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1页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2页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3页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4页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B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C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D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2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满路,有遍地的意思)B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C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斡旋:周旋,在人多的地方旋转)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帘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3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一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简直忙坏了。B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D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4 .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5 . 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 .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最后的老师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破落,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做,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看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7 .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2)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8 . 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A9 . 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A10 .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A11 . 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课外阅读洁净之莲张佐香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情影,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越心。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淋。(A)那水的绿啦,绿得蓬勤,绿得纯正,绿得深迷,绿得温柔,绿得恬推、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术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事如盖。碧波有幸,能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其间,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烤烤熔婷,在风中故摆,韵致绝住,红莲穿破碧波,等着炽烈的火焰,通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编袂,一派清远的风度。每米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绿,荡漾起袅象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峻洁品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B)我仿佛看见蓝就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着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级。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点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渐渐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似晨钟幕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统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12 . 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具体说明A13 . 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14 . 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A15 .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开出“洁净之莲”?(写出两点即可)三、诗歌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6 .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17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四、课外阅读司马光勤学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18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尝主编资治通鉴尝:(2)及长,遍览古籍及:19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20 . 结合文句说说司马光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五、综合性学习21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针对“历史教学”问题说说你的发现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材料一:初中阶段,中国的历史课被纳入“副课”,师生们对它当然重视不够,课堂上,有些老师照本宣科,划出年代、战事、意义或教训。高中阶段,学生则死记硬背。考题中这样问道: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高考题都是“背多分”的题,学生因而忙于背诵,不去体会,不去想将来如何。材料二:一美国历史教师一走进教室,要求学生用5美分买他的讲义,并申明与下次的考试有直接关系。学生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