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_红色影片的德育功能_第1页
历史与现实_红色影片的德育功能_第2页
历史与现实_红色影片的德育功能_第3页
历史与现实_红色影片的德育功能_第4页
历史与现实_红色影片的德育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与现实_红色影片的德育功能摘要红色电影因其题材的独特性及其承载和传达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内容,对青年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影视作品的视听元素真实可感、易于接受,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也是青年接受德育教育的最佳模式与载体。铁人是当代红色影片的优秀作品之一。本文从生命意义与尊严两方面探讨了以铁人为代表的红色影片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关键词红色影片;德育;青年;生命意义;生命尊严“红色电影”是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一种独特电影现象,发展至今天,已建立起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红色”是“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因此,一部成功的红色电影既是人们真实的历史记忆承载者,也是我们国家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者。对于今天的青年一代来说,红色影片对其心灵的成长、人生观的建立以及人生理想的选择等,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和启发意义。简言之,便是常说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概念与单方面的说教。它起始于青年的接受,并需要在青年积极、主动地参与行动中实现。影视作为一种综合信息载体,视听元素真实可感、易于接受,具有超时空的特性。红色影片因其题材的独特性及其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必然是青年德育教育的绝佳模式与载体。2009年,导演尹力拍摄的铁人是一部既充满时代气息又感人至深的当代红色影片。在叙事形式上,导演采取了历史与现实两个时空相交错、呼应的形式。一方面,影片向观众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在新中国建设中克服万难,将青春甚至生命无私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的光辉历史。另一方面,影片又添加了一条线索,那就是发生在新一代石油工人身上的当代故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最有价值的一个选择。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把今天的价值观体现出来。1两个时代,两种青年,特别是两者在精神领域中的隔阂与碰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之中被清晰展现于观众面前。当青年一代在面临生命价值与理想追求的种种困惑与彷徨时,不妨转向历史,转向父辈。从那里他们能够汲取到一直以来所渴望的精神力量,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关于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判断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所逃避不掉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带着他的钻井队,从玉门奔赴几千里,来到祖国的大东北,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刚一下车,钻井队员们几十号人,在冰天雪地里,只有两把挂面下锅,却依然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斗志。没有吊车,队员们手拉肩扛,顶着恶劣的环境,凭着血肉之躯的脊梁骨,仅用5天5夜便竖起了第一座井架。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中,人们饱胀的热情,在会战誓师大会上,王进喜隐瞒着自己严重的腿伤,忍痛走上讲台,慷慨激昂地喊道:“人吃不饱贫血,国家吃不饱也贫血。贫血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就会被人欺负。为了国家不贫血,我们自己的鲜血已经备下了,已经烧热了。为了家里的所有人能够过上好日子,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宁可少活20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把国家落后的穷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这一段话,不但使所有的人动容,就是对生活在今天这个物质发达、信息爆炸、生活安逸的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都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这正是父辈们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里没有对物质条件的追求,没有对精神享乐的热望,有的只是牺牲自己的一切,让国家富强,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好日子的豪迈情怀与献身精神。父辈们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相联系在一起,在“为他”与“利他”的行为中实现个人的生命意义。反观当下的现实社会,许多青年人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追逐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为人生内容。在井队中,石油工人的后代刘思成以铁人王进喜为自己的偶像,努力苦干,为他人分担了很多事情。他却并未得到王进喜那样的拥戴和赞美,别人在背后反而说他是傻子。负责给队员做饭的农村女孩郭小米也认为“凭什么帮别人干。自己的活就该自己干”。刘思成的好朋友赵一林甚至认为他是得了沙漠幽闭症,才如此沉默寡言、不停苦干。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像当年王进喜一样的青年刘思成,却成了一个孤独的异数。这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国人的过去和今天,同样流淌着中国人血液的不同辈分的人的生存状态和自身价值有着巨大的变化。从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如今已经逐渐被人们忘却和抛弃。刘思成也不无孤独地感叹道:“沙漠中呆久了,坚强的人会变得脆弱,沉默的人变得更沉默。”在精神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便只能选择沉默。刘思成所身处的境遇,正是当今青年所生存的现实环境。铁人中,王进喜等父辈为中国的富强与人民幸福所付出的青春与热血,通过视听影像,清晰而逼真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无疑具有强大的震慑和催人反省的力量。与父辈们相比,生命的意义如果仅以个人的飞黄腾达和金钱等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等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是多么狭隘和卑微。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将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系,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密切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意义可言。