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_第1页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_第2页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_第3页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_第4页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李睿章珠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要:目的研究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分析影响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并提出溶洞型旅游地开发、经营的若干相关建议.方法以瑶琳洞自1980年开放以来历年的游客量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内其它溶洞的年游客量变化情况,归纳总结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结果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表现出如下特点:1)自开发后直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游客量往往在正式开放后第34年达到最大值;2)由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衰落阶段,没有巩固与停滞阶段;3)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衰落后,年游客量将逐渐趋于稳定.结论溶洞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表现出先快速增长、再快速回落,随后又趋于稳定的模式.关键词:瑶琳洞;溶洞;旅游地;生命周期中图分类号:F590.3;P9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19 (2003)06-0497-05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Life Cycle of Karst-cave Tourist AreasLIRuiZHANG Zhu-e(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aimed at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cycle of Karst-cave tourist areas, analyzing thefactors affecting the life cycle and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Karst-cave tourist areas.MethodsBased on the yearly number of tourists visiting Yaolin Cave since 1980,and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other domesticKarst-ca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cycle of Karst-cave tourist areas were summarized.ResultsIt was found that the lifecycle ofKarst-cave tourist area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After being developed, theywere goingto enterthe develop-ment stage directly. The yearly number of tourists would reach the maximum after 34 years of opening. 2. From then on, theydirectly entered the decline stage, without experiencing a growth stage and a stagnation stage. 3. After a period of quick decline,the annual number of tourists tended to stabilize.ConclusionsThe life cycle of Karst-cave tourist areas showed a up-down-stablemode.Key words: Yaolin Cave; Karst-cave; tourist area; life cycle0引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的重要理论,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于1963年由W.Chri-staller在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也有人认为它的起源可上溯到1939年E.Gilbert的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一文,1978年Stansfield在对美国大西洋城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式.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R.W.Butler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作了系统阐述14.Butler认为旅游地的发展一般要经历探查(exploration)、参与(involvement)、发展(de-velopment)、巩固(growth)、停滞(stagnation)、衰落收稿日期:2003-07-01作者简介:李睿,男,1965年生,贵州织金人,博士,副教授;章珠娥,女,1971年生,浙江上虞人,硕士研究生.(decline)或复苏(rejuvenation)6个阶段5,这整个过程即是旅游地生命周期,同时他引用“S”型曲线加以描述,如图1所示.为了验证周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国外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基本支持该理论,但也在阶段划分与运用潜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质疑.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受到了较多的关注,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该理论在真伪的辨析、阶段的划分、预测意义等方面作了理论性的研究与讨论69,但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所需的长期统计数据经常缺乏或难以获取.