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_第1页
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_第2页
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_第3页
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_第4页
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准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准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所以,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所以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所以“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所以,“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个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能够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但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使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使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能够有力地促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增强法制建设,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能够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有,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篇二】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准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准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提问: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问:这些事件能够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实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件,鲁迅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有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有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有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三、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 提问: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使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使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问:在谈论如何对外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孱头、昏蛋和废物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不过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请大家发出声音再读第9段,思考那么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具体面对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的呢? 面对继承文化遗产或与外来文化实行交流的时候,“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个篇“拿来主义”对青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