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语文高考作文备考宏观把握微观操作——踢好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_第1页
2020届语文高考作文备考宏观把握微观操作——踢好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_第2页
2020届语文高考作文备考宏观把握微观操作——踢好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_第3页
2020届语文高考作文备考宏观把握微观操作——踢好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踢好全国卷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距离高考还有42天对于高考作文,你可能没有太多准备时间了,这时候只能像踢足球一样把“临门一脚”踢好:宏观把握,微观操作,争取临场超常发挥,保证不严重失分,尽可能多得分。1宏观把握近几年,高考所考的材料作文主要包括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从2015年开始出现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就事论事就材料谈材料,不必提炼升华、引申拓展。如果引申拓展言其他,就会被视为跑题而严重失分。而新材料作文是2015年以前常考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提炼升华,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材料入手,还要跳出材料,做适当的引申拓展,即从材料的内容入手并根据材料的含意来立意行文这是写作的重点。如果还是就材料谈材料,没有写出作文的普遍意义,写得再好也难以突破45分,得分一般都在42分以下。近三年高考三套全国卷作文题考查的上述两种材料作文题型见下表。_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_2016年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材料作文2017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争议,笔者更倾向于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2018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2019年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材料作文2020年(预测)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国卷只有2016年这一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有两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有三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因此,可以预测,今年高考全国卷考新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参加全国卷高考的考生是最多的,而从深圳等地每年举行的模拟考试来看,考生考新材料作文的平均得分远远低于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平均得分,因此,考生在高考前努力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是非常必要的。按照“引析联结”的结构模式展开行文,是新材料作文最简单最稳妥的写法,同学们务必熟练掌握。01 引: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引论,略写)引述或概述材料不可面面俱到、太过详尽,而要简明扼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为提出中心论点铺垫服务,即引述材料和提出中心论点要准确有效地对接起来。引出的中心论点要简洁明确,体现文章的总观点,不可拖泥带水、旗帜不明。02 析:分析材料,论证中心论点。(本论,次详写或次略写)即通过分析上文引述的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这是用作文题材料本身来证明中心论点。03 联:联系社会生活,论证中心论点。(本论,详写)(1)这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要写得像猪肚一样充实饱满,至少要有两个论证层次,以三个论证层次为最佳。因此,首先要想好从哪些角度或层面去论证。(2)跳出作文题材料,联系古今中外(尤其是“今”)的社会生活作适当的延伸拓展,以便充分、透彻地论证中心论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联系的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一定是与材料非常相似或相反的现象或内容:联系相似的,用来作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以突出材料含意的普遍性,告诉读者确实应该这样或不该这样;联系相反的,用来作正反对比论证,以突出材料内容的正确或错误,告诉读者要不要像材料所述的那样去做。04. 结: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结论,略写)一般都要回扣材料,有时还要指出办法、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进行劝告等。很多考生因为受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式思维的严重影响,在写新材料作文时也就材料谈材料,不懂得提炼升华、引申拓展,没有写出作文的普遍意义,导致得分较低。下面,笔者以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为例,用“引析联结”的结构模式,来具体谈谈如何将一篇就材料谈材料的作文升格为将材料提炼升华、引申拓展的作文。新材料作文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华南师大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题)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出该教授讲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写教授因为用幽默另类的独特风格解读古诗而成了“网红”,第二段写教授幽默授课出现的问题裹挟着错误的认识,误导了文本的理解向度,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材料的中心事件是“讲古诗”,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可以将其提炼升华为“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幽默另类”可以提炼升华为“新颖独特的或群众喜闻乐见的弘扬传统文化方式”,“幽默授课出现的问题”可以提炼升华为“损害、误解或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或美感”。就材料谈材料的失误文正确弘扬古诗文化蓝俊豪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以其幽默另类的讲课风格成了“网红”。但是,他的讲课方式也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专业人士指出,他对古诗的幽默讲解含有错误的认识,甚至还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因此,我并不认同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因为弘扬古诗文化必须首先保证其内涵的正确性。对于学生来说,教授采用幽默的教学方式确实可以给课堂减少几分枯燥增添几分乐趣,但其前提条件是要保证所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否则,过程是有趣的,结果却是有害的。教授本是授人以知识的,却因为追求有趣的教学方式而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岂不是在误人子弟?我认为,他应该先做好一个教育者,再去做其他的,否则便没有多大意义。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想学东西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而对于对其教学方式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只是收获了短暂的快乐。教授用“接地气”的幽默为古诗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这确实是有创意,但他把诗歌原有的意蕴、意境改变了,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这不仅是对诗歌的误读,更是对诗人的不尊重。如果诗人或是在社会的压迫下郁郁寡欢,或是在穷困潦倒时愁苦伤感,或是在国破家亡时悲痛欲绝,或是在官场失意时抑郁愤懑,而教授却以幽默的方式来讲解,这样不仅没有走进诗歌去感受作者真实浓郁的情感美,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嫌。教授的另类解读,给学生带来的是被反转的诗人形象和不一样的诗歌趣味,带走的却可能是诗人的心血和诗歌本身的美。古诗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我们应该好好地尊重它,弘扬它。我们不需要只有幽默调料却没有正确内容和消解了诗歌美感的诗歌解读。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更要严谨行事,不要只去追求光鲜亮丽的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内在的东西,正如那位教授讲古诗一样,不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有趣而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古诗文化需要正确弘扬。一看标题就知道本文是就材料谈材料的文章,没有提炼升华“古诗文化”。开篇从引述材料中提出中心论点,但还是就材料谈材料,没有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教授幽默讲古诗“含有错误的认识”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但语言不够精练,前后句意重复,字数也多了,可以大大地压缩。从教授幽默讲古诗“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无论是从分析的透彻性还是从语言、结构来看,这段都是全文写得最出彩的段落,但字数还是多了,还是要忍痛割爱,略加压缩。本论部分第23段写完了,还不见跳出材料、引申拓展、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论证的文字,这是全文的重点,应该详写,却空缺了,非常遗憾!是收束全文的段落,但还是在就材料谈材料,没有提炼升华,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突出不够,缺乏支撑“我们应该好好地尊重它,弘扬它”的力度。对青年进行劝告,回扣材料,重申中心论点,但中心论点仍旧没有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升格指津将关键词或关键概念提炼升华为上位概念或上上位概念,使标题和中心论点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把标题、观点句中的“古诗文化”提炼升华为“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