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中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基础知识综合1 . 根据所给意思填写相应词语(1)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_)(2)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_)(3)为公务而牺牲生命。(_)(4)收拢。(_)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姥爷教我们规矩王士跃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肚子饿了准一定要往姥姥家跑。每一回火炕上都满满当当地置备上一小桌香喷喷的菜食,主角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姥爷。姥爷的位置总是独占一方,他坐在炕头的雅座,孙男孙女则一字摆开,于炕梢隔桌相对。他的饮食之道颇有古风,极少听他讲话,只是喝酒吃菜。吃饭讲究细嚼慢咽,喝一碗稀饭似乎比喝一盅酒快不了多少。他常批评我们孙子辈的,坐无坐样,吃没吃相。可是对于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受不了条条框框的拘束。过不多久,我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了,好像空降了一群麻雀。此时,只听姥爷清了一清喉咙,撂下碗来。仿佛感到一股龙卷风正在我们头上迅速聚集,大家便立刻鸦雀无声地吃饭了。姥爷不但在餐桌上讲究规矩,就是起居作息等寻常琐事,他也都有一套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雷打不动。二老平时广结善缘,喜欢热闹,到了晚上,家里总会来一些大摆龙门阵的邻里街坊。可是他们都知道老人家有早睡早起的习惯,约莫九点来钟光景,通常是只听到舅舅一声“睡觉喽”,拖长的京剧道白腔调有心无心地下逐客令,舅舅先下了炕出屋,大家也便知趣地起身离去。俗语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听长辈说,姥爷的生活习惯以及繁琐细碎的规矩,多是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系。他幼年时逢清末民初时代大变革,因家境困迫,十六岁就出外谋生,当学徒经商。从“立端正,揖深圆”一类的旧时社交礼数,到“店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的经商与为人处世的理念,他都耳濡目染地记刻在心。姥爷三十岁便升做了掌柜,经营着辽南数家杂货行,相当于今天的连锁店。东家则住在河北,一年也来不了几次,他对姥爷一百个放心。不为别的,就是看中了他的笃厚实诚,板板正正地做事为人的禀性。都说内外有别,一碗水难以端平,可是姥爷对待家人向来是“轻重看秤杆”,在公平方面绝不打折扣,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比方说,平时逛大菜市场,他会顺道给我们捎来一些时鲜早货。两条鱼、几块豆腐能值多少钱?可是姥爷一定会对母亲提醒一句说:“鱼五元、豆腐两元啊。”那意思分明是在和女儿“明算账”。儿女独立,绝不养“啃老族,这也是他不成文的一条家规。可是,他的家规有时发扬到了极致,难免生硬死板,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了。比如我哥哥在外面闯了什么祸,父亲要责打他,姥爷还会在一旁火上加油:“打!打出血滋儿来,看他还长不长记性!”虽说在晚辈面前姥爷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大家长,望之俨然,甚至闻之也惧。然而他仍有儿女情长的一面。那一年父母奉调支黔,姥爷惦记着我们一家人,便付诸思念于笔端,写了一封很特别的家信。这封信情真辞恳,一扫往日那股正襟危坐的老八股味。可是他心里仍感到言犹未尽,后来竟然一个人千里走单骑,从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贵州看我们。虽然我已远离故土很多年,我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珍藏着姥爷的那只小酒壶。姥爷并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像样的家财,在众多的旧物件中,我独挑中了这只貌不惊人的老酒壶。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于姥爷的那份温存的记忆,也是一件历经沧桑的信物,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吉祥物。(选自文汇报有删改)2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撂下碗来”的“撂”字表现姥爷已经吃饱喝足了。B父亲要责打闯祸的哥哥,姥爷在一旁火上加油,姥爷真是不近人情。C第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第一句话承接上文,第二句话开启下文。D姥爷的小酒壶是本文的线索,借小酒壶表达了“我”对姥爷的思念之情。3 . 第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5 . 你怎样看待文中姥爷教的规矩?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红薯叶风从云层上俯冲下来,掠过山岗,突然一个趔趄,顺着锄头就钻进了人们的腰间。时节,就在农人们弯腰的一瞬间跨进了寒露。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做最后的博弈,斗志盎然,绿叶翻滚。那片骄傲的红薯叶,它梗着脖子,延续着整个轮回的重复: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这些在人们看来普通得像尘土一样的叶子,在光线的撮合下,经由复杂的化学反应,把一根根纤细的根茎孕育成硕大的果实。秋风劲辣的时候,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战场已经开启。树丛中野鸡突然一声尖叫,在幽深的山谷里来回碰撞,让秋天越发绚丽和立体。山涧里走过来一队人,她们清一色的肩上背着背篓,手上提着篮子,步履有力,风风火火,宽宽的胯部把那左右乱晃的背篓卡得纹丝不动。她们袖子卷得老高,手上的青筋高高跃起,在醇烈的秋风里,能听得到里面血液在激情涌动。老远,她们就注意到了这片绿意氤氲、鲜汁流淌的绿毯。肥沃的土地自然能长出壮硕的庄稼,这片红薯地在女人们眼中就像家里虎头虎脑的孩子。这是一片肥沃的黑沙泥地,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也像农人们秋天的梦,暄乎得很。抓一把土攥在手里,能看到指缝里渗出的油。红薯叶子宽厚、敦实,满身都流淌着绿浆。那埋藏在地下的红薯撑破了土层,露出了淡红色或褐色的皮肤。看到这里,她们很有经验地根据这裸露的部分竞猜土地下面的分量,借以判断这个季节的收成。女人们把背篓放在路边,随手提着篮子,一步就跨进了繁忙之中。