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缺失成因分析_第1页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缺失成因分析_第2页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缺失成因分析_第3页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缺失成因分析_第4页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缺失成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缺失成因分析摘要中小成本电影一直是电影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中国,这一产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列举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电影缺失三大环节;中国电影技术出现了困境;中国电影出现了美学困境;中小成本电影的观众定位不准;院线制度扶植大成本影片,压制中小成本影片。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因只是一个大致的概括,中小成本电影产业在中国缺失的原因不只是以上所说的,希望相关人士能吸取教训,逐步完善中小成本电影产业的发展。关键词编剧;融资;发行;技术;美学据统计,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较2010年的10172亿元增长2893%,创下历史新高。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电影市场热潮滚滚,收益也是极为可观的。再来看一组我自己总结的数据:1987年以前中国电影没一部赔钱电影。19872009年产量逐年增加,但可以赚钱的电影基本没有。从1997年一百部左右到2009年的四百多部,十几年的时间电影产量足足翻了45倍,10年的产量一定会突破500部,加上电视电影会有多于600部。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大力扶植、银幕成倍地增多、越来越多的投资注入电影产业等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80%90%的电影在赔钱呢?是我们缺少人才、技术不过关、还是制度有问题?值得思考。一、中国电影缺失的主要环节(一)职业编剧缺乏我所说的没有一个职业编剧是指:没有一个完全是靠写电影剧本而生存的人,在中国。电影发展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竟然也出现了编剧荒,这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剧作家是极其悲哀的。剧作家不能靠自己的专业去养活自己和家人。所以,更多的剧作家为了生存去写电视剧剧本、微电影剧本、电视电影剧本、甚至写MV和广告剧本。专注才能更加专业。没有了专注哪来的专业呢;充满了铜臭味的艺术,又从何谈起艺术呢;混乱的行业秩序,没有了秩序还怎么谈规则呢。在电影界早就有“一剧之本”这一说,没有好的剧本何谈影视创作呢!这在电影发明之初甚至没有电影这门艺术的时候,艺术创作家就已经认识到了。那么对于中国,电影历史悠久的中国电影,“剧本荒”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大导演在拍经典小说或人物传记,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即使是习惯了给百姓讲故事的冯小刚也在借着史实说事,拍出了动情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的三大王牌导演都无戏可拍。那么第六代导演又在拍些什么呢?贾樟柯纪录片海上传奇在拿已故名人说事;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也是在拿史实说事;张阳的无人驾驶除了剪辑很牛,但绝对是中国版撞车,毫无新意。这些电影除了些许的好评外,就剩下赔钱了。我们来看好莱坞十年前就已成功的案例之一泰坦尼克号,它的剧本是由三十几个专业资深编剧打造出来的,我们且不说它的场面宏大,技术过硬,单就故事来说它就已经很成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竟然有3500个职业编剧,这和电影产量相当的中国相比,真是“大巫见小巫”了。可见,能够写出好故事的编剧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是多么的重要啊!(二)发行环节薄弱中国三大民营电影公司:保利博纳、新画面、华谊兄弟,发行环节也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很成熟的电影体制。大投资、大制作电影;名导演拍的电影、当红一线演员的电影,三大公司才会下血本进行企划与宣传。小成本电影也发,但是要很有把握的他们才会去做。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原因呢。其实想想很简单。我们的发行模式太老套了,单纯地追逐好莱坞的大导演制、大明星制和大投资制度。我们丢弃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我们的悠久历史与民族情节、适合国人的故事表现、适合社会发展的电影作用。我们没有注意到发行=“制造新闻”,好莱坞似的“桌下炸弹”我们还没有真的融会贯通。其次,电影公司重制作轻发行的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像美国知名影视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有员工470人,其中50人做行政而420人在搞发行。对比北影厂总员工数是1400人,其中只有7人在搞发行,由此可见发行的缺失也是导致电影发展的重要困难。当然我们也有成功案例,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利用其故事情节制造冲突、制造新闻取得了成功。近几年的十全九美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也都是小成本发大财的成功案例,但这些影片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发行策略,是因为影片类型新颖,观众猎奇等原因。(三)投资少民间资金很难流入电影产业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资金匮乏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后一直困扰着电影制作人的最大问题之一,没有资金谈艺术、谈创作那都是纸上谈兵。面对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房地产产业、钢铁产业、煤炭业等仍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即使现在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口号,让资金走进电影产业仍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房子盖了一定会卖出去;钢铁生产和中国大兴土木利益挂钩;煤炭是生活的必需品,而电影的投资与汇报问题让很多资金感到困惑。