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 内容提要:依据关于检验刘易斯转折点的经验标准,本文着重考察了近年来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增长水平和变化趋势,以及熟练劳动者与非熟练劳动者之间工资的趋同。首先,从相关行业的平均工资、农民工工资,以及农业雇工工资看,2020年以来都经历了快速提高,增长速度显著高于2020年以前的平均水平。其次,从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以及城镇就业者的工资比较、农民工内部受教育程度不同群体之间的工资比较,以及工资差异中教育回报率的贡献份额看,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系统的工资趋同现象。这两点都有力地验证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同时,本文还从工资变化的角度,阐释了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即要求增长源泉更加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更加依靠消费需求拉动,工资决定更加依靠劳动力市场制度。关键词:工资增长;工资趋同;刘易斯转折点一、导言在关于中国是否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文献中,除去一般性的判断或者说结论性的陈述之外,通过经验研究持肯定或否定的文献逐渐增多(如Minami Ma ,2020;Yao Zhang ,2020;Zhang Wang,2020)。然而,研究尚缺乏一致定义前提下依据特定标准进行了经验检验。为了深化这个讨论,本文拟在准确界定刘易斯转折点原意的基础上,从其最基本的意义上提供更多的证据。根据刘易斯本人及稍后研究(参见Lew is,1972;Ranis Fei ,1961),我们把劳动力需求增长超过供给增长速度,工资开始提高的情形称作刘易斯转折点。此时农业劳动力工资尚未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与现代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仍然存在差异。而把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都已经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两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相等阶段的到来,称作商业化点,这时才意味着二元经济的终结。因此,本文着眼于普通劳动者工资变化趋势的考察。南亮进(Minami,2020)在争论刘易斯转折点时,根据日本经验设定了5个与工资变化相关的基准作为检验转折点是否到来的经验依据。这些基准是:如果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则(1)生存部门(农业)的工资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2)生存部门工资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3)生存部门实际工资从长期不变到迅速提高,(4)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趋同,以及(5)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弹性转变为弹性在零与无限之间的水平上。南亮进显然是按照商业化点的定义确定的上述基准。不过,他本人也同意,由于第一个基准过于严苛,可以以其他基准代替。如果我们讨论的是刘易斯转折点,则可以重点关注基准(3)和基准(4),即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提高以及与熟练劳动者工资趋同的趋势。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发展中,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典型特征是长期不变,即处于高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的生存水平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以及随后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的逐渐清除,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到小城镇,再到所有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日趋稳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并在城市就业,必然相应减少农业中劳动力的剩余水平。特别是,中国人口转变的结果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降低(蔡昉,2020a )。与此同时,高速经济增长保持着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以致出现劳动力需求增长快于劳动力供给增长的局面。相应地,自2020年以来,“民工荒”或广义地说劳动力短缺现象持续出现,正如理论预期的那样,农民工工资自此之后逐年上涨。不仅如此,农业中雇佣劳动的工资水平也大幅度上升,显示了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非熟练工人短缺和工资提高之间存在的一致性。按照刘易斯(Lew is,1954)的定义,这种现象标志着中国经济到达了刘易斯转折点(Cai Wang,2020)。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工资差异的变化,进一步检验转折点的到来。改革开放期间,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持续存在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是人力资本差异所导致,反映教育水平和技能的差异。许多研究显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力资本回报提高,由此产生的工资差异愈加显著,在工资差异中的作用趋于扩大(Zhang et al ,2020)。第二是劳动力市场歧视因素所致,包括性别歧视和户籍身份的歧视。随着劳动力市场发育,这类歧视因素趋于减少,在工资差异中的影响份额降低(Wang Cai,2020;王美艳,2020)。除了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外,长期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也会加强或减弱上述两个导致工资差异因素的作用。在二元经济发展时期,非熟练劳动力供给充足甚至过剩,因此,在劳动力市场开始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仅仅存在着熟练劳动者的供给瓶颈,其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倾向于拉大。与此同时,由于雇主不受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制约,因此倾向于利用存在着的制度障碍,压低农民工的工资。虽然这类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等不断得到改革,但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民工仍然受到工资和其他待遇上的歧视。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情况下,普通劳动者的短缺既已发生,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作用相对上升,即使在上述两种导致工资差异的因素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工资趋同的结果。此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不再突出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功能愈加趋于完善,边际劳动生产力在工资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结果,越来越成为理论上可以预见的。四、结语和政策含义在较短时间中完成的人口转变,以及异乎寻常的经济增长,加快了中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导致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持续提高,使中国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虽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任何人只要承认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会逆转,中国经济增长短期内不会崩溃,则难以否认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和劳动力需求继续扩大的事实。