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市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里的“六十”和“七十”分别被称为“花甲”和“古稀”。B荷叶母亲作者是冰心,这首散文诗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借景写人,托物寄情,演绎了一曲母爱的颂歌。C生肖是与地支相配以纪年的动物名称,“龙腾虎跃”“ 猫哭老鼠”中的动物都在十二生肖之列。D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手足”“桃李” “巾帼” “婵娟”“鸿雁”来指代兄弟、学生、妇女、月亮和书信。2 .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比做事和交友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解说: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B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解说:该句中标点符号正确。C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解说:“高傲”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海燕藐视困难、不畏艰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海燕的赞美和敬仰。D以身殉职飞黄腾达大义凛然力争上游解说:这些短语的感情色彩相同。3 .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A恬雅(tin)斑斓(ln)娴熟(xin)弄巧成拙(zhu)B倔强(ju)逶迤(y)矜持(jn)拈轻怕重(nin)C瞩目(zh)热忱(chn)安谧(b)以讹传讹()D阀门(f)恁地(rn)籼米(xin)悲天悯人(mn)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D汶川地震中,女警蒋敏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5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面对咄咄逼人的保守舆论、汹涌如潮的反“萨德”民意及步步紧逼的美国,文在寅政府“萨德”战略困难重重。B中越边境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因为一部电影再度火热,可谓是芳华的功劳。C因为排演节目耽搁了时间,铃响五分钟后,学生们才陆陆续续、参差不齐地回班。D阳光下,那条花团锦簇的小路布满儿时的记忆。6 . 下列对有关文学、新闻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B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C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新闻不能编造、虚假,当然也不能追求文字的形象、生动。D因为新闻具有时效性,所以“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二、字词书写7 .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_)的歌;我是你额上xn(_)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w(_)行摸索我是干瘪(_)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_)进你的肩膊;祖国啊!三、现代文阅读秋声一片林清玄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在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它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竞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阴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消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选自林清玄散文)8 . 作者为什么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请阅读至段并概括原因。9 . 请按要求完成括号里的任务。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_)(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_) (与原句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10 . 文章第段引用蒋捷的词秋声有什么作用?11 .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请联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中秋节没有月亮真是扫兴的事。我想到,我们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则每个月十五都是月圆,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感觉的。生活实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时间看天色,中秋几乎成为惟一看天空的日子,我们准备了月饼、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们是多么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让月亮看看我们。好!月亮既然不出现,也就算了,我们吃吃月饼、尝尝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开始投人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林清玄月亮永不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永不贬值的财富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_。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风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 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12 . 文章标题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什么?而实际上是指什么?13 . 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在第2段的横线处补写几句描写瞎婆婆外貌的句子。(字数不少于20字)。14 .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15 . 结合文章第3段,说说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16 .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四、句子默写17 . 古诗文积累(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2)_, 悠然见南山。(3)_,浅草才能没马蹄。(4)黑云压城城欲摧,_。(5)_,星河欲转千帆舞。(6)无可奈何花落去,_。(7)兴尽晚回舟,_。(8)_,恨别鸟惊心。(9)两岸连山,_。(10)征蓬出汉塞,_。五、课内阅读阅读狼,完成各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8 .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9 .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B一狼径去(径,直径。)C一狼洞其中(洞,洞穴。)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通道。)20 .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时间长了,那只狼闭上了眼睛,神情悠闲得很。D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21 . 对文章的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叙事,最后在议论中点名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B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斗争。C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都交代得很清楚,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屠户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以及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