图1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Fig.1The diagram of life cycle of the tourist areas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地发展的一般模式,但各类旅游地的发生、发展又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对旅游地的开发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早期的一些旅游地已呈现出了较明显的生命周期现象,亟需对其生命周期规律进行研究总结.瑶琳洞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是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80年建成对外开放,是我国开发较早的溶洞之一,至2002年底累计接待游客1440万人次,是国内溶洞型旅游地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通过对瑶琳洞20余年年游客量完整的发展变化历程的研究,结合国内其它溶洞的资料,探索溶洞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为溶洞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瑶琳洞概况瑶琳洞古名仙灵洞,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富春江畔,距杭州95 km,距桐庐县城28 km,至千岛湖86 km,安徽黄山100 km,17省道、杭千(杭州千岛湖)公路贯穿通过,处于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浙西黄金旅游线的中心,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瑶琳洞系一大型石灰岩溶洞,其主体发育于石炭纪船山灰岩中,总面积约为28 000 m2,洞穴容积为35.6万m3,纵深1 km,游程1640 m.根据溶洞的自然形态,可分为7个洞厅,厅厅相通,计有30多个景组200余处景点.前厅和第一、二、三洞厅是瑶琳洞天然的溶洞景观最集中的地段,洞内钟乳石景十分发育,规模宏大,密集程度高,形态各异,类型齐全,景观质量高;后3个洞厅自然景观较单一.同时,洞内发现了隋唐以来的游人题墨和古人类活动遗迹,所以瑶琳洞也是一个地下文化信息库,极具文化和考古意义.瑶琳洞于1979年初探,1980年7月试开放,1981年10月一、二、三洞厅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纳入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曾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佳旅游胜地”,2000年10月,第四届国际风景溶洞会议在瑶琳洞举行.瑶琳洞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溶洞型旅游地的典型代表.2瑶琳洞的历年游客量变化情况瑶琳洞于1980年开放,是我国开发较早的溶洞之一,至2002年,历年累计游客量为1440万人次.历年游客量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资料来自瑶琳洞风景区管委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瑶琳洞的年游客量在开放当年(1980年)为17.6万人次,随后四年游客量快速增长, 19811984年间平均每图2瑶琳洞游客量年变化曲线Fig.2The dynamic in the yearly number of touristsvisiting Yaolin Cave from 1980 to 2001498科技通报第19卷年增长40%,至1984年游客量达到最大,为125.39万人次,是1981年的2.74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年游客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至2002年游客量减少为33.0万人次,仅为1984年最大值的26.3%,平均每年下降7.15%.其中自1984年至1989年下降速度较快,平均每年下降13.8%;1989年至2002年下降速度趋缓,平均每年下降4.4%.2000年后的游客量基本持平,有趋于稳定的迹象.总的来说,瑶琳洞的旅游吸引力已经逐年减弱,步入了衰落阶段.为了抑制这种不利趋势,开发管理者曾采取过一些补救措施.如1991年通过光电手段将四、五、六洞厅建成“神仙世界游乐宫”向游客开放;1992年为方便游客在六洞出洞口开通一条578米的游览列车线;1993年在三厅出口的2800平方米的休息室兴建了“三十六计蜡像馆”等,但始终未能挽回游客量下降的局面.3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3.1瑶琳洞旅游生命周期的特点Butler曲线是对一般旅游地的抽象与概括,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曲线都有所变形,瑶琳洞的旅游生命周期就比较特殊.分析图2我们可以总结出瑶琳洞的生命周期特征:1)自开发后直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游客量在正式开放后第四年达到最大值;2)由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衰落阶段,没有巩固与停滞阶段;3)衰落前期游客量下降较快,后期有所减缓,近年基本趋于稳定.实际上国内其它旅游溶洞也表现出类似的生命周期特点.3.2国内其它溶洞旅游生命周期的特点3.2.1燕子洞燕子洞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全长4000多米,分水旱两洞,洞体宽敞,平均洞高31.5 m,平均洞宽38 m,洞内景观质量高,而且洞内栖息着24万多只白腰雨燕,每年春夏秋三季可观赏到数万只燕子早出晚归的壮观景象,并且还可观看当地农民徒手攀岩采燕窝的惊险场面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节目.燕子洞自1986年投资开发水洞部分,1987年对外开放.从图310可以看出,燕子洞自1987年对外开放以后的游客量变化规律与瑶琳洞基本一致,旅游生命周期中没有巩固与停滞阶段,从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衰落阶段,在开发后第四年(1990年)达到游客量最大值48.28万人次,随后就进入了衰落期,并且每年游客量的减少速度也是从快到缓的.管理处从1991年起共投资929.48万元对洞进行深度开发,但仍然阻止不了游客量的下降趋势.图3燕子洞游客量年变化曲线Fig.3The dynamic in the yearly number of touristsvisiting Swallow Cave from 1987 to 20013.2.2瑞晶洞瑞晶洞位于浙江省临安市,东距杭州130 km,南邻千岛湖125 km,西离黄山166 km,北连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51 km,地处浙皖“黄金”旅游线上.瑞晶洞发育于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条带状含白云质灰岩中,洞体按自然组合划分为7个洞厅,总落差121.6 m,面积达16 900 m2.洞内钟乳石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在二厅东侧有数千朵石花密布于约600 m2的洞顶平面上,堪称洞中一绝,所以瑞晶洞又名石花洞.