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蜡烛,西蒙诺夫,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感。,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课文背景:,贝尔格莱德战役,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文学常识,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zhu,bo,jio,pf,y,f,l,wi,q,qky,yo,jgng,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自读课文,画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自学指导二:,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自学指导三:,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自学指导四:,四人为一组讨论: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小结,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3、细节的描写蜡烛。,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达标检测,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