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2课汉代儒学成正统思想_第1页
必修三 第2课汉代儒学成正统思想_第2页
必修三 第2课汉代儒学成正统思想_第3页
必修三 第2课汉代儒学成正统思想_第4页
必修三 第2课汉代儒学成正统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孔子,孟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复习目标:1.背景2.原因(表现或举措)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尊崇儒学3.影响,1.秦朝:2.汉初:3.汉武帝时期:,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政治-王国问题,威胁中央;经济-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军事-匈奴威胁,边患不止(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黄老政治的实施,西汉经济恢复,国力渐渐增强(文景之治),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独尊儒术,儒家仁政,“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新儒学既讲神道有利于专制集权,又讲人情世俗,易于接受。,1.秦朝:2.汉初:3.汉武帝时期:,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政治-王国问题,威胁中央;经济-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军事-匈奴威胁,边患不止(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黄老政治的实施,西汉经济恢复,国力渐渐增强(文景之治),1.董仲舒改造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针对土地兼并,仁政;为人处世标准,三纲五常2.汉武帝尊儒措施,汉代新儒学特点,继承性: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仁、礼、仁政、民本”等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发展性:融合黄老之学、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及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秦汉后,儒家思想获得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儒学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求;儒学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1.秦朝:2.汉初:3.汉武帝时期:,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政治-王国问题,威胁中央;经济-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军事-匈奴威胁,边患不止(需要加强中央集权),1.董仲舒改造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针对土地兼并,仁政;为人处世标准,三纲五常、2.汉武帝尊儒措施:,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太学的创立标志儒学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秦初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新儒学影响,材料1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2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材料3“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1、消极: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人们思想;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新儒学影响,材料1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2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材料3“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2、积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有利于教育的发展;限制君主的权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秦朝:2.汉初:3.汉武帝时期:,1.董仲舒改造儒学:2.汉武帝尊儒措施:,2、积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有利于教育的发展;限制君主的权力;,1、消极: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人们思想;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2.有人认为“口口口口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C,B,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民本”发展为“君本”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BCD,C,4.秦汉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止于公元220年曹丕灭东吴建魏,历时441年,经过秦朝、西汉、东汉。这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灭东方六国,统一国家;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建直道,加强北部边防;南征百越、修灵渠、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开辟五尺道,任命“西南夷”官吏;),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完成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基本疆域。,4.秦汉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止于公元220年曹丕灭东吴建魏,历时441年,经过秦朝、西汉、东汉。这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灭东方六国,统一国家;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建直道,加强北部边防;南征百越、修灵渠、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开辟五尺道,任命“西南夷”官吏;),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完成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基本疆域。,中国民族之抟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4.秦汉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止于公元220年曹丕灭东吴建魏,历时441年,经过秦朝、西汉、东汉。这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完成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基本疆域。,中国民族之抟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与匈奴:与西域:与越族:与西南夷:,战争、和亲。张骞使西域,汉设西域都护府。秦修灵渠;统一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汉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理。设郡管理。,4.秦汉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止于公元220年曹丕灭东吴建魏,历时441年,经过秦朝、西汉、东汉。这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中国民族之抟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与匈奴:与西域:与越族:与西南夷:,战争、和亲。张骞使西域,汉设西域都护府。秦修灵渠;统一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汉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理。设郡管理。,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刺史制度,4.秦汉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止于公元220年曹丕灭东吴建魏,历时441年,经过秦朝、西汉、东汉。这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