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新生儿疫苗接种.ppt_第1页
04新生儿疫苗接种.ppt_第2页
04新生儿疫苗接种.ppt_第3页
04新生儿疫苗接种.ppt_第4页
04新生儿疫苗接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预防接种、CDC、新生儿预防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免疫计划项目的预防接种是免费的。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卡介苗疫苗和乙肝疫苗5种,预防7种传染病。 按照国家规定的接种程序,乙肝疫苗首次接种应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卡介苗多在出生时接种,当时婴儿多在医院产科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首次接种和卡介苗接种任务也自然落在产科医务人员身上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乙型肝炎感染和发病相当广泛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上流行的疾病,估计世界上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 ),3.5亿人患有慢性肝病。 慢性HBV感染者中,15.25%在成年前死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 世界上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HBV感染,其中多数(约93% )是慢性感染。 多数HBV感染发生在围产期和幼儿期,这些感染者多无症状,但易患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是长期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者为9.7%,约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 )。 全国约有2000万慢性肝病患者,估计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 肝癌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肝癌大约有18万例死亡。 我国是世界乙型肝炎大国,不仅严重影响民族整体健康素质,也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负担,全国仅每年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费用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已成为我国目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针对乙肝流行问题,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严格执行献血者筛选制度的健康教育广泛开展的安全注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向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战略。 新生儿和婴幼儿对乙型肝炎有明显的敏感性,乙型肝炎可能危害各年龄人群,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感染HBV后慢性携带的概率与感染时年龄关系密切,调查显示,我国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母亲,出生婴儿约90 在乙型肝炎流行区,新生儿出生后,HBsAg阳性率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到3岁达到高峰。 新生儿HBsAg携带者约35-50%为母婴传播期。 感染年龄越小,预后越差,约80%-90%成为HBsAg的持续携带者,约25%成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的主要目的是预防HBV慢性感染及其后遗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及时给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是国内外公认的预防乙肝病毒传播的根本措施。 安全、反应小、效果好,乙肝疫苗是目前唯一被认为是预防癌症的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血源乙型肝炎疫苗,1992年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1993年美国默克公司引进的乙型肝炎疫苗中间试制完成,1995年完成1998年以后,淘汰血源乙型肝炎疫苗,目前用于预防接种的是重组(酵母)和重组(CHO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轻度、短暂性疼痛、红斑和短暂性轻度、中度发热,严重不良反应极少。 因此,它是公认的安全性最高的疫苗,免疫原性强,全免疫后持续保护的时间最少为16年。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对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是控制乙肝的最重要措施。1991年,我国将普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作为我国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 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提出了将中国人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到1%以下的长期目标。 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并公布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乙肝疫苗接种费用需要自律,各地乙肝疫苗接种率不均衡,贫困地区接种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部分边缘贫困地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仅为10%左右,第一针及时接种率更低,有待保护为了给新生儿提供接受乙肝疫苗免疫服务的机会,中国政府从200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新生儿乙肝疫苗的费用由各省人民政府解决,新生儿不再需要支付乙肝疫苗的费用。 需要接种费。 自2005年6月1日起,全部改为免费接种。 2006年1月28日,卫生部宣布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加快了全国乙肝控制进程。 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 (1),总体目标是以免疫预防为主,采取兼顾防治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组,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到2010年显着降低我国组乙型肝炎发病率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持有率,降低乙型肝炎致肝硬化和肝癌死亡具体目标为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 (2),工作指标截至2010年:新生儿全部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次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在东部省区、中部省区、西部省2002年以后出生的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儿童95%以上被补种的人群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认知率达到80%以上,健全建立乙型肝炎防治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认证和审查制度,培训全体从事乙型肝炎防治医务人员的完善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模式预防接种和医疗注射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则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1),最初的接种原则是为了保证新生儿第一针乙肝疫苗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按照谁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 社区卫生服务所等生育部门和个人在负责新生儿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家中对生育的新生儿进行最初的接种,由生育负责人进行,或者由预防接种负责人立即接种。 要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 接种登记和卡管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统一管理乙肝疫苗接种记录,不设专业接种证、卡、台帐。 负责新生儿生育的部门和个人在完成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针接种后,应详细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由儿童监护人立即提交居住地基层接种部门,生育部门接种后留有馀地准备审计。 