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_第1页
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_第2页
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_第3页
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_第4页
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与导:电视编导学原理,杨尚鸿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章节框架,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章节框架第一节广播电视编导概念辨析一、问题的提出:“电视编导”概念的模糊与错位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媒介编导”概念三、“编”与“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两大传统第二节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简史一、初创期:广播+图像二、形成期:电视编辑的出现三、发展期:有线电视+卫星传输四、泛化期: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第三节电视媒介特性一、电视媒介的符号特性二、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三、影视媒介进化的三个阶段,第一节广播电视编导概念辨析影视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特别是传媒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社会对影视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作为艺术类招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近年来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广播电视编导”成为艺考最热门的专业之一。2011年,艺术学从过去文学门类中划分出来升格为单独的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艺术学成为艺术门下的一级学科。这一学科目录的调整,既反映了我国艺术创作繁荣和艺术产业大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势必会促进艺术类学科专业的基础建设和健康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作为影视艺术学科下的本科专业,其学科化的程度也理应得到加强。,第一章电视媒介导论,在各高校兴办影视艺术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考热”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按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标准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往往被限制在比较窄的范围,甚至与电影导演专业等同,这就出现了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电视台主流工作的需要。因此,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工作和学科原理这两个方面对本专业的内涵有清楚的认识,使自己真正成为本专业所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一、问题的提出:“电视编导”概念的模糊与错位电视编导的定义:从词义上看,电视编导是中文“编”与“导”的组合词,“TelevisionEditorandDirector”,不能在英语国家的电视行业中找到对应的职务。TelevisionEditorStudioDirector,Cameraman,TelevisionProducer,“Associateproducer”(负责日常电视节目操作的人员)或者是“Segmentproducer”(负责电视节目一个片段的人员)。,实际工作:集采、写、编、导、播为一体的创作活动,并非仅仅是编辑工作和导演工作的简单相加。电视编导的基本含义应该与Producer相同,而不是Editor、Director或它们之和。当电视栏目设有制片人或执行制片人时我们可以用“编导”来表示每一期节目的制片(制作人)即“Segmentproducer”;当栏目没有设制片人职务时,可以用“总编导”来代替其相应职务功能。,“编导”姓“文”还是姓“艺”?,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媒介编导”概念按照传播学理论,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传播媒体,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广义的媒介除传播媒体之外,还包括主体表达意义的符号(又称“表现媒介”)。主体将表现媒介呈现于传播媒体之上的过程称为“编码”。因此,不管在人际传播的行动中还是大众传播的作业中,都存在这个信息编码的环节。在这里,我们不妨使用“媒介编导”这个新术语来表示传播过程中的“编码”环节。,对于技术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可以把“媒介编导”定义为泛指用体外化符号系统和技术性媒介手段,策划、构思、组织、采录、收集、整理、加工制作、审定各式信息内容,使之传播展示于受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按照迄今为止人类信息传播所经历的五大阶段: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多媒体传播,媒介编导都可以分解为特定媒介时代的编码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使人类汇总之前所有技术媒介重返口头传播时代。因此“电视编导”概念的本质含义是基于媒介融合技术的信息编码工作,编导要掌握这一整合了图像、声音、口语、文字、动作等的“表现媒介”和整合了报刊、杂志、声音广播、戏剧、电影等的“传播媒介”。,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编导童宁在出版的一部实训教材中,总结了电视节目五大基本构成单位“主持人”、“同期声”、“解说词”、“画面”、“音乐”、“字幕”,,三、“编”与“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两大传统由于电视出生于新闻媒介、昌盛于综合信息媒介,但它从视听语言角度看又与电影是同源的,因此主要作为纪实媒介的电视编导则是报刊编辑和电影导演的两种思维方式的综合。