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通用)_第1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通用)_第2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通用)_第3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通用)_第4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作用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3)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大胆巧妙提出,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及最后圆满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思考来实现,教师的作用仅限于指导和诱导即“主导”。问题教学法运用得越广泛彻底,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得越充分明显。同时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会促使政治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研究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教学艺术和科研能力。二、“问题教学法”基本程序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1)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2)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呢?首先,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其次,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再次,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在这一程序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创新,还应帮助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经过全班同学的评价、筛选,形成一堂课的系列思考题。(3)问题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由教师代劳包办这一切,会禁锢学生思维,所以要把其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提供一些线索,启发学生探讨问题并以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不应立即给以评判,而要以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畅所欲言和相互辩驳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结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强化问题意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问题产生于“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并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流行的观点与解释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从而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怎样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是教师要有威信,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生投入学习思考活动;二是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共鸣;三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情有趣,教师在表述教学内容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一方面要分清轻重缓急,注意抑扬顿挫,防止教学过程中一种语速、一个语调讲到底,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使语言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并辅之以相应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四是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及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变成小品、实验演示、录像片断、幻灯片、漫画等形式搬进课堂,直观而形象地诉诸于学生的视听觉,从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情境。(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调一致,在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精心准备供探索的材料;二是组织问题,一方面巧妙地设置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最适合于教学探索的问题,并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合,形成台阶式的系列问题;三是启发学生思考,解答疑问;四是总结归纳,分析评价。三、“问题教学”之问题误区“问题”误区之一: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问题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则又太难。过分深奥的问题,同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小孩子摘苹果一样,树上的苹果很高,孩子即使跳得再高,离目标也还是很远,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苹果失去信心。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北朝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问王籍和王安石的诗那一句更好?应该说将诗歌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使教学语言变得富有诗意,充满美感,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就显的太难了。因为这涉及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王安石的错误在于是只看到了双方的对立,没有看到双方的统一,因而是闹了大笑话,被黄廷坚戏称为是“点金成铁”。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在学生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叫学生回答,就显得太难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连叫了五六个学生无一能答到点子上,最后只好尴尬收场,自己回答了事。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中间或结尾来处理,其结果就截然不同。也许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后面的问题又有些简单得离奇,都是诸如“什么叫矛盾、什么叫对立、什么叫统一”等在教材上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甚至都懒于回答。这节课虽然问题很多,但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激活不了学生的思维。“问题”误区之二:教师提问过多,又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失去了“问题教学”的应有作用,而且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读书、思考、作业以及体验、积累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为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的状态。还以上面那节课为例,事后我统计了一下,教师前后共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减去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真正用于讲授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框的内容特别抽象、深奥,学生难于理解,有时甚至一节课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问题太多,而且又要关注教学进度,不少教师往往把一长串问题同时抛给学生,很少考虑到解决不同问题的必要背景,也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时间不能保证,结果常常致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夹生的、肤浅的。“问题”误区之三: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也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说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现在的“问题教学”最常见的模式或套路是:教师幻灯出示、书面提出或口头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先派代表交流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小结。这样一来,课堂表面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因而这些问题往往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或者所提问题的思维强度太小,没有张力;或者问题的理性色彩太强,难度太大;或者由于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和学常常油水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人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被老师“牵了一回牛鼻子”,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有人称之为“问题霸权”。“问题”误区之四:唯“标准答案”是从,无视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政治课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学习本是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师在讲完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价值规律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重新配置” 后,出示了一道讨论题:东北某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发展“银狐”饲养业。一开始由于养殖户比较少,产品供不应求,一到收购季节,皮贩子就上门高价收购,获利丰厚。结果,本地和邻县的其他农户也纷纷扩大养殖,短短二年时间,就由奇货可居变成亏本甩卖也无人问津,不少养殖户纷纷宰杀银狐。农户王二家召开家庭会议,商量究竟是杀还是养?如果你是王二的家庭成员,你主张怎么办?并说明理由。应该说这不失为是一道富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好题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主张杀,有的学生主张继续养。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主张不仅不杀,而且应该乘机将皮质好的银狐大量低价收购。因为,一方面由于农户大量宰杀,市场将很快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低价收购,形成垄断效应,就拥有了定价的主动权。”多么富有创造性和经营头脑的天才设想,下面的老师无不啧啧称赞。但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老师对这个学生说:“此时银狐已严重供过于求,宰杀还来不及,你还异想天开要低价收购。”原来“标准答案”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应该停产或转产。”呜呼!一个多么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就这样被扼杀了!学习应该有“标准答案”,但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四、“问题教学”之问题要求“问题”要求之一: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学生感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难易适度。 例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问题链,采取逐层递进的办法,一步步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讲故事的形式(古希腊借债人与债主的对话:古希腊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赖帐不还,却说万物在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借钱时的我了。债主一气之下,把他痛打了一顿,也说万物在变,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引出静止的话题;第二步设置问题引申出静止的两层含义(“张三坐在教室里听课,他的空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张三从生到死一直在发生变化,但能不能变成李四?”);第三步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既然张三的空间位置相对于教室没有变,既然张三从生到死始终是张三,而不会变成李四,为什么又说张三是处于相对静止而不是绝对静止状态呢?”);接着让大家谈谈对毛主席“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的理解,概括出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是绝对运动和相当静止结合的结论;最后分组辨认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用)。由于这些问题即有趣又难易适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要求之二: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据调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同时考虑到学生情况和教材问题的仅是少数。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要给学生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就有个设问适度问题。有的老师一节课设问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个,有时多达几十个。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讨沦问题的时间,更不要说提出创造性的见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增强,普遍存在怕错心理。尽管老师在台上努力发问,台下学生却鸦鹊无声,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对问题来不及思考,无法回答,不敢回答。所以,课堂设问的次数要适度,做到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如在复习高二哲学关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课时,没有采取枯燥简单的大量设问,也没有采用题海式的训练,而是选用高一语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作为背景材料而设计了三个问题:(1)邹忌的分析和建议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2):邹忌是怎样想到和提出建议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一是通过调查。邹忌在与徐公比美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妻、妾、客”等的意见,并亲自进行了比较和观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又弗如远甚。窥镜而自视,自以为不如”(掌握了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通过思考。“暮寝而思之”(发挥思考作用),“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去伪存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及彼)。(3)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大的价值什么?“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理性认识回实践)。说明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邹忌的建议被齐王所采纳,用于齐王的治国实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篇同学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文章,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既加深了对认识两次飞跃原理的理解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问题”要求之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年教授也有一句名言“学问学问,关键在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