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D卷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B有没有接触过活禽,成为我们判断被H7N9型禽流感传染的标准之一。C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D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2 . 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他儿时的生活经历。B沦语是一部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C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D金色花作者是法国著名诗人泰戈尔。3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名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多读多思考,日积月累,才能真正理解名著。B随手搜搜新闻,驴友违规穿越禁区探险被困,最终动用公共资源救援的案例,可谓数一数二。C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义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D养狗养出了事端让人意料之外,但这并不是个案,各地因为狗而发生的事件层出不穷,不少都曾见诸报端。4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梦想不是一场比赛,制定不出比赛的标准,也根本无法比赛。不要为了梦想去“直奔主题”,那会失去很多人生的阅历和积淀。梦想从不卑微,你只要牢牢拥有它,追逐它,它就是高贵的。当有一天你实现了那个说不出口的梦想,你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快乐充盈着每一个细胞。只要你心中梦着、想着,你的生活就会一直希望着、美好着。ABCD5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掺和(chn)称职 (chn)温顺(shn)随声附和(h)B禁锢(jn)怂恿 (sng)虐待 (nu)哄堂大笑(hng)C纯粹(cu)搓捻(cu)狭隘 (y)混为一谈(hn)D祷告(do)侍奉(sh)粗犷(kung)翻来覆去(f)二、现代文阅读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6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D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7 . 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8 . 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9 .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精思”就是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B读书就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C阅读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方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D“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粥里春秋陆建华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五月,六月,七月。追肥,拔草,治虫。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10 . 对悯农一诗的理解,作者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请用合适的词语或短语填空。刚刚懂事,_年龄稍大,_看房大伯吃粥,_。11 .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2)五月,六月,七月。追肥,拔草,治虫。(以上句子能否改成“五月追肥,六月拔草,七月治虫”?)12 . 说说第自然段中作者详写房大伯舔粥碗这一内容的作用。13 . 文章结尾处,作者听完孙儿的话语,“忽然间热泪盈眶”,请简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三、句子默写14 . 古诗文默写。(1)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2)_,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箫鼓追随春社近,_。(陆游游山西村)(5)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范仲淹“_,_”(岳阳楼记)的远大抱负;生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是龚自珍“_,_”(已亥杂诗)的献身精神。四、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乙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5 . 上面甲文中“吾尝疑乎是”的“是”指的是_;乙文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_。16 . 解释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_(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_(3)已而夕阳在山已而:_(4)树林阴翳翳:_17 .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微斯人,吾谁与归?(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18 . 上面三文的作者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民生。请参考示例,完成下列问题。示例: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思想。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欧阳修_的思想。捕蛇者说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五、名著阅读19 . (题文)文学常识或名著阅读填空。(1)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痛感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需要巨人的社会,为此他写作了,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的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扬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顽强奋斗的精神。(2)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