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六)_第1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六)_第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六)_第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六)_第4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六)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 (共6题;共12分)1. (2分)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舀水(yo) 桑梓(z) 箪食壶浆(dn)B . 星宿(xi) 筵席(yn) 鼎足之势(dng)C . 聒躁(gu) 发怔(zhng) 不省人事(shng)D . 撮弄(cu) 铁锨(xin) 面面相觑(q)2. (2分) (2014邵阳) 文中有两处错别字,以下更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波斓”改为“波澜”;“躁热”改为“燥热”B . “波斓”改为“波澜”;“琐碎”改为“锁碎”C . “沸腾”改为“沸滕”;“躁热”改为“燥热”D . “琐碎”改为“锁碎”;“沸腾”改为“沸滕”3. (2分) (2017八上宁河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 , 充满快乐。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 是触犯了党纪国法, 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A . 熏染 姿态万千 只要就B . 熏陶 姿态万千 只有才C . 熏染 五彩缤纷 只有才D . 熏陶 五彩缤纷 只要就4. (2分) (2017九上邹城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国庆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B . 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C .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D . 为了缓解地震灾区受伤人员血液供应不足,社会各界人士踊跃献血。5. (2分) (2017九上黄石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蜜蜂可以搜索人为设埋的地雷。蜜蜂为什么具有此非凡本领呢?因为蜜蜂_,_。加之_,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_。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有效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A . B . C . D . 6. (2分) (2017九上翁牛特旗期中) 下列句子对名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正因如此,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为英文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B . 隆中对节选自西汉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C . 敬业与乐业中“业”的意义,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种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可以说,这里“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D .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的深厚的爱。因此,这部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二、 阅读理解 (共5题;共67分)7. (21分)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成语里的歌声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1) 第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_,意思是_(2) 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3) 以下从第、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B . 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C . 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4) 第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5)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6) 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B . 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C . 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7) 第段和第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8. (14分) (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 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注释】牣:满。铨曹:吏部官员。(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援笔立就(完成)B .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慢慢)C . 宽备言其状(详细)D . 饭之而去(给饭吃)(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B .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C .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D .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4)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沈周的人物形象。9. (6分) (2014宁波)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确:山多大石的样子。(1)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的环境特点。(2) 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0. (6分) (2016九上西湖期末)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四面边声连角起,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_,_,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3)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_,_。(李清照武陵春) (4)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语句是_,_。 (5)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_,_”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繁忙。 (6) 温庭钧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在夕阳下时仍不见归人而怅然若失的句子是_,_。 11. (20分) (2017七下姜堰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高凳渐长渐大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吃饭了,椅子上放一张小矮凳,稳稳地坐在上面。我的母亲也辞别了她那条高高的凳子,爱上了椅子,搬来坐在我女儿的身边。母亲总是喜欢把她小孙女的碗优先盛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很多时候女儿吃不完,剩下来的饭菜就被母亲倒进自己的碗里,慢慢地吃,倒也其乐融融。母亲日益苍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我常和母亲谈起我儿时的事情,谈得最多的就是吃饭,那时候母亲总是喜欢那张高凳,我则坐那张刚好够到桌子的矮凳。说到这些,母亲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微笑着而不作答。我七岁的时候死了娘,十岁时母亲走进了我的家门,成了我的后妈。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娘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晚娘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走进我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送给了她。父亲在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母亲来了以后又种了两亩地;生活渐渐好转,但依然会为吃穿的事儿发愁。一间茅草屋,两张破床,家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传了几代的大方桌。每天,全家人就围在上面吃饭。青菜饭、萝卜饭是那时常见又有点奢侈的生活,父亲通常会问我些学习上的事情,而母亲的话不多,坐在一张高高的大凳上,手中的碗也举得高高的,吃得有滋有味。我则被安排在一条矮凳上,刚好够着大方桌。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委屈要是妈妈在世,那大高凳可是属于我的。可现在更气恼的是我连她吃的什么都看不见!我终于寻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让母亲知道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机会我找了一把旧的小钢锯。趁母亲下地劳动的时候,我搬来那张原本属于我的高凳,选择一条腿,从内侧往外锯,直锯到剩下一层表皮。在外面看凳子完好无损,但我知道,稍微有些重量的人坐上去准会摔跟头。那天中午,母亲烧的是青菜饭,先端上的是我和父亲的饭碗,我坐好自己的位置,埋头吃饭,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却又希望发生些什么。母亲端着她的大碗,坐在大高凳上,手中的碗照样举得高高,依然吃得有声有色我的计划落空了,她并没有从高凳上摔下来。我一边回答着父亲的提问,一边偷偷地把脚伸到母亲的高凳旁,希望把那条断腿给弄下来,偏偏够不着,未能如愿。天生不愚笨的我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趁拾筷子之际,脚用力一蹬,“喀嚓”一下,全神吃饭的母亲根本不会想到凳腿会断,“哎哟”一声重重摔在地上。碗没碎,母亲摔下来的时候尽力保护着它,但碗里的青菜撒了一地,母亲的衣服、脖子里都沾上了,母亲的碗里全是枯黄的青菜,仅是菜叶上沾些米粒。平时被我认为是难以下咽的米粒,在那一时刻,在枯黄的菜叶上,却显得那么的生动,又是那么的珍贵!我终于明白,母亲坐得那么高,碗端得那么高,是害怕我看见她碗里枯黄的青菜,她把大米饭留给了我和父亲!也就是在那天,就在母亲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就在父亲举起手来准备打我屁股的时候,无比羞愧的我扑在了母亲的怀里,喊出了我的第一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1) 文中所写的母亲是后妈,“我”对后妈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2) 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委屈母亲端着她的大碗,坐在大高凳上,手中的碗照样举得高高,依然吃得有色有色。(3) 简要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高凳”为题的好处。(4) 文章末句颇有深意。请联系全文,说一说“我”为什么直到此时才“喊出了我的第一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三、 语言文字应用 (共3题;共22分)12. (2分) 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特定教育原理 。A . 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B . 这些原理就可以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C . 就可以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用那些原理D . 这些原理就可以设定在培养目标上13. (5分) (2012曲靖)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学校开展“珍爱生命之水”宣传活动。请拟写一条公益广告。(字数在15字之内,含标点符号) 14. (15分) (20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