因此,迷失在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的以及那些因坚守个人理想而遭受嘲笑的青年们,正可以通过这些伟大的父辈形象,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正像刘思成所坚信的那样“人生的意义,爱的意义,父辈的所谓光荣的意义,我的生命在沙漠里忍受煎熬的意义,那是属于我父亲,也属于我自己的答案”。当代青年只有从父辈中传承那勇敢挺立于时代潮头、顽强拼搏与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灵魂才能使个人的生命富有意义和厚重充实。关于生命的尊严当代社会,商品经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领域带来巨大冲击。社会中以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地位和重要性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特别是还在象牙塔中求学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他们之中很多人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坚持享乐主义人生观。2因此,在这个急于获得他人认可的年龄阶段,很多人选择了通过消费来包装自己的外表,通过追逐权力来获得他人的尊敬,认为人的尊严必须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之上。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追逐虚伪名利的过程中,许多人恰恰是为了无止境的欲望而出卖了生命的尊严。虽然在个体内部,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欲之间的博弈一直在持续着,但通常获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对物质的欲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可以出卖;责任可以弃之不顾;连最基本的道德也可以没有底线。这种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的出发点,显然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已经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迷失了方向。因为,通过抛弃、践踏甚至出卖尊严而获得的所谓的认可与尊重,特别是与铁人中的父辈形象相比,其虚假和鄙陋性是不言自明的。影片中,王进喜和钻井队员们为了让“家里所有的人能过上好日子”,“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欺负我们的人”再也不敢蔑视我们,用青春、热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父辈经过整整一代人的艰辛努力,使祖国一举建成了现代工业体系,从农业国上升为工业国,实现了自晚清以来几代人的梦想。3在那物质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下,靠着精神力量为支撑,克服了千难万险,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换来的是国力的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的迅速改善。这样的生命才是真正值得尊敬和赞美的,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永远不被时光的尘埃所掩埋。这种以崇高人格精神所实现的生命尊严,通过影像鲜活展现于青年面前,在悄然渗透和强烈的情感冲击下,能够感染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主动思索和自省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认同和升华。此外,影片中刘思成的父亲、王进喜当年的爱徒刘文瑞这个人物的塑造,意义更加深远,也更容易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反思。刘文瑞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怀着满腔热血与激情,跟随钻井队来到萨尔图,在这片广阔而寒冷的平原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然而,极度艰苦的生活逐渐瓦解、粉碎了他的斗志和理想。他最终做了一名逃兵。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使刘文瑞在生命余下的几十年中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赎罪之路。他在一个贫困的山区默默无闻地做了几十年的民办教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儿子刘思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红色精神的种子,使铁人成为儿子崇拜的精神偶像,终于成长为一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石油工人。他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回曾经抛弃的生命的尊严。与王进喜和其他钻井队员相比,刘文瑞显然不能算是一个正面形象。然而这个人物对于当下的青年人来说,却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刘文瑞与同时代人一样,有着崇高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为祖国建设而奋斗和牺牲。但现实的条件是残酷的,特别对于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来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要面对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的双重考验。刘文瑞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选择了退却,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也丧失了生命的尊严。正像王进喜恨铁不成钢地对他说:“你不争气呀!”正如当代许多青年人一样,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对未来人生的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怀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和人生的价值。然而现实环境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之中要面对种种的挫折与障碍,要在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真实与虚伪、勇敢与怯懦、坚持与放弃之间挣扎和徘徊。但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面临困境,谁都有暂时失去勇气的时候,一次的退却并不能使人彻底丧失做人的尊严。人们不但能在崇高和伟大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尊重,同样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与付出中实现自我,建立起他人需仰视才见的生命尊严。刘文瑞临终前围在其床前的孩子们以及儿子刘思成对父亲始终如一的尊重与理解正是其几十年所付出回报的证明。因此,这一人物人生的悲剧性、体现在其身上的真实人性以及对生命尊严的体悟、珍视与寻找,对当代青年来说,更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综上所述,青年群体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同时又处在人生观与社会观形成之中,红色电影其特有的题材与传播形式能够对他们的情感与社会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红色电影中所传达的红色精神,不但能够涤荡、升华青年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在红色影片中,他们能够通过父辈来认识自己,通过父辈来寻求方向,使青年在红色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