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法规环境保护法.ppt_第1页
二建法规环境保护法.ppt_第2页
二建法规环境保护法.ppt_第3页
二建法规环境保护法.ppt_第4页
二建法规环境保护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环境环境的定义: 1、一般定义2、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3、生态学环境定义4、环境法中的环境定义、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本法所说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的整体大气、水、海洋、土地、矿床、森林、草原、 包括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法 (试行)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床、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观光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第一节,第二节,环境问题1,定义: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 危害2、原因:指自然(原生)的人为(次生) 3、种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八大公害世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北极)、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4、中国环境问题a、环境污染: 2003环境污染严重形势令人担忧的城市空气质量占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的41.7%; 全国酸雨污染03年加剧,酸雨频率超过4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7.2个百分点,47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监测饮用水源水质,结果发现26个不同程度的城市超过了“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国内十大b,生态破坏,八大公害事件! 巴克、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国内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2003、临汾、阳泉、大同、石嘴山、三门峡、金昌、石家庄、咸阳、株洲、洛阳,继第一节、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367万kmm 38%沙漠化:沙尘暴楼兰古城湿地不断减少:三江平原500万hm2200万种灭绝: 15-20%种生存面临威胁的濒危物种156/640地基下沉: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1.5m/a,上海、威尼斯水源枯竭:黄河中断、 1997年断绝了226天的湖泊萎缩干涸,湖北的“千湖省”采用了只剩下百湖的全国600多个城市的缺水、青岛、北京等前沿、BACK、水城威尼斯、BACK、第二节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法、第一、环境保护概念1、概念:法律、行政、经济手段, 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公害,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2、发展:“三废”局部问题-全球问题、社会经济问题-人环宣言-环境保护意义基本国策、全球性、战略意义、总理谈话1、 我国环境恶化趋势仍在继续2 .环保道路遥远3 .避免资源浪费,走污染后治理的老路4 .环境保护是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朱镕基首相是第五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强调环境保护和改善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决不能牺牲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后代之路”,李鹏总理讲话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说:“我们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 因为这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能否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子孙的生存、繁殖。BACK,第二节,第二节,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1,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a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强制b其他环境保护手段的保障法不是万灵丹2,环境保护法和客观规律a要根据生态规则反映b社会主义经济规则的要求c是反映价值规则的要求, 第二节、第三节、环境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1、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局部环境保护,其他法律相互依存,例如春秋逸周书大聚篇、汉莫拉比法典、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单行专业环境保护法,例如英国1863年碱业法、美国1864 煤烟法等3, 第三阶段:第三节环境保护法学,第一、概念从理论上概括了环境保护规则、立法、执法、司法实践,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量出现单行法,综合基本法,一系列国家环境保护条约,如1967年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年、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年、中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法学部门,环境科学部门。 以环境保护法为研究对象。 二、体系1、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科中国环境保护法学的研究范围:关于a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b中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途径C其他部门法学和环境科学的新成果d经济全球化,西北大开发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e海外经验,理论以研究本国环境保护法为重点,BACK、 引用:何强等维也纳公约,第三节,2,分科五大分支: a本国环境保护法学:总论,分论or法学理论,污染防止法学,自然资源保护法学b外国环境保护法学c国际环境保护法学d比较环境保护法学e环境保护法学3,研究方法:追求事实,全部吸收从实际出发的比较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考虑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实际联系,环境保护法学b外国环境保护法学c国际环境保护法学d比较环境保第二问环境保护法学? 我国的研究范围是? 第二章环境保护法的概要,第一节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第二节任务,目的和作用第三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第四节适用范围第五节环境保护法体系,重点,重点,第一节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第一、环境法的概念。 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调整人与环境问题人的关系。 第二,以国家意志出现,强制性。 案例1,接下来第一节,(2)调整社会关系的特定领域和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的社会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与环境污染的预防和生态破坏活动相关的社会关系。 (3)调整环境关系的所有法规的总称环境学导论中有关环境的规范,宪法,各种单行法,环境规范和规程,地方性环境规范和环境保护命令,决定。 案例1建筑施工公司的噪声污染在处罚方案中针对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1995年10月1996年9月,某建筑施工公司承包的施工现场使用各种机械设备产生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影响。 1996年5月,当地环境监测站监测各地工地,结果超过16.4、8、12.3、11分贝。 之后,环境监理所向该公司发出了4分钟缴纳污染物排放费用的通知书。 污染物排放费共计2.04万元。 该公司无视。 监理所随后向该公司发出四份催促污染物排放费的通知书,于1996年8月30日前缴纳,决定支付滞纳金800.4元,逾期不提交依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罚金,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该公司仍拒绝提交。 