙江卫视推出了“2018思想全跨年盛典”,邀请高晓松等知名知识分子与年轻人沟通交流;深圳卫视则再次联手罗振宇,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知试演讲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对2005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看好“文化跨年”。对于综艺节目、晚会中文化元素的回归,49.8%的受访者认为是观众审美趣味提升的体现;49.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传统“唱跳”的娱乐方式缺少新意,遭遇“瓶颈”;41.5%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感官式娱乐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36.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35.7%的受访者觉得文化跨年赋予了“跨年”新的意义;21.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内容生产中的“价值回归”。“文化跨年”的魅力在哪里?调查中,56.5%的受访者认为是有思想深度,而不只限于感官娱乐;47.0%的受访者认为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45.3%的受访者认为是令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2.4%的受访者借此勉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综艺节目、晚会如何平衡文化深度和娱乐观赏性之间的关系?调查中,57.5%的受访者建议环节设置、语言风格上更加轻松活泼;53.0%的受访者建议利用舞美、特效等技术手段让文化元素更具视觉震撼力;27.9%的受访者认为应从文化素材中挖掘观众感兴趣的切入点;25.0%的受访者建议请大众熟知的艺人参与。-中国青年报材料二其实,近年来不仅跨年晚会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强,其他综艺节目也在逐渐往更有“文化味”上靠栊,中国诗诃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都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与以往的枯燥、沉闷的文化类节目不同,如今这些文化类节目更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比如,绚丽的舞美特技、明星担纲主讲人,让高大上的知识更接地气。这不仅拉近了节目与年轻人的距离,还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回报。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跨年”深受欢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人们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但这也意味着诸如“文化跨年”“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零碎的、非系統的“干货”知识。人们如果要想真正摆脱“知识焦虑”,而不是因为明星而关注知识,还是应该将被动的知识喂养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搜寻,接受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广州日报“文化跨年”让知识更接地气材料三相关声音某传煤公司制片李慕雪分析,文化元素的回归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_,节目制作者们自然会费尽心思寻找新的形式和内容。内因则是_。”某高校研究生张帆说:“文化跨年是一个好趋势,给观众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感受。”他还认为,文化元素回归荧幕的过程中,创新至关重要。“其实文化类节目一直都不少,观众真正喜欢的,是恰当、巧妙、年轻的展现方式。”某大学学生彭振铎指出,也有文化跨年晚会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如果是为了追文化的热点,而强行植入文化元素,就失去了节目创作的初衷,也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我们的文化本身足够有魅力,节目创作者需要充分理解它,再通过节目的设计包装,将这份魅力传递给观众。”-中国青年报链接材料今年,许多媒体采用更广泛的文化表达形式,呼应观众情感,借助“跨年”这一电视仪式,在其中植入“文化元素”,进行文化传播,让“跨年”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姿态,既让传统文化有了参与现代娱乐的机会,又让这一场场电视仪式拥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7 . 比较选文第一自然段和“链接材料”,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8 . 结合材料,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多数受访者认为,可以通过综艺节目、晚会请大众熟知的艺人参与的形式来平衡文化深度和娱乐观赏性之间的关系。B朗读者节目深受好评的原因是其更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C“文化跨年”“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可以帮助人们真正摆脱“文化焦虑”。D“文化跨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可以勉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9 .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比如,绚丽的舞美特技、明星担纲主讲人,让高大上的知识更接地气。(2)谈谈目前“文化跨年”“直播答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0 . 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概括“相关声音”中李慕雪分析“文化元素的回归”的内因和外因。11 .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漫画的理解。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学问之趣味(节选)梁启超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到的,旁人没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便会尝到学问的趣味。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便,但到了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故弄玄虚,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什么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第二,不息。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得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别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症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入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窗户张一张,再不会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的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有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磨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磨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磨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磨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情我。断不会找不出来。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自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12 .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全文以“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一句结尾有何作用?(1)第一段的作用: _。(2)结尾句的作用: _。13 . 请说说文章第段的论述过程。14 . 文章讲述了四种寻求趣味的方法,这四种方法的顺序能否互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芦花荡节选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了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5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所写的内容。16 . 简要分析下面景物描写的作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17 . 老头子是如何把鬼子引进自己设好的圈套的?18 . 文段着重突出了对老头子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三、句子默写19 . 默写。(1)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2)此夜曲中闻折柳,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_,惟解漫天作飞雪。(韩愈晚春)(4)故园东望路漫漫,_。(岑参逢入京使)(5)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6)当窗理云鬓,_。(木兰诗)四、课内阅读(二)核舟记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