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ppt_第1页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ppt_第2页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ppt_第3页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ppt_第4页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今语音的异同,一、学习古音的作用,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史记淳于髡传),心广体胖,1、解决文字问题,悲,雕,填抚百姓。(荀子君道),镇,2、解决词义问题,班,帮母元部,分,帮母文部,班瑞于群后。(尚书舜典),薛宝钗,厦门,3、使用工具书,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辞源:言,语轩切,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忽如一夜春风来,lai千树万树梨花开。kai(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二、古今语音的异同,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鞋:普通话xi山东xii湖北hi中古音ai,街:普通话ji东北gi广东gi中古音kai,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uai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缤纷(双声联绵词),三、古音的基本概念,1、声母方面,字母声纽音纽纽,五音七音,唇音,bpm,舌音,dtn,齿音,zcs,牙音,gk,喉音,hwy,半舌音,l,半齿音,古人一般把声母叫做“字母”,也叫“声纽”、“音纽”或“纽”等。,古人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再加上一个半齿音和一个半舌音,就是“七音”。,清浊,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bdg,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ptk,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bd,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mnl,2、韵母方面,韵韵部韵目,家ji花hu,麻韵,古人根据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将声母分为清浊两类。声带不振动的是“清音”,振动的是“浊音”。,古人所说的“韵”一般是指今天所说韵母的韵腹和韵尾部分。,同韵字的集合叫做“韵部”;一部韵的代表字叫做“韵目”。,坚jin渊yun,先韵,坚jin枪qing,妈m猫mo,不是,不是,阴阳入,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玛ma瑙nao,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坚jian强qiang,入声韵:以轻塞音bdg结尾的韵,八bad十shib,四呼,开口呼:不是iu或不以iu为韵头的韵母,aaianeei,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iiaieining,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uuauoun,撮口呼:和以为韵头的韵母,ueuan,3、声调方面,平上去入,平仄,“平、上、去、入”是中古时期汉语的四个声调。,唐处忠元和韵普:“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明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仄”是古人将中古四声区分开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三声。,4、注音方法,风释名释天:横口合唇言之,天释名释天:以舌腹言之,譬况,读若,康熙字典:栭,并音而。,康熙字典:西,音粞。是,音姼。,直音,说文:铗,读若夹。,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反切,通过简单地描述发音的状况来注音。,用与被注音字音同的字来注音。,用与被注音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注音。,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拼出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四、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上古音简说,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一、上古韵部1、研究材料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其次有周易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对于从来没有用在押韵的字,可以根据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2、研究方法A、系联法把韵文中押韵的韵脚字归类,凡是能够押韵的韵脚字串成一串,每一串就基本属于一部。主要资料诗经,扩大到楚辞和其他韵文.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存在问题:(1)诗经的韵脚难以确定。因为诗经的韵脚复杂:有句尾韵也有句中韵,有句句韵,也有隔句韵,中途有的换韵,有的不换韵,还有交韵。注意要明诗经的韵例。否则会系联成一部。(2)诗经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实际发音有较大出入。,B、谐声法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声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如:“其”在“之”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箕、祺、骐”等字也是“之”部。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儀:歌部,声符“義”。如:義蟻議,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是可信的。,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江永:古韵标准,十三部。戴震:声类表,二十五部。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黄侃:音略,二十八部。王力:诗经时代十一类,二十九部,二、上古声母1、研究材料:(1)谐声字例如:輕唇音為重唇音作聲旁版、板、阪、扳,扮、頒;重唇音為輕唇音作聲旁赴、訃;同聲旁字分屬輕、重唇音逼、福,播、翻;一字分屬輕、重唇音脯:f果脯,胸脯p;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字,店(端d)、占(知zh)笃(端d)、竹(知zh),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2)通假异字如伏羲即庖羲。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鹦鹉”,说文作“鹦母鸟”。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左传.僖28年作“孟诸”,周礼.职方氏作“望诸”,汉书.地理志作“盟诸”。,(3)古人的读音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注音。其术语为“读若”、“读如”、“读为”、“读曰”便是。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播,读为藩”。