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名句: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解释翻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这个章大概我们都是非常非常的熟悉,它就是我们常念的弟子规的总纲领。一部弟子规就是以论语这个句话来贯穿下来,是清朝李毓秀学者,根据这个句孔子的话编写出来的,教导童蒙,教导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这里说的弟子,一般人只觉得这是对童蒙讲的、小孩讲的,其实不然。小孩固然从小就要学习,弟子规是清朝以来的童蒙教材,家家户户都要念。现在我们这个弟子规,看到弟子规已经普及到全社会,很多家庭都用弟子规来做为孩子的教材。不过要知道,弟子在这里是广义的,不但仅对童蒙。孔子说的弟子是圣贤弟子,具体来说孔门弟子。孔老夫子他讲这句话,我们能够想象出来,是要求那些弟子们,你们要来这里学习,你们首先要做到这个标准,你要做不到这个标准,你就不能是弟子了。所以这是学圣学贤的根基,我们不能够忽略。 弟子规根据这里讲到的七科,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科,来实行演绎,写出一百一十三桩事,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写得非常全面。要学习四书,四书是大学的课程,入学的标准在哪?在弟子规。弟子规我们要都做到了,四书才能够入得进去,四书是教我们成就圣贤之道。所以弟子规是四书的具体落实,是行门。这里讲到的七桩事,详细的解说我们能够去学习弟子规。弟子规过去蔡礼旭老师有详细的讲解,我也以前讲过两个版本,都能够拿来参考。这里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桩事情是入则孝。这是讲在家里,入是指在家里,必须孝养父母。孝养父母里头,包括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能够为父母做饭洗衣服,在物质生活上供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养父母之身,必须要尽心竭力。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让父母心安。养身和养心比起来,养心更为重要。孝经里讲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对父母要恭敬,使父母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养。另外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希望,父母的志向,对儿女的期许,我们都要努力的去实现,这是尽孝。到最后自己要成圣成贤,真的是光耀门楣,这是大孝。 出则弟,弟是对兄长来说。广义的来说,对一切的长辈、年长者,都要恭敬,对年幼者都要友爱。这个出,有的说是出外,出外求学,或者做事要行悌道。悌是什么?敬顺,敬重尊长,顺从长辈,这也是孝心的延伸。入则孝,出则弟,还有一个说法,这个入是讲内心,内心里有孝道,能够孝敬父母,表现在外面就是敬顺,出就是表现在外。所以孝悌是一桩事情。以这个孝悌的心行对一切人,那就是爱人,这就是夫子讲的仁;对一切事,就是这里讲到的,前面一章说到的敬事;对一切物,就是爱物,都是从孝敬心里产生的。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一个孝心延伸。成圣成贤不外乎是将孝悌做到了极处,所以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正说明把孝悌做到圆满就是成圣人。 第三桩事谨,是行为谨慎。弟子规里面,谨这章篇幅很长。表面上看,都是从小事教导我们。譬如说缓揭帘,勿有声,又譬如说宽转弯,勿触棱,又譬如说执虚器,如执盈,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是要知道,小事当中能够培养大德。小孩就要从小事里头养成谨慎的这种态度、这种习惯,然后他临大事自然就能谨慎。三国时代诸葛亮,后人称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有这样的成就,辅佐刘备立蜀国而三分天下,他的成功之处就是恭谨,没有失误的地方。这种德行都是从小事中培养,所以我们怎么能忽略小事! 信是讲言而有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一定要诚信,怎么能够有欺诈、有妄语?这是做人之关键。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说话如果没有信用了,那他什么都做不成功,他在这个社会也不能立足。特别是现代社会,讲求信用,你购物用信用卡,你看都要有信用;你买房子要按揭,也是要信用;乃至跟一切人相处,都要讲求信用,别人相信你,才愿意协助你,你才有成功的事业。所以这是讲到信。 第五方面是泛爱众,泛是广泛,众是众人。这是讲到博爱众人,跟一切人交往都要有爱心,这个爱心先从孝顺父母那里培养得来的。所以前面论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孝悌心才能够对人有仁爱心。所以这里夫子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爱心局限在自己家里对父母而已,要扩展开来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要平等博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爱自己的儿女晚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 第六是讲亲仁,这是选择师友,要选择仁者、亲近仁者,对自己的道业学问长进有很大的协助。这是讲到自己求学,所以要选择。前面讲泛爱众,这是没有选择的,对一切人我们都要敬爱、都要关怀、都要协助。但是自己的求学一定要师从仁者,这要选择,不能够随便。夫子讲无友不如己者。不如自己的,或者说跟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不要选择向他学习,或者是跟他做朋友,但是也要爱他。不如自己的,还是爱他,仅仅不跟他学习。 朱夫子在集注里面引用程子的话说,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这是讲到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夫子他的意思,文是指诗书六艺,这属于文。像夫子四科讲到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这里讲的是最后一个文学。所以他讲有余力的时候,才把这个余力用在学文上。行有余力这个行是指前面六个,孝、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你水平行前面的六条,做得很好了,还有余力,这时候能够学文。那主次就很明显了,贵在力行。如果不力行,先学文,这就不是实学。弟子规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增长的是浮华,成不了人! 