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ppt_第1页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ppt_第2页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ppt_第3页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ppt_第4页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如何引导积极健康的网民(受众)心态?1、增加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话语权。知识分子精英群体话语权的缺失是网络媚俗化、低级化、过度娱乐化的一大原因。只有由优秀知识分子话语主导的网络媒体,才能远离媚俗,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尊严为生命,只有这样的网络空间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机制。,2、规范网络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中将“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列入其中,但是由于网民上网的地点身份都难以明确,增大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难度。传统媒体素有把关之说,但网络媒体谁来把关,其副作用显而易见。只有进一步规范网络管理制度,才能净化网络风气,让网民健康理智地畅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树立正确的受众观,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21日在中正机场采访的台媒记者戴起口罩表达抗议,台当局“内政部”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决定将从3月1日起取消台北中正机场记者采访证。机场的媒体记者都认为,此举根本是钳制新闻自由。据悉,台媒记者已经从21日起戴着口罩在中正机场进行采访,表达严正抗议。据台媒报道,中正机场管制区向来管制森严,除了领有特别通行证的机场工作人员之外,一般民众禁止进入。但境外影星赴台、台当局高层出境,台媒体摄影记者在中正机场掌握第一手消息,主要是因领有机场管制区所核发的摄影记者证。台媒指出,台当局虽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但是真正理由应该是台当局高层的行踪多次被曝光,引发台当局安全主管部门的不满。据称,台当局“行政院长”苏贞昌日前指示,禁止媒体进入中正机场管制区,未来只有重大事件时,同意媒体“以个案方式”提出申请。对此,中正机场记者联谊会会长宁德锦则表示,机场记者采访证是戒严时期的产物,从松山机场开放出入境班机起降,以及1975年中正机场启用之后,机场管制区都核发有摄影记者证,以便媒体进出管制区采访,他不懂台当局为何要走回头路。宁德锦指出,他们早就通过采访自律规范,避免影响机场运作和旅客进出,却还是被禁止采访,实在说不过去。他表示,3月1日前,机场记者将会戴口罩进行采访工作,表达严正抗议。而他们21日上午已经戴口罩采访赴台宣传的韩国女星李英爱,并且预定发表书面声明,抗议台当局片面取消多年来的采访规定。(编辑:林琳),第四节“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第四节“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成是一种自主选择,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有意义。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对“有限效果”理论也是有益的矫正。,不够理论化,对核心概念缺乏清楚的定义,数据采集策略过于简单化狭窄地聚焦于个人,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结构中媒介的位置过分宣扬个人的自由选择,由于媒介讯息只强调文化中的主导价值观,观众难以避免媒介提供的偏向解读观众对媒介的接触并不总是目的明确的理智行为,媒介使用中的仪式化或习惯性,婚恋网站中的“使用与满足”-以世纪佳缘为例,目标用户“使用”婚恋网站的背景1、人们生活空间的变化2、婚恋网站的优势,婚恋网站中的“使用与满足”-以世纪佳缘为例,世纪佳缘网给目标用户带来的“满足”1、会员高端和目的明确2、搜索功能强大3、管理员把关严格,世纪佳缘“使用与满足”中的不足和改进,1、安全性有待提高2、便捷性有待提高3、区分性有待增强4、适当增加感性标准,讨论:博客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博客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1、博客传播满足信息需求2、博客传播满足情感诉求3、博客传播导致知识沟扩大,思考题,大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