9月26日,西宁市环境保护局根据监理处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依法制定环境监理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书,给予该公司行政处罚,罚款2.8万元。“事件简介”该公司不服这项决定,向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依法撤销监理所的行政处罚。 法院公开审理了这个案件。 结果维持原处罚决定,诉讼费用2526元由该公司承担。 【法律调整对象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和争议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的分类,案例1建筑施工公司噪音污染受害处罚案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BACKS28【主要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第28条,35条环境保护法第1条,2条,16条,27条,28条, 第51条【法律分析】建筑施工公司施工产生的噪音与环境部门防污责任的矛盾性社会关系根据上述2法的规定,该公司有防污义务,发生污染时应支付防污费的案例1建筑施工公司的噪音污染在处罚方案中列入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条款、条款、第1节、第2节、 分析环境保护法的特点1、科技2、综合性和广泛性3、可持续发展性,形成基础法律规范的性质: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 立法机关地位和种类社会关系保护对象调整方法监督机关,立法目的法律的原则法律制度保护和预防措施法律责任,接下来的第一节,接下来的第一节,三,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1,经济法:自然资源“财源”,目的是经济利益2,民法:所有权,使用权,环境要素的关联性不作为条件, 不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宗旨的eg树林3,劳动法:劳动、工作中大环境和小环境4,刑法:构成环境污染犯罪的行为者主观上没有犯罪的直接的有意的目的和动机,第二节,第二节环境法任务,目的和作用,第一,任务和目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预防,保障人体健康4 .经济社会的持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预防污染和其他公害。 宪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预防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预防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海洋环境保护法条“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规定的第二节,第二节,实施环境保护法的作用1,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 2、提高干部群众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 3 .保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 四、促进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环境与贸易问题、关贸总协定与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危险废弃物转移、污染转嫁据UNEP称,19861990年间,500万吨以上的HW从工业化国家运往非洲各国的OECD国家每年至少有10万起过境转移事件, 根据一项数量达到200万吨以上的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发达国家现在每年以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危险品。 其中,美国于1991年向菲律宾运输了1500万英镑以上的塑料废弃物,印度尼西亚运输了3500万英镑,HK运输了7500万英镑,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保障为理由,通过立法建立强制性产品标准,限制不符合该标准的海外产品进口,控制国际自由贸易的法律措施。eg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等第三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第一,概念1,定义:机构设置与权限划分,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条2,特点: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控制与分管部门执法地位平等二,我国环境保护监督机构的产生与发展三,我国环境保护监督机构的作用环境保护总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局, 国家海洋局、海事局、香港局、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机关、交通、铁路、民航、农林渔业水土矿、建设、卫生、海关、工商、三、我国环境保护监督机构的作用1、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环境保护体系管理2、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局:管辖区环境保护工作系统管理3、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海洋投弃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4、 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海事局:港区水域船舶和港外海洋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三、中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职责5、港务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港务局:内河船舶、拆船污染港区水域和港区汽车船舶噪音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法3010、渔政渔港监督渔业船舶、 渔业水域船舶污染监督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军队环境保护部门部队、军事活动水污染防治法 环境噪声防治法、公安机关环境保护法、噪音防止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汽车尾气污染监督管理方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大气污染防止法监督管理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汽车尾气污染、野生动物破坏、危险化学品等9,交通工具航空政府机关:航道局陆水体船舶污染监督管理10,铁路行政主管部门:铁路机关车环境污染3,中国环境保护监督机关职责3,中国环境保护监督机关职责11,民航:民用机场、 航空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噪声12、农林渔水土矿农:耕地、旱地保护区、草原、野生植物资源林:森林资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沙捕捞:渔业资源、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水:水资源、水土保持土:土地资源矿:矿产资源13、建设、卫生、海关、工商、文化行政、质量检查、第四节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有效范围、WHERE-WHEN-WHO有效。 一、环境法的空间适用范围WHERE1,含义:适用的地域范围。 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员会(局)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条例、规则,在全国有效。 e.g,防止拆船污染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第四节,3,继续注意,上述环境法律、法规在全国有效,但其实际效力仅在特定范围内的环境保护领域或者该领域的某些方面有效。 e.g,渔业法对整个环境保护领域有效。 海洋环保法只适用于陆地水体污染防治,不适用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第四节,第二、时间适用范围WHEN1,环境保护法生效时间a立即生效:自b发布日起一定期间后生效: c发布后试行一段时间后正式生效:我国立法初始采用,几乎未采用。1989年12月26日公布的拆船条例、1989年11月29日公布的环保法、2000年3月20日公布的解放军环保条例、1989年9月22日公布的海洋环保法等。 最常见的有效形式。 包括原来施行后经修订公布的和新制定的。 例如,2000年4月29日修订发表的环境保护法日、生效日期为2000年9月1日的环境保护法年10月28日、生效日期为2003年9月1日的水污染防治法公布和生效时间分别为2003年6月28日和同年10月1日第四节之后2、环境保护法的失效时期一般有3种形式:修改后的法律条文在该法律实施后,随着相应的原法律明确规定废除eg 环境保护法第47条的新法律规定失效的新法律的实施,旧法律自行失效。 3、环境保护法的作用和力量问题是否对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效,接着第四节,三、WHO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我国的环境法: 1、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