另外即使有资金,也都是投资扎堆,例如:商家做广告,只考虑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的电影中,所以导致这样的大电影在拍摄之初就已经收回了成本,如非诚勿扰1、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导演很少受到他们的青睐,所以艺术创作的路在中国会越走越窄,越来越少的人去做电影,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有才华的电影人去拍MV、广告、电视电影或者为政府服务,拍摄主旋律电影为生,对艺术片、中小制作的商业类型片资助相对很少。由于投资人目光短浅打压了新锐导演的发展,像宁浩这样优秀的导演,处女座得到的却是刘德华的资助,丁晟也是在王晶的鼎力支持下才取得了成功。总之,大成本电影也好,中小成本电影也罢,它们都缺失了编剧、投资和发行三大环节。二、中国电影技术匮乏技术落后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甚至在中国怀柔数字基地没有出现以前,中国所谓的大制作电影是要拿到日本或者韩国做剪辑、做特效的,即使是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技术过硬的现场特效组,简单的爆破也要由韩国或日本团队来完成。对于有着百年电影历史的中国来说是多么令人汗颜的一件事情啊,中国的电影一直没有走向世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技术不够成熟,一些最新的技术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3D技术,这个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很久,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的电影要能自主开发适用的技术,这样在亚洲电影市场甚至是国际电影市场中才能立足。三、中国电影美学基础薄弱走进院线的当代中国电影,无论是所谓的巨作还是中、小成本电影,大部分电影对于美学的应用都是只见表面不见内里,美学应用得一塌糊涂。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在其主流文化与中式主流大片一文中提到:“艺术品对人的美学效果一般可以达到这样三层次:初级层次是“感目”,即诉诸个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第二层次或中级层次是“会心”,即让个人的心灵或心脑产生心会;第三层次或最高层次则是“入神”或“畅神”,即深入个人内幽微至深的神志层次。宣传政治是中国电影起初存在的目的,为政治所服务的,“政治大于艺术”是中国电影的劣根性之一,走进院线的电影,首先要明确政治立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电影人的艺术创作思维被大大打压了“单纯的传声筒”成了那个时代电影的惟一作用。即使是现在,中国电影仍旧没有摆脱这一劣根性。四、中小成本电影的观众定位不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对于观众的年龄层定位不是很准确。在一次座谈中刘杰老师就说到过一个中国电影节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拿电影碧罗雪山来说,在国外愿意去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年龄层为中老年人,这些人在社会上已经打拼多年,看完影片他们会去反思人生、反思如今的社会,而中国的中老年人,都宁愿坐在公园晒太阳或是聚众聊天,也不远花钱进电影院去看电影,只有当中国的这部分观众肯花钱进影院去看电影,中国的艺术电影才会有希望发展到一个高峰。刘杰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在国外电影票房占收入的百分比比国内电影票房占收入的百分比要低很多,意思也就是说,国内电影票价比较昂贵,如果国内的电影票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下来,那么愿意去影院看艺术电影的观众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多了。尹鸿老师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中国首都北京,一对夫妻如果想要看一部电影,两张电影票加一顿饭再加上停车费用等一些大概得花上差不多300元人民币,在这个房价只涨不跌、人们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能有多少观众愿意花这么多的本钱而且还可能要忍受堵车的麻烦去影院观看一场艺术电影呢?来自某个院线的周铁东先生认为: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好自己的观众层,也就是说中、小成本的电影要找准观众;中、小成本的电影之所以票房不高,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看电影,在中国曾经有过二百多亿观众人次的辉煌时刻,还有就是中、小成本电影跟商业根本就没有直接的冲突,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的套路不成功。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正所谓“小船怕风浪,大船难转弯”,大成本的电影也会有其难处,小成本的电影也会有其出路;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电影,而艺术电影自己的个性主要是体现在风格上的不同。中、小成本的电影要在现今这种环境下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善于利用在互联网上推广,找准自身的观众定位。五、不合理的院线制度对于院线来说,好的时间段一定排的都是大制作、大明星、有卖点的电影。那么不好的时间和不好的影厅排的都是什么电影呢?当然是中、小成本电影和没有噱头的电影。如像日照重庆这样的即使是名导演、名演员的电影也被排在了不好的时间和影厅。试想一下,都是花钱看电影,谁会愿意去看一部艺术味道太浓、略显沉闷的电影呢?如果都能像北京个别院线有固定的经典或艺术电影院线,我们再突破一下,为中、小成本电影业开辟自己的院线,那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之路是不是会更好走呢?六、结语我们应该像欧洲一些国家学习,在国家扶植电影产业的同时,成立各种电影基金会,扶植年轻电影人,像去年的崔永元扶植青年电影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国电影不应该盲目地去追捧好莱坞电影的经营模式,好莱坞似的“明星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