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市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要善待挫折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_。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1 .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2 . 第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 . 填入第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逆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做出最出色的工作。B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C所有的挫折都能造就人才。D在成才的过程中挫折随时都有可能降临。4 . 第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5 .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杨礼赞(节选)茅盾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6 . 全文从哪些方面写白杨树的?试概括说明。7 . 本文第二段写黄土高原,是否多余?试说说原因。8 . 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海伯伯木心海伯伯在我家的地位颇为特殊,母亲称他“海哥”,佣人称他“海爷”“海老爷”,姑丈、舅父来时,叫他“阿海”。一日三餐,他坐在男仆们的桌上,是上方首席。海伯伯似乎是我家的总管,却不尽然,至少缺乏总管的威严架势,以及精明指挥的才干。海伯伯是谁也不怕他的,厨娘忙不过来了,求他帮忙杀10只鸡,他便一只一只地杀。袖手旁观者还凉凉地插一句:“海爷大材少用了。”他似乎没有听见,杀完了,又去问厨娘:“那你来得及煺毛吗?”煺毛就是先把鸡浸在热水里,浸透了,就可将鸡毛拔净。海伯伯杀鸡,无疑是大材小用。他一身好武艺,先天体质极佳,山里人,原是庙里的小沙弥,受过老和尚的指点,练过一番内外兼修的软硬功夫。常言道“半路出家”,他却是半路还俗,18岁逃出山门,19岁入赘成亲。这段往事,最好少提,海伯伯除了教人拳脚时会拉扯到当年练把式的经验,平日里一贯是武人文打扮,衣履雅洁,一卷在手。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我不识,他便道:“那是咚,一块石头丢在井里的声音。”海伯伯,真姓真名是郑阿海,一望便知是个俗人。在我诞生之前他就是我家的成员。我们这种规范森严的旧家,除了镜子和灯是亮的,其他全是暗沉沉的。希腊是青年文化,甚至是少年文化,欧洲是中年文化,唯有中国一贯千年是老年文化。家中的宽床、长桌、大椅,都特别高,适合身材特别魁梧的人用,似乎不是三代五代传下来的,而是自开辟混沌之后,就各自黓黓地呆呆蹲到今天。除了镜子和灯,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不必恭维,他没有学问,即使端午节喝了雄黄烧酒后,诗兴大发,白壁题诗,一首七绝,至少有三处是不妥不通的。母亲闻人传笑,便悠悠道:“你的海伯伯又在卖弄他的薛蟠体了。”我自然明白薛蟠体是什么等级,为海伯伯担愧承羞。诗也实在要不得,那回廊的墙面白垩剥落,字又歪抖无书卷气,真丢人。正想有个什么法子把那丑迹掩盖掉,却见海伯伯提了一桶石灰桨来,他说:“本来该去旧换新了,这就通通粉刷一遍。”翌日清早,他又把前夜刷过的壁面,连陈年起壳的泥层通通敲落,喷湿墙砖,黄沙与水泥拌和了,括糙打底。二道是细沙石灰抹平,初夏熏风,干得也快,不出三天,回廊白壁焕然一新,映着摇曳的竹影。整座宅邱中,属这一带最雅洁宜人了。母亲走过。又加按语:“这个人,就是这个脾气,题坏了诗,将功赎罪呢。”海伯伯绝非无能之辈,他的真才实学是武功和手艺。父亲在世之时,他是随从的镖师,餐桌上的座位是在父亲的左边第一席,他比父亲小3岁,父亲当众称他“海弟”“我海弟”。平日两人闲话时则“小海”“海呢”“阿海”“海”,不一而足。他解过父亲的危,救过父亲的命。我儿时即使看惯父亲和海伯伯亲密无间的情态,也常奇怪自己和表兄弟之间怎么不能也是如此这般,所以时时会发呆地看父亲和海伯伯这种一个眼色、一个动作便默契得出神入化的趣剧。父亲要出门办事,走到庭心,一顿,海伯伯奔上楼去向母亲取了大衣。父亲看小字时要更换一副眼镜,失手跌碎了镜片,海伯伯从左胸袋里掏出一副新的,父亲随即戴上,看完文件,逗趣道:“再跌碎了呢?”海伯伯从右胸袋里又构出一副,那验光的订单也被带出了袋外。“单子在你这里?”父亲说。“我有用,当然归我。”父亲赴宴,必与海伯伯同行,入席亦习惯于二人并坐。老式款待法的“布菜”“敬菜”,是主人家将每道肴品的精华部分用特备的调羹取了,送到客人酒盏前的一个中型碟子里,往往堆成一座小山。父亲不动它,当海伯伯快要罢箸退席时,父亲说:“海弟,帮帮我,恭敬不如从命,主人家的美意,代我领了。”笑着把碟子移到海伯伯面前武人的食量大于文人何止一倍,此时此地,海伯伯当然只好以半饱为度,于是一个纯粹精华之物的小山,聊作补充,良有以也我们孩子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觉得父亲和海伯伯其实也是孩子,比我们会想办法、会说话而已。我很羡慕,痴痴地想:大家都像他俩那样就好了。9 . 选文第一段,详细罗列出众人对海伯伯的各种称谓,有什么作用?10 . 选文围绕海伯伯重点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1 . “除了镜子和灯,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为什么说海伯伯是“亮”的?围绕选文所写的事件作简要分析。12 . 结合语境,具体说说下列语句中的“大材小用”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1)袖手旁观者还凉凉地插一句:“海爷大材小用了。”(2)海伯伯杀鸡,无疑是大材小用。13 . 文章结尾,作者感叹:“大家都像他俩那样就好了。”这一句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二、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欣然起行(4)庭下如积水空明(5)盖竹柏影也15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6 . 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7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情景默写18 . 按要求默写古诗词中的句子。更深夜静,刘方平在月夜中仰望天宇,感受到春气萌发,蛰虫涌动:_,_。挑灯看剑,梦回军营,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似乎又身处那_,_般紧张而又激烈的战斗场面之中。碧苔青青,晏殊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破阵子中不吝美词,_,_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展示春天的生机勃勃。春光如此美好,女词人李清照心中却有无法排遣的重重愁绪,借武陵春_,_一句诉愁肠。田垄之上,白居易观刈麦为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而深感惭愧不已:_,_。身处边塞,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辗转难眠:_,_。四、诗歌鉴赏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注释) 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我。 披襟:敞开衣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