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番泻叶_第1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番泻叶_第2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番泻叶_第3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番泻叶_第4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番泻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现代本草系列文库 番泻叶番泻叶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 “番泻叶” 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番泻叶番泻叶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印度番泻叶(中药志)。 基源 为豆科决明属植物狭叶番泻、尖叶番泻、耳叶番 泻及卵叶番泻的叶。 原植物 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尖叶番泻Cassia senna L(Cassia acutifolia Del)。 耳叶番泻Cassia auriculata L。 卵叶番泻Cassia obovata Colladon 历史 本品为较常用中 药。 原产国外,引入国内药用主要在清代以后。 番泻之名见于王一仁的饮片新参(1935年)中,以后 的药物文献也多有记载,较早期的着作也有称本品为 旃那叶或泻叶的。 形态 小灌木呈草本状,高达1m。 叶为双数羽状复叶,具58对小叶,小叶具短柄;小 叶片披针形,长2346mm,宽359mm,先端渐 尖,基部稍不对称,两面疏被毛至近无毛;托叶卵状 披针形,长24mm。 总状花序腋生,花614朵;花梗基部具1卵状苞片, 易脱落;花不整齐,萼片5,长卵形,不等大;花瓣 5,黄色,倒卵形,下面两瓣较大;雄蕊10,上部3枚 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长,下部3枚向下弯曲,花药 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雌蕊弯曲呈镰刀状,子房具 柄,疏被毛。 荚果呈扁平长方形,长46cm,宽117cm,背缝 的顶端有1突尖,果实厚膜质,栗棕色,边缘绿色,幼 时疏被白毛,后渐脱落。 种子47。 略呈长方形而扁,凸出于果皮,清晰可见。 花期912月,果期翌年3月。 (图见中药志第5册第2版139页图110) 生 境与分布 原产于东非热带的近海或岛屿上,阿拉伯南 部、印度西北部及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 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大量栽培。 中国云南有少量引种栽培。 目前从印度进口的番泻叶,主要为狭叶番泻叶尚见少 数尖叶番泻叶和耳叶番泻叶及少量卵叶番泻叶的叶 片。 尖叶番泻与狭叶番泻的主要区别为小叶片长卵圆形, 长1317cm,宽0714cm,先端急尖,背面 灰绿色。 荚果先端的突尖小而不明显。 (图见中药志第5册第2版143页图113) 耳 叶番泻与狭叶番泻及尖叶番泻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片 黄灰绿色或有时带棕红色,长椭圆形,先端圆或有时 微凹,无毛;叶轴被腺毛。 荚果舌状。 卵叶番泻叶与以上3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灰绿色,倒卵 形,先端急尖;荚果两端突然变狭。 。 【生药】: 栽培 狭叶番泻宜高温、干燥气候。 需选高燥、排水良好、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冲积土栽 培。 用种子繁殖,在23月干燥季节进行。 播种前,用温水浸种35小时,然后将种子混入粗砂 中擦种皮后播种。 按株行距5060cm开穴,深23cm,穴内浇水后播下 种子,每穴56粒,覆土12cm,盖草保湿。 出苗时揭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分次间苗,每穴定苗1 株。 生长期内应勤除草、浅松土,用人畜粪水、过磷酸钙 及堆肥追肥2次。 应注意土壤水分,严格控制浇水。 现蕾时,需及时摘蕾、摘心。 病害立枯病,播种前70%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每亩 用1kg,发病初期用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射防 治;叶斑病,可喷11100倍波尔多液。 虫害地老虎、蟋蟀,用敌百虫做成毒饵诱杀;粉蝶, 用90%晶体敌百虫700倍液喷杀。 采集 狭叶番泻叶在开花前摘取叶,阴干,按叶片大小 和品质优劣分级,包装。 