,1、“文人时代”传统文字的这种优势构成了印刷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中的“文人气质”:文以载道、博大精深、以理服人、深入讨论、责任伦理、批判精神。,电视媒介继承印刷媒介传统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字符号系统,文字媒介,“文气”,2、“影人时代”传统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影视是重新整合了在文字和印刷时代被“部落分化的感官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影视媒介仿佛使人类重返口头传播时代。因此电视编导天生就带上一种“影人时代”气质,这是影像媒介的文化形态及衍生出的人格类型,它尽力绕过文字对物象的异化陷阱,直奔趋向人类口传时代的“原始思维”情景生态:具象的、无意识的、直接的、即时的、在现场的、鲜活的、运动的、转瞬即逝的。,电视编导和电影导演在工作职责和媒介性质上有着太多的相似和相通之处;广播电视编导与电影导演在工作方式上的相似性;对视听语言的组织、驾驭能力。,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需要培养兼具“文人气质”和“影人气质”的复合型人才。通俗地讲,广播电视编导需要具有既要像办报刊一样编电视、又要像拍电影一样做电视的创作实践能力。,第二节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简史,电影和广播电视(统称为电子媒介)的发明,是人类媒介史上的重大革命。电子媒介是最具科技性的媒介,因此影视艺术首先是技术的艺术。我们学习电视编导学,就首先要对电视传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有所了解。,第一节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简史,Television=tele(远处、远的)+visio(看)意思是远距离传播图像。人类远距离、快速度、大范围、高保真地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理想,首先是由电视实现的。从技术上说,广播电视是将声音、文字、图像等消息转变为连续的电子信号,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传播出去,供视听众收听收看的传播媒介。,广播是指对信息的广泛传播广播音频广播+电视广播。为使“电视广播”区别于“音频广播”,通常称“电视广播”为“电视”。电视与音频广播同属电子传播技术系统,具有相同的媒介介质。电视是音频广播的延伸,电视在音频广播基础上加上了一项关键的要素活动图像。电视传播图像的原理是通过光电转换系统把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即电视信号,再通过电缆或天线发送出去,在接收端再将电信号还原为图像,重现在荧屏上。,第一节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简史,一、初创期:1、记录活动图像硒的“光电效应”电视的史前时期开始于照相术和电影,1829年,法国人达古埃尔发明了可以长期保留的相片;1884年,美国人伊斯曼发明了活卷胶片,1877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EmileReynaud)发明了“活动视镜”,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电影技术的出现使得活动影像能够记录下来。1817年,瑞典人布尔兹斯(JonsBerzelias)首先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硒”(Selenium);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JosephMay)和爱尔兰人史密斯发现了“硒”的光电转换能力“光电效应”。,第一节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简史,1877年,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PNipkow)根据“光电效应”发明了机械式圆盘。尼普可夫圆盘是机械电视的重要部件,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2、传递活动图像机械电视的发明1925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LogieBaird)向公众展示了根据尼普可夫原理制造的机械电视机,并成功地进行了播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1928年,他使用漂浮在大西详的汽船作为中继站,将图像从伦敦送到纽约。虽然机械电视图像模糊,体积庞大,噪音大,不易操作,并最终被英国广播公司所淘汰。但机械电视所采用的“分解像素,顺序扫描,逐行传送,收发同步”等工作程序,为现代电视技术奠定了基础。,3、广播活动图像电子电视的发明。1927年9月7日,美国发明家费罗T法恩斯沃思(PhiloTFarnsworth)利用他发明的“图像分解仪”每秒30帧图像、扫描线为100行的电子电视,成功地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器上,并于1930年8月获得发明专利,此后他便专注于电视传输设备研究,并发明了100多种电视传输设备,为现代电视最终成型做出巨大贡献。,俄裔美国科学家佐里金(VladimirKosmaZworykin),1923年,他发明了光电显像装置,这是全电子电视的关键部分;1928年,佐里金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光电图像管,并命名为kinescope(显像管);1929年5月9日,佐里金的小组进行了首次展示,用一架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作为节目来源,采用全电动的接收装置,成功地进行了电子电视广播实验;1935年,电子电视24帧画面的扫描线达到343行。,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同年11月2日,该台第一次播送电视节目,标志着世界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继英国之后,法国(1938年),美国(1939年)、前苏联(1939年)等相继创办了电视台,开始电视广播。