她们一伸手,将匍匐在地上的红薯秧提起,另一只手把那些鲜嫩的叶子攥在手中,顺手一捋,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叶子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篮子很快就满了,背篓也很快满了。里面的红薯叶一层层地挤压着,热烘烘的。女人们步履蹒跚,踢踏踢踏的声音在山谷里荡漾,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季节的深处。农家院子里,秋阳已经把这里收拾妥帖了。那一排刚被太阳消过毒的菜缸,盛满了水的大盆,还有泛着幽光的大黑铁锅,都安静地呆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静候着红薯叶的到来。女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让这个静谧的院子喧闹起来。满满一院子的红薯叶,青葱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天空,就连在田间散漫的鸡、鸭、鹅都顺着这味儿觅了过来。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这汁浆甜醇、浓郁鲜嫩的气息里。大盆里的水开始摇曳起来,红薯叶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地被按进水里,冲洗干净后又被捞起来,放在一边控着身上的水珠。火苗愉悦地舔舐着锅底,锅里的水龇牙咧嘴,翻滚着打着旋。红薯叶恰逢其时地赶到,伸手就压制住了狂躁的开水。原本草绿色的叶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翠绿色,翠莹莹的,像是用颜料涂抹在上面。女人麻利地舞动着双臂,用特制的叉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动作娴熟而有节奏。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下,她有时会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去擦上一把。顾不上时,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融进了红薯叶的脉络里,它们被一起卷进了缸里,之后便偎依着共同酝酿一个冬天的美梦。女人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诗意的想法。她看着这快堆满院子的红薯叶,心里十分愉悦。至少,明年春天她做饭有了下手的东西。那每天挑着太阳和月亮的丈夫,还有那一群让她怜爱的孩子,想起他们,女人疲惫的身体里又注入了动力,动作顿时又麻利了许多。终于,院子里安静下来。那似小山一样的红薯叶已经不见了,它们被装进了厨房一排排陶瓷缸里,锅里剩下的小半锅水彻底安静下来,深褐色的烫汁有一搭无一搭地冒着气泡,已经失去了刚才的狂热。当男人扛着农具,孩子们背着书包一前一后踏进院子时,这里再次热闹起来。夜深了,陶瓷缸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那些叶子们又在进行复杂的反应。女人把那群小孩儿和酸菜一一安顿停当,直到他们分别都扯起了鼾声时,她才摸着上了床。她伸腿踢了踢脚头的男人,鼾声没有受丝毫影响。女人在心里骂了声,一句话刚迸出口,自己的鼾声也訇然响起。“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这是古人为了留住美好而使用的方法。农人并不知道诗经里这些华丽的语言,只知道想办法把家支起,把生活延续,就是一生。6 . 概括文中“女人们”腌制红薯叶的过程。采摘红薯叶_ _放进瓷缸里腌制7 . 第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8 . 第段描写“女人”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9 . 文章通过描写“女人们”采摘红薯叶制作干菜的劳动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0 .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微斯人,吾谁与归? _太守谓谁_11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2 . 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退亦忧”指的是:“_”。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13 . 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四、句子默写14 . 默写(1)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与朱元思书)(3)使至塞上被誉为“独绝千古”的一联是:_,_。(4)思乡怀人是古诗中一个常写不衰的主题,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五、诗歌鉴赏15 . 古诗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迥:远.行杯:传杯而饮。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记(范仲淹)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_六、语言表达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一般来说,干针线活的都是女性,因为女性心细手巧。因此,只有绣娘的称谓而没有“绣男”。 但在北山大道37号,就是一位老汉,他叫李忠康,迷上了刺绣后每天都爱不释手。昨天,记者在见到他时,他正在绣一幅名为“家合万事兴”的刺绣作品。因为年纪大了,又是男同志,一时间围得很多人的围观。老李说,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好意思,但是现在越来越找到其中的乐趣,“他们看就看吧,我还希望男同志更多的拿起针线呢,这兴许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得到提高哦!”16 . 第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17 . 第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18 . 第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19 . 第处句式杂糅,应改为七、名著阅读20 . 课外阅读积累(1)“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以上文字出自_(书名),该书又名_,作者是美国的_(人名),这段文字是作者对_(事件)的评价。(2)文段: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以上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文章名),文中“我”讨厌猫是因为_。八、作文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