狭叶番泻叶主产于印度,此外埃及、苏丹也产。 又名印度番泻叶、丁内未利番泻叶。 尖叶番泻叶在果实成熟时,剪下枝条,摘取叶片,晒 干,按完整叶与破碎叶分别包装。 尖叶番泻叶主产于埃及,中国海南、云南已引种。 又名亚历山大番泻叶、埃及番泻叶。 鉴别 性状 狭长番泻叶小叶片多完整平坦,卵状披针形 至线状披针形,长26cm,宽0415cm,叶端尖 而有锐刺,全缘、基部略不对称,上面黄绿色,下面 浅黄绿色,两面均有稀毛茸,下表面主脉突出,有叶 脉及叶片压迭线纹。 叶片革质。 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而稍有粘性。 尖叶番泻叶与狭叶番泻叶相似,小叶片略卷曲或常有 破碎,广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4cm,宽071 2cm,叶端尖或微凸、全缘、叶基不对称,上面浅绿 色,下面灰绿色,微有短毛,无叶脉压迭线纹,质地 较薄脆,微呈革质状。 气味同上。 均以叶片大、完整、色绿、梗少、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两种叶片横切面大致相似。 表皮细胞1列常含粘液质,上下表皮均有气孔,非腺毛 单细胞,壁厚,多疣状突起,基部稍弯曲。 叶肉组织为等面型,上下均有一列栅状细胞,上面栅 状细胞较长,下面栅状细胞较粗;海绵组织细胞中含 有草酸钙簇晶。 主脉维管束在上下两侧均有微木化的中柱鞘纤维束, 外有含草酸钙棱晶的薄壁细胞,形成晶纤维,主脉上 表皮下有栅栏细胞通过。 (图见任仁安中药鉴定学326页图1013) 粉末 黄绿色。 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平轴式(狭叶番 泻叶气孔副卫细胞多为3个)。 非腺毛单细胞长100350m,壁厚,多疣状突起, 基部稍弯曲;尖叶番泻叶的毛较多,其与表皮细胞之 比13,狭叶番泻叶为16。 有晶纤维草酸钙棱晶直径1215m。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830m。 (图见同上图1014)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避光。 。 【化学】: 狭叶番泻叶含番泻叶甙A、B、C、 D(SennosideA、B、C、D)1,另含与番泻叶甙A互为 光学异构体的番泻叶甙G(Sennoside G)2、芦荟大黄素 双蒽酮甙(Aloecmodin dianthrone glucoside)、大黄酸葡 萄糖甙(Rhein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 (Aloe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 素(Aloeemodin)、异鼠李素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 glucoside)3、异鼠李素3O-龙胆二糖甙 (Isorhamnetin3Ogentiobioside)、山柰酚3O 龙胆二糖甙(Kaempferol3O-genfiobioside)、槲皮素 3O龙胆二糖甙(Quercetin3O-gentiobioside)、 Torachrysone 8Oglucoside、大黄素8O槐糖甙 (Emodin8O-sophoroside)、丁香树脂醇4O葡 萄糖甙(Syringaresinol4O-glucoside)4、山柰酚、蜂 花醇(Myricylalcohol)、水杨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 甾醇及其甙1、葡萄糖、果糖、蔗糖、右旋肌醇甲醚 (Pinitol)以及由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醛 酸单元组成的粘液质5、黄酮和多糖7。 尖叶番泻叶含蒽醌衍生物085%286%,其中有 番泻叶甙A、B、C,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 (Aloeemalin8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 甙(Rhein8monoglucoside)、大黄酸1葡萄糖甙 (Rhein1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异 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植物甾醇及其甙1。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 版社 1980:439 2 Chem pharm Bull 1982;30(5): 1550 3 Fitoterapia 1995;66(3):284(CA 1995;123: 280897f) 4 Phytochemistry 1994,37(6):1685 5 Plant Med phytother 1976;10(3):175(CA 1977;86:2389h) 6 CA 105:197037h 7 Planta Med 1989,55(6):536 【药理】: 抗菌作用 番泻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 用。