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用NTSC制式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二、形成期:电视编辑的出现录像机的出现和编辑技术进步,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方式,降低节目制作难度,缩短了制作的周期,也丰富了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改变了人们观看电视的方式,电视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被进一步刷新。“后期制作”的环节,这使一些文艺电视节目可以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乃至“广播电视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技术本体上的依据。,三、发展期:有线电视+卫星传输微波传输,范围小,受限制1949年起,美国部分地区因无法收看无线电视的节目,遂在高山架设天线,接收电视信号,再用同轴电缆分送到用户家中,这种社区共用天线电视(CommunityAntennaTV)就是“有线电视”(CableTV简称CATV)的开始。,基本原理:把录制好的电视节目通过线缆(电缆或光缆)传输到用户家中,再用电视机重放出来。有线电视不向空中辐射电磁波,所以又叫闭路电视。(线缆传输,受空中干扰小,画质高+交互式的双向服务)局限:受地区的限制,一个城市的有线电视台不可能将节目传送给别的城市,与卫星传送相结合,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效果增强。,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开创了人类的宇航时代通过通讯卫星传播电视节目,开创了全球电视的新纪元1964年10月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经“同步3号”卫星将实况转播至美洲和欧洲各地,这是第一次用卫星转播实况的奥运会。,日本广播协会(NHK)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直播卫星系统直播卫星(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简称DBS)是指通过卫星将视像、图文和声音等节目进行点对面的广播,直接供广大用户接收。它与一般通讯卫星的根本区别,是节目可以不必经过地面卫星站的中转而直接到达用户家庭。,已投入使用的卫星电视直播系统有美国的直播电视卫星系统、日本的广播卫星系统、法国广播卫星系统和德国的电视卫星系统等十几个系统。,四、泛化期:多媒体时代的电视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传播方式的出现正在从外延上扩大着电视的概念,电视传播也由此进入了多媒体时代。电视的数字化首先表现在从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的升级换代(数字化的制作、传输),电视节目在不同的传播平台和接收终端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要求电视制作人依据不同的终端设备和收视人群制作不同的电视节目。这主要包括三种制作方式:一是将同一电视节目分别在不同的终端上播出;二是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使之适合不同的播出平台;三是以多个媒体平台为载体,以多媒体编导的方法策划、制作、传播电视节目,真正实现了节目的跨平台传播。,多媒体时代的电视传播还具有互动性的特点,这就打破了传统电视的单向性传播,实现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小众化传播。个性化探索。,第三节电视的媒介特性当代著名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曾指出:“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它们能够成为技术性艺术、不过它们却是审美意义上的寄生虫,因为它们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有赖于其他媒介。”这里的其他媒介,除了音乐、舞蹈、美术、诗歌,还包括舞台戏剧和电影。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电视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呢?,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一、电视媒介的符号特性什么是媒介?媒介是指在两个主体之间插入的便于信息沟通的中介。“符号媒介”和“传播媒介”符号媒介是非物质性的,是人类表达意义的一套记号系统,所以又称为象征符号,它使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意义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是指传递、运送信息符号的载体,它是物质性的。“编码”“解码”,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几种主要类型传播媒介与符号媒介比较,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语言,最基本的符号媒介(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在文字发明之前有声语言空气传播距离有限文字甲骨、树皮、竹简手写效率低文字印刷纸大众传播媒介,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电影是一项记录和放映活动图像的传播媒介技术的发明“光化学反应”,“视觉暂留”“运动的声画影像”讲故事艺术媒介(梦镜化的现实)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声光电磁”记录功能声画一体最强大具有纪实功能的媒介(社会现实的传真),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电视能包容之前所有的符号声音、图像、图片、文字,以及各种艺术媒介的形式:电影、舞台戏剧、音乐、诗歌、美术。从符号媒介的角度看电视是典型的融合媒介,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电视媒介符号八阵图,第二节电视的媒介特性,总之,电视媒介符号的融合特性,使电视对其他媒介符号形式有很强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它几乎可以把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全部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