朱子又引尹彦明先生,这是程颐的弟子,也是属于朱夫子的老师这个辈,他的话讲: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能够入德矣。这里是把行和文给我们分开来定义。德行是本(根本),像一棵树,它是根本,文,它是讲文艺,是枝末,我们要知道本末、知道先后,如果不知道本末就不知道先后。大学讲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顺序搞错了,那就不能成功。先后是什么?先要重在德行上,抓住德行,立好这个根本,然后再学文,这才能入德,才能够真正成就圣道。 如果行没有余力而学文,这就是人会长浮华。有余力但是不学文也不行,这会什么?他没有一个好的导引。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那是以为自己意思准确,其实是错误的。论语里面夫子讲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仅仅在力行,没有学文,这就是质胜文。质是本质,本质不错,但是他外表缺乏修养,没有文学的涵养,没有礼仪的这种训练,看起来就野了。野是像乡下人一样,野人,山野之人。如果文胜质,这是学文学得好,文学修养好,出口成章,礼仪也非常的周备,但是他质不好,为什么?没有德行,力行不够,则史。史是什么意思?古时候史官是文书这个类的人,他们常常是在文学词句上下很多功夫,但是诚意不足,他用这个来比喻有浮华之风。君子要文质彬彬,又要讲究文,又要讲究质,文和质相辅相成。 朱夫子又说,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朱子讲的就更加深一层,学文其实跟力行同样重要,如果仅仅力行而不学文,这里的学文是要学习圣贤的教诲,如果但力行不学文,仅仅自己一味的去用功,但是没有去考究圣贤人的教诲(成法),就是没有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不懂得事理,那他所行的都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私意,自己一厢情愿,他自己自以为是,这就不但是野的问题了。夫子讲的质胜文则野,他这里就不但是野的问题,比野来讲,他就更加偏离圣道,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学文同等重要,学文是协助力行的。 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解释这句话说: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蕅益大师在这里讲到说,这七科都是属于学习圣贤必不可少的方面,虽然是对弟子来说,叫养蒙,养童蒙,童蒙养正,教小孩的,但是对任何人都适用。养蒙莫若学问,就是教育人重要的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孟子讲的,不过是求放心而已。这个放心是放出去的心。本来人人分上都有真心,真心不动。为什么会有放出去的心?放出去的心叫妄心,妄心是动的,这动里面带着妄想分别执着,执着里面甚至还有自私、烦恼、过恶,这些真心自性当中本来没有,现在突然产生了,你把它收回来,你就是把这些本来没有的妄想烦恼放下,那就是求放心的意思,就是回归自己真心本性,这是真正的学问。 所以求放心,下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大学里面讲到的三纲八目,这个格物致知是根本的。什么叫格物?简单的讲,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就是降伏自己的欲望,降伏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致知。致知是让自己良知发现出来。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都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格物致知就落实在这个章里头,七科。所以一部弟子规讲的什么?就是讲格物致知。人能格物致知,而后才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之道。 蕅益大师又说: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这是讲得很清楚了,其实行和文它不能分开,是一切时一切处文行合一。文是什么文?圣贤的教诲。行是什么行?圣贤的行持。合一就是自己力行圣贤教诲,并不是朱熹、程子所说的先行后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际上不能片面的去理解,不是先力行再学文,是什么?同时实行,边力行边学文,知行要合一。为什么?因为文是道统所寄,圣贤教诲载录在这个文上,那孝悌忠信这些德行不就是文的实处吗? 所以夫子在论语里面有句话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他说文王虽然不在了,难道就没有文了吗?有!夫子他的志向是什么?传承圣人的道统,正所谓斯文在兹。文在哪?就在自己身上,自己担当起来,落实圣贤的教诲,文就在你身上。所以这个文不是简单的从表面上来看诗书六艺这个文,而是真正圣贤的道统。所以这个章实际上是教我们文行合一。行是指前面六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后面学文,文行不可分开。真正把文都落实到行上,你就成为圣贤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点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仅仅第二位的。事实上,历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合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范本约定解释顺序
- 连衣裙选购合同范本
- 深圳买卖居间合同范本
- 地暖简易合同范本
- 滴滴车主租车合同范本
- 网络采购水果合同范本
- 紫苏种植收购合同范本
- 快递订货合同范本
- 硫精矿采购合同范本
- 食堂厨师临时合同范本
- 宁德时代shl测评题库
- 微信小程序申请模板-电商平台对用户交易纠纷处理的机制或方案
- 方案1-绿化养护费用计算清单
- (正确)新入场人员一级安全教育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10月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西华街道办事处公开招考1名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牙医资格证技能试题及答案
- 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讲座提纲
- DG-TG08-12-2024 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
- 《物业管理培训课件:业主满意度提升策略》
- 2025船舶抵押合同范本
- 金融标准化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