说文:“娓,顺也,读若媚。”,(4)声训: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诗.采薇“靡室靡家。”郑玄笺“靡,无也。”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登也。”礼记.檀弓下:“洿其宫而猪焉。”注:“猪,都也。”說文:邦,囯也。从邑丰聲。(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釋名:邦,封也。有功於是,故封之也。房,旁也。在堂兩旁也。(5)古反切:“悲”,府眉反。“彬”,府巾切。“长”,丁丈反。(6)中外對音:釜山Bushan;佛陀Buddha,2、上古声母的系统(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唇:帮旁并明(非敷奉微)(古无轻唇音)悲(帮b)、非(非f);板(帮b)、反(非f);论语:“子贡方人。”方(非f)通谤(帮b),(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笃(端d)竹(知zh);店(端d)占(知zh)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证。”“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章太炎)娘归泥例:娘(良):读如囊(泥n)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然(日):读如难(泥n)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4)上古时期无“喻”母。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所謂“喻三歸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稱於)在上古讀作匣母。所謂“喻四歸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稱喻)在上古應讀作定母喻三(云母)。归匣母,喻四(以母)归定母。喻三归匣例:云(喻三)魂(匣母);或(匣母)域(喻三)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说文:自环(匣h)为私。论语:孝乎(匣h)为孝。释文:孝于(喻三)为孝。,喻四归定例:兑(定母)悦锐(喻四);多移;炎淡,谈台(定母)怡(喻四);“易牙”论衡作狄牙易渙:“匪夷(以)所思。”釋文:“夷,荀本作弟(定)。”曾氏以上兩種結論的證據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歸匣”說已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對於“喻四歸定”說學術界的看法還不夠統一。一部分學者認為喻四在上古應當歸“定”,即與“定”讀成一個聲母;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喻四在上古只是與定母讀音接近,但還不是一個聲母。,(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归齿头例:宗(精z)、崇(床ch);衰(审sh)、蓑(心s)归舌头例:是(禅sh)、堤(定d);周(照zh)、雕(端d)黃氏的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原因是黃氏對自己的觀點沒有作充分的論證,另外從精組分化出照二組的條件還沒有找到。,3、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清代开始研究上古声调,顾炎武认为上古四声一贯(只有一个声调);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平、上、去三声;王念孙、江有诰认为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四声的归字与后代有所不同;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主张先分平入,后分长短。即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现在没有定论。,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1、浊声母清化。广韵“并定澄从邪崇神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2、“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sh”。3、精、见二组分化出“j、q、x”。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余移盐羊盈”,“匣”母于为袁云王,“明”母无微晚文亡,“疑”母鱼吾宜我颜,都成了零声母字。,古今语音的变化,、语音是变化的。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A、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广韵都属“灰韵”。,B、谐声字不谐声。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两种读音;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够”两组读音;从“京”得声的有“景、鲸”和“谅、凉”“掠”等三组读音。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韵书的韵部也与今不同。东德红切、山所间切等。广韵有入声韵部,“觉、月、角、竹、璞、浞”等字都是入声字;“谈、侵”等字收“m”尾,现代普通话中没有。,D、通假字出师表:“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战国策:“女朝出而晚来,吾倚门而望”,“女”通“汝”;汉书刘向传:“民萌何以戒勉”,“萌”通“氓”;E、异文“蒂”又写作“从艹,带声”,以“带”为声符;“溯”又写作“氵斥”,以“斥”为声符;“梅”又写作“木某”,以“某”为声符。“伏羲”又写作“庖牺”,诸如此类,都属于古今音变的现象。,F、双声、叠韵的连绵词现在也不双声叠韵了。如叠韵连绵词“峥嵘”、“绰约”、“纷纭”、“陆续”等等;双声连绵词“萧瑟”、“憔悴”、“匍匐”、“玄黄”等等。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都不是双声叠韵词了。,2、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A.“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押韵?)(1)“叶音说”的产生:梁末沈重诗音义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2)“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为“叶音”。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所犯错误相同。B.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陈第批判“叶音说”,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音韵学常识,1、什么音韵学?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3、汉字读音演变的历史分期: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主要指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二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经、楚辞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中古音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法言切韵、宋陈彭年广韵以及其他韵书、韵图和古典作品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语音系统。,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