在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并且工资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于一个新古典模型所揭示的形态,即保持其可持续不再可能继续依靠单纯的生产要素投入,而必须转向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既然刘易斯转折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熟练劳动者与熟练劳动者工资的趋同,意味着库兹涅茨转折点的条件也日益成熟。但是,真正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并非自然而然,有赖于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全要素生产率的挑战。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劳动力短缺的假设下,单纯生产要素的投入必将遇到资本报酬递减的制约,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不能维持增长的可持续性。如果说,克鲁格曼(Krugman ,1994)和阿尔文。扬(Young ,1992)因没有考虑到东亚经济体所具有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从而未能正确理解东亚奇迹的话,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逐渐消失的条件下,他们对东亚奇迹的质疑却可以作为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警示。此外,日本在1990年人口红利期结束之后,由于政府对于缺乏效率的企业以及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的保护,使得日本经济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表现不佳,进而陷入长期停滞状况的教训(Hayashi Prescott,2002),也需要中国认真汲取。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式投资,固然有利于地区间平衡发展,同时也可能产生对低效率企业和竞争力下降行业进行保护的效果,使其进一步远离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对保护的依赖,而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在2000-2020年期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分别以4.2%、9.2%和8.1%的年均增长率提高,202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比分别超过东部地区20.1%和25.9%(蔡昉、王美艳、曲玥,2020)。此外,就业机会增加以及工资提高和趋同,也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误激励,使低收入家庭年轻劳动力辍学并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对未来的劳动者素质造成损伤,不仅成为生产率提高的制约因素,还会造成部分劳动者群体的就业困难。2.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虽然在理论上,一个经济体在迎来刘易斯转折点之后,有望相继到达收入分配改善的库兹涅茨转折点,但是,这个转变并非自然而然实现的,需要顺应发展阶段的要求,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工资形成越来越需要劳动力市场制度与劳动力供求关系共同进行。例如,日本在1960年前后达到刘易斯转折点之前,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过程。而在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得益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即被称为“春斗”的一年一度的春季劳资薪酬谈判机制,收入分配状况逐步好转,消费率下降趋势在10年后得以扭转。而韩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在1970年前后到达的。在那之后,政府多年继续严格限制工会,对劳资纠纷采取高压政策,收入分配的改善滞后。直到17年以后消费率才止跌上扬,其间付出了惨痛的政治代价。刘易斯转折点的到达,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力供给不再具有无限弹性的性质,在劳动力需求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换句话说,他们获得了“退出”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在具备这个权利的条件下,是否真正使用之,实际上情况更为复杂一些。首先,以“退出”权为保障,他们更加勇于使用“呼吁”权,包括提意见和集体谈判,乃至罢工。其次,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小型血汗工厂,通常他们会直截了当地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一走了之。第三,对于那些在知名大企业工作的工人,既有对劳动报酬和工作条件等待遇的不满意,又有所留恋(即某种变形的“忠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诉诸“呼吁”手段。可见,劳资冲突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工人状况的恶化,而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现象,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平台来处理和规范。3.新的消费群体的培育。在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从而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如何把他们转变为新兴的消费群体,关乎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向更加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的转变。已经进入城市务工和居住的农民工是工资提高的受惠者,应该成为这个新兴消费者的主体。目前,这个群体消费扩大主要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虽然他们已经被统计在城市常住人口中,但是,在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情况下,他们的就业是不稳定的,是周期性失业的潜在承受者。同时,又因为缺乏充分和均等的社会保护,即仍然被排除在许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覆盖范围之外,他们的消费意愿受到严重抑制。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Chun,2020),日均收入在2-20美元的中国中产阶级(即我们常说的中等收入群体),占全部人口的66%,其消费却占全国消费总额的79.2%.按照这个研究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农民家庭、农民工家庭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日均收入分别为3.6美元、9.4美元和11.9美元,即分别处于中等收入的低(2-4美元)、中(4-10美元)、高(10-20美元)三个组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家庭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合并外伤的护理
- 面部深导后的护理
- 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护理
- 公司消防知识安全培训
- 2025年重庆招标采购从业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初、中级)试题库及答案
- 渠道对账工作汇报
- 酒精戒断综合症患者的护理
- 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 解读心理学书籍
- 2025建筑材料采购合同
- 客户隐私保护承诺函
- 宿舍改造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 仪表施工全过程的管理
- 如何预防与处理跑步中的常见损伤
- MSOP(测量标准作业规范)测量SOP
- 001 220kV升压站事故油池施工方案
- 智慧停车场运营管理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 出资比例的协议合同
- GB/T 10345-2022白酒分析方法
- GB/T 19418-2003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