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1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2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3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4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任务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目标检测几个部分组成。围绕本 课时(框题)设的三个目:一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二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三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内容,着重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去展开,让学 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框题框题的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评学评目目标标 情感情感态态度度 价价值观值观 知知 识识能能 力力 教学教学建建议议 3.10.13.1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中华文化的区域特 征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 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中华文化的民族特 性 理解 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 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 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 的贡献。 列举我国的文化成果, 体会和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通过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 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的材 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区 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如展示 “岭南文化”的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及其与其 他区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 生自我生成知识。 认同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 体会各族人民 对共同拥有的 中华文化有强 烈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认同 各民族文化对 中华文化的贡 献;领会文化 的力量深深熔 铸在民族的生 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 3.10.2 中华文化的包 容性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 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 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运用风俗、海外华人的 民族情结和时政事例等资料, 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 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 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显示中 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 大的民族凝聚力。 【教科书相关内容】 文化生活(人教社,2013 年 4 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评析】 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 目标 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目标 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 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 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 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 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评析:评析: 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 1 的行为动词是“再认” ,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 ,所以把这一目标归 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 2 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 “解释” ,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 “ 区域性” ,所 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 3 的行为动词是“解释” ,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 “各民族文化” “关系” ,所 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 4 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 ,名词短语是“重要原因”和“包容性” , “ 文化力量” 、 “ 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 省认知知识类别 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 认 知 过 程 维 度 知识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 A.事实性知识目标 l B.概念性知识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3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表例 目标 l4:见上文,此略。 二、教学活动二、教学活动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和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和感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 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始终还停留在感性层次,不够深刻。 2、本课学习目标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 本课属于理解、说明、感悟型学习。 其学习条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中能感受 中华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区域性已被学生先行掌握。 3、由上述两项分析决定教学程序 温故知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一一问题情景体验一一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 题生成知识一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运用知识 4、课的类型:新授课 5教学时间安排:1 课时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描述及其评析评析】 一、复习旧课,吸引学生注意新的学习任务 复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回忆巩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中 华文化的特征除了源远流长还有博大精深,也就是本框的内容。 评析:评析: 教学的目标达成讲究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学习前对旧有知识进行回顾有助于新的教 学目标落实。 二、知识新授阶段:从歌词、案例情境分析到课本知识归纳的学习 【激趣导入】 【视频歌曲播放】 中华诵 (约 2 分鈡) 教师提问:歌曲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生:走过上下五千年、甲骨、方块字源远流长 书法、诗篇、雕刻、小说、文章等博大精深 师:(小结引导)我们从歌曲中华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博大 精深的第一个表现独特性。 评析:评析: 通过学生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框题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又为学习的 下一个内容埋下了伏笔。 【考考你考考你】:、你知道的中华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成就的相关资料?:、你知道的中华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成就的相关资料? 学生展示 评析:评析: 目标 1 的行为动词是:“记忆”和“再认” ,因此让学生来思考和讲述,符合“记忆”和 “再认”这一目标。 【教师设疑教师设疑】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看书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看书 66 页,中华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何作用、特色、页,中华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何作用、特色、 其地位如何?其地位如何? 学生归纳 评析:评析: 通过教师的及时设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达成目标 1 埋下了伏笔。 【考考你考考你】: 2、我国古代领先的科学技术有哪些?、我国古代领先的科学技术有哪些? 学生展示 评析:评析: 目标 1 的行为动词是:“记忆”和“再认” ,让学生来思考和讲述,达到“记忆”和“再认” 这一目标。 【教师设疑教师设疑】根据书根据书 67 页,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何地位、特点、意义?页,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何地位、特点、意义? 学生归纳 评析:评析: 通过教师的及时设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达成目标通过教师的及时设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达成目标 1 埋下了伏笔。埋下了伏笔。 (一)呈现情境:(一)呈现情境: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材料一: 2013 年 6 月 11 日至 13 日,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举行,海上活动的龙舟邀 请赛、海上泼水、海上捉鸭以及陆上活动的民俗表演、两岸灯谜联猜、攻炮城、包粽子比 赛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轮番登场。