居住地基层接种公司应给新生儿做好预防接种证、卡片、账簿,立即转录第1针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负责第2、3针乙肝疫苗接种。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2),接种方法乙肝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法。 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股中部前外侧肌,推荐股中部前外侧肌。 如果不接种臀部,臀部脂肪就会丰富,妨碍乙型肝炎疫苗的吸收,不能诱发充分的抗HBS的产生。 股中部前外侧肌内注射操作方法:监护人将小孩抱在腿上,右臂抱小孩上身,固定小孩头部和右臂,监护人左臂抓小孩双脚。在儿童的大腿正面画纵线,将该纵线在大腿根部和膝盖之间三等分,画三条横线,将中间的外侧部分作为注射部位,尽量在该部位的中点放入针。 用0.5ml或1ml注射器和6号或5.5号针吸入1人的疫苗,皮肤用75%乙醇消毒,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打开,收紧注射部位的肌肉,用右手拿着注射器,与皮肤呈90O角,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快速刺入针长的2/3,针管放松皮肤,拔血,注射疫苗后,快速拔针,用消毒的棉球按针孔部位。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3),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操作方法:儿童右上臂接种时,监护人取座位,儿童应坐在监护人脚上的监护人右臂抱住儿童,儿童头靠在监护人右肩部,儿童左臂放在监护人后面,监护人左臂固定儿童脚,左手握住儿童右手老年孩子请取下座位和立位,注射一侧的手放在腰上。 用0.5ml或1ml注射器和6号或5.5号针吸一人份疫苗,皮肤通常消毒,左手紧张三角肌,右手拿着注射器,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针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拔出血液,注入疫苗后,迅速拔出针国家免疫计划乙肝疫苗接种推荐自毁型注射器。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4),接种过程全程接种3针,接种时间分别为0、1、6个月,乙型肝炎疫苗的第1针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以内提前接种,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12月龄),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不能接种的,应按照上述时间间隔提前接种。 第二针或第三针落后于免疫程序规定的,应提前配种。 第二针和第一针的间隔应28天。 第三针和第二针的间隔应60天。 由于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保护效果的持续性得到肯定,目前不建议加强免疫。 接种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10或20g。 接种禁忌症后有发热、急性或慢性重症疾病者和过敏体质者禁止使用。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5),注意事项接种过程中,乙型肝炎疫苗和其他疫苗必须注意不要混合在一个注射器中,乙型肝炎疫苗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晃,使疫苗液中的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 乙型肝炎疫苗中的氢氧化铝胶体不能完全均匀悬浮,或者贮藏失误导致氢氧化铝胶体块状,其接种效果明显降低或者完全无效。 例如乙肝疫苗安瓿破裂,容量不足,变质,有不分散的结块,过了有效期也不能使用。 乙型肝炎疫苗不能冻结,冻融的乙型肝炎疫苗不能使用。 接种前,接种者的家长告诉他们接种的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副作用注意事项,询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有无接种禁忌等。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接种负责人发现乙肝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派专人进行现场调查,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6)、医院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评价指标:主要评价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第1针乙肝疫苗接种率。第1针及时接种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以内的实生数/适合者数) 100%,HBsAg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优选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用量100IU,同时, 在不同部位接种重组酵母10g或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 )乙肝疫苗20g,可显着提高阻断母婴感染的效果。 或者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1针HBIG,1个月后注射第2针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g重组酵母或20gchob型肝炎疫苗,每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b型肝炎疫苗(10g重组酵母或20gchob ) 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保护率比前者高。 新生儿在12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哺乳。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供给,乙型肝炎疫苗是从2005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434号令)的第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提供给公民的疫苗,在疫苗最小外包装的显着位置上标有“免疫计划”和“免费”等专用标志。 乙肝疫苗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计划分阶段分发给接种机构,在分发疫苗的过程中,各级不能征收任何费用。 疫苗生产企业和疫苗批发企业也不能向其他企业和个人提供新生儿接种的乙肝疫苗。 接种公司应规划和接受乙肝疫苗,建立和保存至少两年真实完整的疫苗接受记录。BCG疫苗接种、新生儿接种BCG疫苗的理由(1)、结核病感染和发病严重程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900万新的结核病患者发生,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超过300万。 因此,结核病是世界性的疾病。 结核病成了青年和成人死亡的第一杀手。 我国是结核病多发地区,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 建国前的结核病曾被人们描述为传染病。 建国后,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对结核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核病的流行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全部人口结核感染率为44.5%,中国估计约有5.5亿人感染了结核菌。 结核的患病率为122/10万人,估计现在的结核患者为150万人的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60/10万,估计现在的菌阳肺结核患者200万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人,估计现在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人。 目前估计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为12万7千人。 新生儿为什么接种卡介苗(2),卡介苗对新生儿有良好保护作用的卡介苗毒性小,对任何动物都不致病,是对结核菌具有高水平特异性免疫力的活结核菌疫苗。 结核免疫由于不存在由胎盘传入胎儿的被动免疫,应尽快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对结核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其保护率约为80g,接种后5年,保护率超过80%,峰值为25年,随后逐年下降,10-15年免疫效果可达60%。 北京市1949年开始接种儿童卡介苗,70年代中期,城市没有“结脑”患者,04岁的小组儿童结核病死亡率下降到零。 卡介苗对“结核”、“粟粒型肺结核”预防效果明显,这2型结核是儿童结核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新生儿卡介苗能有效降低结核死亡。 目前,各项观察研究基本一致认为卡介苗能减少原发性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粟粒型肺结核等。卡介苗、卡介苗为减毒结核菌,失去致病力。 产生免疫力的抗原性依然存在。 人体接种了卡介苗,就像接受了结核菌的原发感染一样,对结核菌产生了特异的免疫力。、卡介苗特性(1),卡介苗最怕阳光,卡介苗在直接或间接阳光下迅速死亡。 实验表明,卡介苗直接在日光下暴露40分钟,间接在日光下暴露120分钟,均死亡。 卡介苗也怕热,在室温下卡介苗的活菌数急速减少的期间内尽早接种。 总的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