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_第1页
30《诗四首》_第2页
30《诗四首》_第3页
30《诗四首》_第4页
30《诗四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四首,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归园田居(其三),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晋陶渊明田园诗派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派唐王、孟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解题,归园田居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归”,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陶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之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诗是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诗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数量不多,但思想、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的名作。,作品介绍,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预习诗歌,种:zhng秽:hu荷:h长:zhng,朗读诗歌,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朗读要求:1、通读,读准音,读通顺。2、诵读,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3、再读,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起,治理,杂草,顶着,扛着,只要,意愿,茂盛,稀疏,值得,让,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写的画面的内容复述出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A、谚语有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的季节在清明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时节已经是春天的末尾了。B、“草盛豆苗稀”,草长得很茂盛,这证明已经不是初春了。C、“夕露沾我衣”,露水不是哪个季节都有的,只有在白天比较热的时候才可能有,因为到了晚上温度会稍微降低,白天的热空气遇冷,就变成了露水。所以这个季节应该是“春末夏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说说“带月荷锄归”所写的情境,揣测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劳作一天之后,扛着锄头归家,空中一轮明月陪伴他。“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虽然艰辛,但诗人是快乐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却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的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适:适应,迎合,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地上升。,墟:集市,即可理解为自然界,也可理解为田园生活。,拓展,像陶渊明一样在官场和田园选择中挣扎的中国文人中国文人的几种类型推波助澜型秦桧、严嵩、和珅随波逐流型李斯、徐阶、宋玉独立洁行型屈原、阮籍、嵇康、杜甫、海瑞、袁崇焕独善其身型老子、庄子、范蠡、陶渊明、王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守着自己心中那个与世隔绝的淳朴美丽的边城,沈从文,使至塞上,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能诗善画,精通音律。诗作亦多姿多彩。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素有“诗佛”之称。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一读,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候:hu骑:j都:d燕:yn,使至塞上,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解一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颔联抒情内心抑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即景设喻,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写沙漠浩瀚无边,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颈联绘景塞外风光,千古壮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繁忙,诗意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译一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品一品,诗中有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给“孤烟”加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并不是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更“圆”。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这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叶圣陶,2.炼字精妙,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叙事,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景由事终,小结,总结:,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作者简介,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行世。,作者经历,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者诗风,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诵的。,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字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有移步换位之妙!,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歌主旨,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小结,登岳阳楼,宋陈与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旌:jng徙倚:xy,预习诗歌,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瓜分,徘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缓慢,指登楼。凭,靠着。危,高处。,理解诗意,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2、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悲”,景悲己悲国悲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