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建的盐城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转盘、滑梯、迷宫等游乐设施。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球赛。D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使我们都陶醉了。2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A“五一”那天大润发超市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B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可说是鳞次栉比了。C桂林山水甲天下,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让人流连忘返。D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3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谦敬辞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B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C我前几天去您家,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D听说你新买了寒舍,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登门拜访。二、字词书写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n b),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还被尊为“曲状元”,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xin sh)的生活。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相对东落坡村而言的。马致远故居已被文物部门确定,修复后将会定期对外开放。4 . 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静谧(m)元曲(q)确凿(zo)B静谧(m)元曲(q)确凿(zo)C静谧(b)元曲(q)确凿(zu)D静谧(b)元曲(q)确凿(zu)5 . 根据文中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6 . 请根据划线句推断(甲)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山岛竦峙B绿水行舟C小桥流水D晴空一鹤7 . 请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现代文阅读轻放安宁(1)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2)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3)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4)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5)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6)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7)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8)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9)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10)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8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发泄 (2)瞬间 (3)诧异 (4)憋闷9 . 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10 . 语段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11 . 文章第(5)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2 .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13 .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作者:梁晓声。有删改)14 .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1)_,波澜顿起。(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_,波澜又起。15 .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16 . 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17 . “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18 .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颜回好学)(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19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2)即更刮目相待(_)(3)门人益亲(_)(4)弟子孰为好学?(_)20 .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不见我于王见往事耳B卿言多务,孰若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C子墨子闻之,起于齐皆以美于徐公D今齐地方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21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不迁怒,不贰过。22 . 请写出两个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23 . 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请分别谈一谈。五、情景默写24 . 古诗文背写。(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2)故园东望路漫漫,_。_,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3)请从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文中分别摘取一个成语_、_、_。六、语言表达25 . 在下面语段末尾处续写一两句话,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曹文轩曾说:“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作为中学生,我们未必都要走曹文轩的文学道路,但他的话却能给我们写作文带来有益的启示:七、名著阅读26 .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中刘四爷为什么在寿诞之日和虎妞争吵直至闹翻?八、综合性学习27 .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际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