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模拟)_第1页
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模拟)_第2页
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模拟)_第3页
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模拟)_第4页
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差异(ch) 墓畔(bn) 整片大地(zhn)B . 舵手(du) 吟诵(yn) 长夜漫漫(mn)C . 寂寞(j) 霜风(shun) 房舍如舟(sh)D . 卧听(w) 海涛(to) 一束山茶(s)2. (2分) (2019江西模拟)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谮(jin)害 扶掖 强聒(gu)不舍 好高鹜远B . 田圃(p) 襁褓 味同嚼(jio)蜡 鞠躬尽瘁C . 腼腆(din) 诓骗 面面相觑(q) 尽态极妍D . 恣睢(su) 抽噎 锲(q)而不舍 险象叠生3.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B . 人们正在散步,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C . 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 使我回味无穷。D . 你冷静一下,我说的话里明明没有你理解的这个意思呀,不在话下。4. (2分) (2019七下东莞月考)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课的一项是( ) A .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课练。(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B . 通过这次小提琴比释,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C .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D . 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5. (2分) (2019九上长春月考)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B .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C . “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雾凇沆砀”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D .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陶庵梦忆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二、 课内阅读 (共2题;共17分)6. (6分) (2019八下长春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_乃不知有汉_处处志之_欣然规往_(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陵人/捕鱼为业B . 问/今是何世C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 后遂无问/津者(3)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 .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 .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 .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内容作答。 7. (11分) (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日:“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日:“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注释: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与:亲附,拥护爱戴。(选自刘向说苑)(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又何间焉_ 牺牲玉帛_必以情_ 忠之属也_(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3) 【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8. (3分) (2019九上河源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舂谷持作饭,_。(十五从军征)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鱼我所欲也) (3)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以及世事变迁而产生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 (4) 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5) 请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默写完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_,_。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_,_。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6分)9. (2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学贵有疑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_(2) 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3) 第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5) 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 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 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 (21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_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_的喉咙,唱出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 按原文的内容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 . 潮湿悦耳优美B . 润泽悠扬委婉C . 润湿清脆宛转D . 湿润清凉圆转(2) 写风用“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因为( )A . 母亲的手有女性特有的细软,和春风相似。B . 母亲的手因劳动而变得粗大,它能包容一切,和春风相似。C . 母亲的手是对儿女的关怀的象征,春风也是这样。D . 母亲的手是轻柔的,温暖的,春风也是这样。(3)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 请从选文中分别找出写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写嗅觉的:_写听觉的:_写触觉的_(5) 文中黑体的“斜”字与“全笼着一层薄烟”突出了春雨_的特点.(6) 本文作者很讲究遣词造句,你认为文中的哪个词语用得非常好,写下来,并说明好在哪里。词语_好在_五、 作文 (共1题;共1分)11. (1分) (2019七下尚志期末)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一)命题作文虚度光阴不是生活的姿态,惜时好学才是;驻足等待不是生活的姿态,昂扬前进才是;消极逃避不是生活的姿态,勇于担当才是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请以“这才是生活的姿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二)半命题作文成长的路上,我们经历过很多,必定收藏了很多;如果把美好定格在心中,那便是一生的快乐;如果把快乐定格在心中,那便是一生的美满;如果美满定格在心中,那便是一生的感动请以“把 定格在心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后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叙事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2. (10分) (2018九上义乌期中) 古诗阅读 南 邻杜 甫锦里先生乌角巾 , 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注释】锦里:成都地名。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航:小船。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1) 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_”。 (2) 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分)13. (1分) (2019七下大同期末)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阳光可以照到洋面下30英尺的地方,这股力量真使我惊奇。太阳光强有力地穿过水层,把水中的颜色驱散,我可以清楚地分辨100米以内的物体。百米之外,水底现出天蓝一般的渐次晕淡的不同色度,在远处变成浅蓝,没入模糊的黑暗中。真的,在我周围的这水实在不过是一种空气,虽然密度较地上的空气大,但透明的情形跟地上经气相仿。在我头上,我又看见那平静无波的海面。(1) 选段出自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故事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一个捕鲸手和小人康塞尔,跟着_(填人名)船长,在海底做了两万多里的环球旅行。 (2)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次探险旅行的结局。 八、 综合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