瑞晶洞于1996年对外开放,我们来分析瑞晶洞游客量年变化曲线图4(资料由瑞晶洞景区提供),虽然瑞晶洞开发较晚,至2002年也不过7年,但却显现出了溶洞型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它在开放图4瑞晶洞游客量年变化曲线Fig.4The dynamic in the yearly number of touristsvisiting Ruijing Cave from 1996 to 2002第6期李睿等.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499后第四年(1999年)游客量达到最大值11.69万人次,是1996年的3.34倍,自2000年开始游客量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2.3贵州织金洞织金洞又名打鸡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东北23 km的官寨乡街口,与黄果树、龙宫、红枫湖三个国家级景区形成了贵州西部旅游黄金环线.它属于高旱位溶洞,长13 km,已开发部分面积为35万m2,最大的洞厅面积达3万m2以上,洞内各种堆积、结晶达120多种形态,规模宏大,造型奇特,有银雨树、卷曲石等极为罕见的溶洞景观,还有间歇水塘、地下湖泊等.织金洞内根据其不同景观和特点,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万寿宫等11个景区,47个厅堂,150多个景点.从图51可以看出,织金洞的发展历程大致也经历了发展、衰落等几个阶段,年游客量在开发后第三年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至1990年后又有所恢复,但并没有恢复到最高值,恢复后的游客量也不再大幅度下降,而是缓慢下降.图5织金洞游客量年变化曲线Fig.5The dynamic in the yearly number of touristsvisiting Zhijin Cave from 1985 to 1993以上这几个溶洞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口数量、教育文化也有很大差异,但每个溶洞的生命周期却表现出了与瑶琳洞相似的规律:自开发后直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游客量于正式开放后第三到第四年出现最大值,之后旅游者人数便逐年下降,从此步入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在某一个旅游规模水平上持续发展.尽管大多数溶洞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以上的特点,但也有个别的溶洞的年游客量在开发第一年即达到最大值,之后便逐年下滑,如广东宝晶宫.为什么溶洞型旅游地的发展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呢?3.3原因分析3.3.1洞穴的封闭性溶洞作为一种地下风景地貌资源,基本上与地上部分隔绝,景观不受外界环境(季节、气候、植被、水文等)的影响而变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旅游资源,游客不会因为旅游时间的不同而观赏到不同的景致、感受到不同的体验.这就决定了游客重复游览溶洞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由于封闭性,溶洞很容易被一次性开发,以后很难再开发出新的洞穴景观去增强旅游吸引力.3.3.2资源的广布性碳酸盐岩岩溶在中国大陆上裸露、半裸露的面积将近130万km2,加上埋伏于地下的,则共约为300多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11,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其中又以滇、黔、川、渝、桂、鄂、湘最为集中,在有利的气候和地质地理条件下,溶洞十分发育.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开发出大量的溶洞发展旅游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开放的风景溶洞达200多处,其中较有影响的风景溶洞有50多处.溶洞是一种遍在性旅游资源12.3.3.3景观的雷同性从岩溶学的角度看,溶洞有多种成因,有多种类型,而且每个溶洞的形态规模、岩溶强弱、发育阶段、完善程度都各不相同,在景点介绍中也经常用“幽”、“奇”、“险”、“绝”、“稀”、“罕见”等词汇来描述溶洞中的某些景观的独特性.但溶洞作为一种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从游人的角度看,洞内不外乎一些由大小不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等组成的地貌景观,给人的视觉感受大同小异,就连洞内五光十色的照明设施及所配的神化导游词也差不多,缺乏特色(当然也有个别溶洞的景观由于存在特殊景观或者为古文化遗址等原因而具有较大的独特性).游客在游览了一个溶洞之后,对其它同一类型的溶洞将不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一个区域内出现多个同一类型的旅游溶洞时,游客都会选择区位好、资源条件好、知名度高的那个溶洞游览,而其它溶洞则游客日渐减少,逐步走向衰落.3.3.4旅游功能开发的单一性目前我国溶洞的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旅游和科学考察为主,一般的溶洞都不具备开发参与性项500科技通报第19卷目(如探险、康疗等)的条件,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光以观赏性为主的溶洞型旅游地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溶洞在开发后由于轰动效应,吸引游客前往游览,所以往往在开发后34年内达到最大值,随着周边新的景点的开辟,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到新的景点,溶洞的游客量快速下降,最后稳定在一定的规模水平,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游客量不会再恢复.当游客量下降到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时,就只能停止开放.4开发与经营建议1)对拟开发溶洞的选择要求要高,其景观必须具有独特性,并且靠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使溶洞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充足的客源市场.2)在旅游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发掘溶洞的各种资源潜力,除了通常的观赏项目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特别是一些参与性的项目,如洞穴探险、考古、康疗等项目.最近开发的浙江桐庐垂云洞,为一条地下岩溶暗河,全长4.5 km,在洞内不仅开发了长约1 km的观赏游览线,还开发了长约3.5 km的地下河探险旅游,作了产品多样化的尝试,游客反映较好.如果洞外具备一些较好的旅游资源,如石林、特色植被或特色聚落等,也可同时进行整体开发,洞内洞外相互促进,以增强旅游吸引力.3)在溶洞旅游处于旺盛时期,对溶洞旅游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要早有预见,及早采取措施,以延长溶洞的旅游生命周期,推迟衰落期的到来.如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