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1页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2页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3页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能低估。当时耶稣会传教士的“西学”基本上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不能满足当时中国富强人民的愿望,也无助于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虽然他们的文化传播带来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观念,部分地打开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但并没有带来历史影响。明清时期,中欧文化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出于传教工作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引入中国,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通过书信往来和翻译中国经典,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中国热”。它促进了欧洲的启蒙思想。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之间几乎没有积极的接触。他们的交流是通过游牧民族或阿拉伯人进行的。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耶稣会士作为“上帝的使者”和“文化大使”直接搭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时期有大量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的名字有待考证。其中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名单上467人,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名单上920人。中国的耶稣会士大多聪明且知识渊博。当时,利玛窦被称为“西方儒学”,而朱利奥阿莱尼在福建中部被称为“西方的孔子”。邓是伽利略的密友,凌才研究所第七院士。他熟悉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然而,迭戈德潘托拉贾、熊三巴、杨、金尼戈、穆尼戈、和费迪南德韦比斯特都以他们在中国的杰出成就证明了他们的才华。因此,徐光启称赞他们说:“它的方法非常正确,它的纪律非常严格,它的学问非常广泛,它的知识非常精细,它的心非常真实,它的眼光非常明确。”耶稣会士展示了他们带给西方的外来物品和科学技术。例如,他们带来的第一张中国世界地图 万国舆图引起了明清士绅们的注意和好奇,尤其是万国舆图上标明的世界国家数目,这表明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也冲击了“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明清时期大量图书的翻译为中国开启了“西学”之窗,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西方在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开始传播到中国。正如梁启超所说,明朝:年用八股来选拔文人。一般学者除了永乐皇帝写的一本完整的性理论之外,没有读过别的书。学术界本身就像贫血的人一样虚弱得可怜。“利玛窦、汤若望等。先后进入中国从万历末年到启示录和崇拜的框架。中国学者,如许等。与他们有过接触,并对各种知识有过深刻的研究.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学术界的气氛肯定会发生变化。晚清学者对历法和数学的研究都很感兴趣,最喜欢谈论实际应用的研究,这可能是受了徐竹仁的影响。与此同时,优秀的中国文化也传入了西方。传教士不仅向欧洲发回了大量的信件和报告,还翻译了中国的典籍。例如,利玛窦将这四本书翻译成拉丁文,并于1593年送回意大利,恩多泽于1667年翻译了中庸之道,即所谓的“中国政治道德”。据统计,从1645年到1742年,有262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被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大音阶的第三音从1723年(清雍正元年)到1795年(甘龙六十年),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减少。在教廷颁布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祭祖和祭孔的命令后,雍正帝实施了禁止天主教徒在中国传教、驱逐全国各地的牧师、关闭教堂、禁止中国人信仰天主教、只允许少数具有天文学、数学等知识的西方传教士留在北京朝廷中担任朝廷官员的政策。雍正帝及以后的甘龙、嘉庆、道光的改宗政策,对中国的天主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随着清政府取缔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也随之衰落。曾主导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已经大大削弱。尽管仍有几何原本的编纂,传教士米歇尔贝努瓦对哥白尼日心说的初步介绍,以及甘龙同文算指的绘画,与清初的繁荣局面相比,只能说是一个“残迹”。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焦点转向了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满足了皇帝个人对异域西方物品的追求。例如,传教士郎世宁等人将中西绘画方法相结合,创造了“新画风”和北京圆明园的西方建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艺术的交流,但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影响不大。这表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交流又出现了一次高潮。尤其是1860年以后,传教士利用西方炮舰的力量,将宗教宽容条款强加给中国!他在中国大规模传教。他们也用许多方式进行说教。主要建有: (1)所学校。据报道,1906年,仅新教就在中国建立了2000多所小学,有近400所专科学校和57683名学生。1914年,天主教和新教联合开办了12,000多所学校,学生超过250,000人。这一数字占当时中国学校总数的1/5和学生总数的1/6。虽然这些学校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色彩,但传教士都来自西方国家,所以他们开办的学校一定有一些现代欧美学校的特点。与当时的国子监、书院、私塾等封建教育机构相比,它们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2)办报刊。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中文报纸是每月统计的马六甲风俗传记,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西亚于1815年创办。据统计,到189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了76种报刊。其中最著名的是浑盖通宪图说(原名远西奇器图说),由美国传教士林乐之创建,1874年由蒂莫西理查德编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物,集传教布道、时事通讯、国内外时事评论、中西学介绍和研究于一体。就其对中国的贡献而言,它在倡导政治改革和引进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书籍翻译。传教士独立或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大量的科学和政治史书籍。林乐之、约翰弗莱尔等代表人物。林乐志,1867年至1883年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厅工作,主要翻译历象考成后编、皇舆全图、万国公报等10多本书。8约翰弗莱尔已经在江南制造局工作了28年。他的译著主要有210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