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六校联考(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积累运用(14分) (共3题;共14分)1. (4.0分) (2019下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富。两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 , 惊艳了无数人。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昙花一现 , 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1) 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丰富B . 从容C . 滋养D . 昙花一现(2) 文段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8.0分) (2018八下永州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小石潭记中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语句是:_,_。 (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 句子是:_,_。(3) 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句子是:_,_。 (5)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诗人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 (6) 小石潭记中“_,_”两句写出了游鱼自由自在、轻灵游动的姿态。 3. (2分) (2019七上顺德月考) 以“吟诗”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上联:“笔端山水淬成句”,下联:_ 请选出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 眼中风雨化作诗B . 袖下沧桑演为史C . 管中声律唱作曲D . 梦里风烟熔作诗二、 阅读理解(48分) (共6题;共48分)4. (2分) (2017八上桂林期中) 名著阅读“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_写的_。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_、_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5. (6分) (2019九上肥西期中)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 ,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1) 这段诗选自诗歌_,作者艾青原名_,_代诗人。 (2)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中“紫色”的含义是_。 (3) 调整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4) 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是_,这一时期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_”和“_”。 6. (13.0分) (2019八上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粥里春秋陆建华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五月,六月,七月。追肥,拔草,治虫。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1) 对悯农一诗的理解,作者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请用合适的词语或短语填空。 刚刚懂事,_年龄稍大,_看房大伯吃粥,_。(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五月,六月,七月。追肥,拔草,治虫。(以上句子能否改成“五月追肥,六月拔草,七月治虫”?)(3) 说说第自然段中作者详写房大伯舔粥碗这一内容的作用。 (4) 文章结尾处,作者听完孙儿的话语,“忽然间热泪盈眶”,请简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7. (10.0分) (2018七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 文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_(2)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仿照示例,再找出一处,写在横线上,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原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3) 文章中有三处划横线的句子都用“悄悄的”这一词语来描写母亲的行动,通过这些描写你可以读出母亲怎样的心理? (4)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其结果各不相同,根据“我”的态度变化,你觉得儿子实现了母亲要求他“好好儿活”的期望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8. (5.0分) (2018八上夏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这首诗的体裁是_,所押的韵是_,所写的节日是_。 (2) 诗人运用哪个词语写出院中空明皎洁的月色?其境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白哪两句名诗? (3) 如果把后两句诗改写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为什么? 9. (12分) (2016河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注释】邵民瞻:人名。东坡:苏轼的号。五百缗:五百贯钱。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卜:选择。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带着。何其:多么。老妪老妇。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诸:相当于“之于”。决别:分别。宁:难道。徐:慢慢地。售:这里是“买”的意思。券:契据。翌日:次日。索:求取。直:通“值”,价钱。(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闻妇人哭声极哀闻:_东坡亦为怆然怆然_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_竟不索其直竟:_(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病心此吾之所以泣也。(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4)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5) 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三、 写作(55分) (共2题;共58分)10. (5分) (2019宁波模拟) 任务型表达。 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备受关注,“家庭教育立法”提上日程。当今教育,学校普遍责怪家庭教育担当不力,家庭则习惯性地认为孩子“应由学校老师教育”。针对“家庭教育立法”,请你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字数不超过100字。11. (53分) (2014武汉) 在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