通过文化节,使海峡两岸同胞建立了更加深厚的 感情,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材料二: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17 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 湾,在长期的生活中,高山族与汉族和睦相处,不断吸收、借鉴汉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今 天已大量汉化。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 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 和制陶等。 【学生讨论】 1结合材料分析闽台文化和我们岭南文化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高山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何关系? 3、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评析:评析: 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情景,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埋下伏笔。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本框题的学习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结合材料分析闽台文化和我们岭南文化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分析闽台文化和我们岭南文化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 评析:评析: 目标 2 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解释“,问题设计是“结合材料分析结合材料分析” 、 “说明说明” 。 【生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师:(引导小结) 评析:评析: 目标 2 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解释“,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问 题达到目标 2。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结合材料分析高山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何关系?结合材料分析高山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何关系? 评析:评析: 目标 3 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因此探究 2 的问题设计是” 结合材料分析” 。 【生生互动生生互动】闽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师:(引导小结) 评析:评析: 目标 3 的行为动词是:“解释“,让学生围绕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 达到目标 3 的要求。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3、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评析:评析: 目标 4 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 ,探究 3 的问题设计是“结合材料分析” 。 【生生互动生生互动】高山族与汉族和睦相处,不断吸收、借鉴汉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今天已大量 汉化。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师:(引导小结) 评析:评析: 目标 4 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 ,通过了学生的生生互动,结合材料分 析达到了目标 4 的要求。 三、三、板书板书课堂总结(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框架)课堂总结(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框架) 博博 大大 精精 深深 的的 中中 华华 文文 化化博博 大大 精精 深深 的的 中中 华华 文文 化化 一一、独独树树一一帜帜一一、独独树树一一帜帜 独独领领风风骚骚独独领领风风骚骚 1 .文文学学艺艺术术 2 .科科学学技技术术 二二、一一方方水水土土二二、一一方方水水土土 一一方方文文化化一一方方文文化化 三三、中中华华之之瑰瑰宝宝三三、中中华华之之瑰瑰宝宝 民民族族之之骄骄傲傲民民族族之之骄骄傲傲 (中中华华文文化化的的) (中中华华文文化化的的) 1. 成成因因 2 .区区域域文文化化间间的的关关系系 (中中华华文文化化的的) 1 .民民族族文文化化与与中中华华文文化化的的关关系系 (特特点点、作作用用、地地位位) (特特点点、意意义义、地地位位) 四四、中中华华文文化化源源远远流流长长、博博大大精精深深的的原原因因四四、中中华华文文化化源源远远流流长长、博博大大精精深深的的原原因因 包包容容性性包包容容性性 求求同同存存异异 兼兼收收并并蓄蓄 独独特特性性 区区域域性性 民民族族性性 2 .中中华华文文化化的的力力量量 评析:评析: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对知识的理解。 三、新知识的巩固与目标的检测三、新知识的巩固与目标的检测 老师针对本节课的检测目标设计了几道选择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 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了内容能够体现 这一观点的有 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 风格鲜明独特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 衰过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 B. C. D. 2、 (2013广州二模31)广东剪纸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纸和潮阳剪纸。佛山剪纸手法 上以凿、衬、印、手绘等技法为主,用料上大量应用铜箔、锡箔和银箔。潮阳剪纸最大的特 点是阴阳剪,“阳剪”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线条粗犷有力,交替使用,粗细相破相助,极富特 色。广东剪纸艺术体现岭南文化的:( ) 源远流长 区域性 时代特征 包容性 3. “56 个星座 56 枝花,56 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 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从 文化上看, “56 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4、白胡子圣诞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之间,装饰着大红的中国结或喜庆的红灯笼每 年岁末,走在上海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类似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圣诞装饰”令人眼 花瞭乱。 “中国式圣诞节”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5、(2010 年安徽)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 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 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 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 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 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 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9 分) 答: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 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评析:评析: 练习 1 检测目标 1: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练习 2 检测目标 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 化。 练习 3 检测目标 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练习 4 检测目标 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师:老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 认 知 过 程 维 度 知识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 A.事实性知识目标 l B.概念性知识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表例 目标 l4:见上文,此略。 评价:如果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估三个方面全部出现在某个单元格内(即高 度一致,评价 A) ;或一些单元格中只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两个(即中度一致,评价 B) ;或 许多的单元格只包含三个方面标记中的一个(即低度一致,评价 C) 。 注:宋体正体字表明高度一致-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全都出现在同一单元格中;宋 体斜体字表明三者中的两者出现在同一单元格中。 四、总结性评论四、总结性评论 这节课本人根据下列三个问题设计该教学案例: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价问题。 本课时两个教学重点是: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难点是: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目标 1、2、3 对应到重点内容,属于记忆运用和分析概念 性知识;目标 3 和目标 4 对应难点内容,属于理解、运用、分析概念性知识。同时,本单 元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 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 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需要在本课学习中进行渗透。 (二)教学问题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创设问题情景一 一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一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运用知识。 本课时两个教学重点是: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难点是: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小组合作的综合探究里能充 分地体现。在导学稿中还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检查学生的目标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能 顺利地达成本课的目标。 (三)评价问题 本课时我使用了两种不同评价已达到三种不同的目的。第一,用创设情景问题来检查 学生对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理解。 。第二,通过检测题目的设计检查本课目标的落实,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4 个,设计的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