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甲型链球菌和白 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也有抑制作 用1。 止血作用 番泻叶粉1g,1天3次口服可增加人血小板 和纤维蛋白原,能缩短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活 酶时间与血块收缩时间,而有助于止血2。 番泻叶中的晶纤维和草酸钙簇晶则有局部止血作用 3。 30%番泻叶水浸出液在胃镜直视下洒于出血病灶,有 即刻止血作用4。 以番泻叶总蒽醌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从腹腔给于 小鼠,用断尾毛细管法测定,可见番泻叶总甙具有明 显的止血作用,且小剂量即可达到止血效果3。 致泻作用 以土拨鼠ig番泻叶浸剂,由胃和小肠吸 收,在体内转变成有效活性成分,经血液循环而达大 肠,导致大肠推进性运动而致泻。 其中番泻叶甙A和B是致泻的主要成分5。 毒性 番泻叶甙小鼠po的LD50为1414gkg,折合生 药为363gkg3。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 1986;(11):56 2 科技通报 1985;(3):48 3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8):445 4 浙江中医药 1988;23(7):334 5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3;(4):91 。 【药性】: 性味 甘、苦,寒。 饮片新参:“苦,凉。”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苦,寒。” 归经 入大肠经。 功效 泻热导滞。 主治 热结便秘,积滞腹胀。 饮片新参:“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现代实用中药:“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便秘 不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大 便秘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后入),36g;研末,15 3g;或泡水服。 使用注意 体虚及孕妇忌服。 饮片新参:“中寒泻泄者忌用。”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陈皮,治热结肠胃,腑 气不通所致的便秘,矢气恶臭,腹胀食少。 配枳实、厚朴,治宿食积滞,脘胀满。 配牵牛子、大腹皮,治腹水胀满。 配黄连、丁香、生姜,治食积便秘,脘腹痞满。 方选和验方 番泻叶茶(现代实用中药)治食滞: 番泻叶、橘皮各3g,生大黄、丁香各18g,黄连1 5g。 研粗末,用沸开水温浸2小时,去渣,滤过,1日3次, 口服。 泻叶饮(药物与方剂)治大便燥结:番泻叶、陈 皮。 水煎服。 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大便实秘:番泻叶12g, 鸡矢藤14g,车前草20g,金银花20g,水煎,加蜂蜜冲 服,1日数次。” 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大便虚秘:番泻叶12g, 火麻仁12g,郁李仁12g,杏仁10g。 水煎服。” 现代实用中药:“治胃弱消化不良:番泻叶3g, 生大黄18g,橘皮3g,黄连15g,丁香18g。 沸开水温浸2小时,去渣滤过,1日3次,口服。” 山东中医 1988;(5):“B型超声诊断及x线腹部检查 的常规准备,清洗肠道:番泻叶10g,厚朴6g。 用沸水600ml浸15分钟,服第1次,然后再用沸水300ml 浸泡5分钟,服第2次,检查前晚810小时内服,翌日 上午检查。” 新中医 1988;(9):“治妊娠二便困难:番泻叶、生 甘草各10g,分4次泡饮,10小时进1次。” 新中医 1988;(12):“治高热抽搐(外感时邪,内有 积滞,化热化燥,生风动痰之征兆):番泻叶3g,先冲 服。 生石膏30g,大黄3g,连翘8g,薄荷(后下)4g,荆芥 5g,芦根12g,银花、钩藤各10g,蝉蜕2g。 水煎服。” 单方应用 用药心得十讲:“治火热内结的便秘: 番泻叶69g。 用开水浸泡约半小时,取汁分2次饮服。 隔45小时1次(服第1次即泻下,第2次即可停服)。 习惯性便秘者,可于每日睡前(或早晨)服1次即可。” 中药新用:“治上消化道出血:番泻叶粉胶囊, 1次2粒(每粒含生药05g),1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中药新用:“治流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