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与饮茶方式的演变_第1页
茶的起源与饮茶方式的演变_第2页
茶的起源与饮茶方式的演变_第3页
茶的起源与饮茶方式的演变_第4页
茶的起源与饮茶方式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封面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茶的起源,与,饮茶方式的演变,茶叶利用与发现,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我国为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上千年的古茶树就有好几株,仅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茶的发现与利用,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故乡。文字记载表明,唐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因为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余姚发现我国最早种植茶树遗存,2015年6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30日在杭州联合发布,在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把我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的4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茶之为饮,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买荼之荼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中国的饮茶不晚于西汉。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饮茶方式的演变,煮茶法,1,煎茶法,2,点茶法,3,4,泡茶法,煮茶法,唐代以前无系统的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具体过程: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可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调料。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茶盏中。,煎茶法,宋代点茶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斗茶)。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点茶法,茶百戏,泡茶法(撮泡法),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瓯、杯)中饮用。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