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_第1页
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_第2页
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_第3页
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_第4页
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想让后人通过历的一些的失吸取教训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能帮到你。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教学过程:导入课文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简介作家作品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 (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2、读准字音 :卿 岂 邪 更 孰 遂3、学生朗读课文。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1、积累词语:谓:对说 卿:君对臣的称呼,你 当涂:当道 ,当权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辞:推托 多务:事情多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 但:只不过 涉猎:粗略地阅读 吴下阿蒙 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 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六、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情节:孙权劝学吕蒙辞学 -就学鲁肃大惊- 结友第 2 课时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过程: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二、研讨课文: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详写“劝学”、“叹学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二【教学建议】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4、教师诵读导入。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卿qng涉sh岂q邪y孰sh遂su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性,不译。【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卿言多务,孰若孤?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4、归纳文言字词。注意古代的称呼。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谓曰:对说。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但:但当涉猎(只)往事:见往事耳(历史)过:及鲁肃过寻阳(到)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积累运用成语。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五、总结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教学反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即更刮目相待()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第一段:第二段: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关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优秀教你教学设计大全三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二、感知课文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1.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2. 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3. 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自得、自豪。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四、拓展延伸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