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从新时代地质精神的内涵出发,阐述了新时代地质精神与地球科学课程教育的瓶颈及其关系,分析了在地球科学课程教育中渗透新时代地质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立足于方法论,探讨了在地球科学课程教育中渗透新时代地质精神的途径。关键词:新时期地质精神与地学的地学课程教育除了传播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外,还承担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心理教育等功能。地质精神是地质学的灵魂,那么新时代地质精神的新内涵是什么呢?如何将地质课程教育与地质精神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本文的重点。一、新时期地质精神的内涵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提出了地质“三荣”精神,以投身地质事业,为找矿作出贡献,努力工作为荣。从此,地质学的“三荣”成为地质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地质精神的核心。在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地质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1)地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地质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第一兵,是世界的心脏,是家庭和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感情所在。“三荣”精神应该在家庭和国家的框架内发挥作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放弃了英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用他真诚的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胸怀大志,真诚报国”。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地质精神的精髓。(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职业情怀“我仰望星空,它是如此的广阔和深邃;无尽的真相,让我难以追寻”仰望星 空写了地质人对地球科学的无尽探索。地质科学和矿产资源的探索需要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脚踏实地,一条又一条的路线,一个又一个的标本,还有炙热的太阳和雨水。一个又一个实验,一串数据,汗流浃背,这是真正的地质工作,也是地质工作者不断前进和追随的职业感情。*资助项目:基础地质课程教学团队(编号:519002650454)。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212 (3)生活的无所畏惧和攀登感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有家庭和国家之爱,职业感情甚至个人抱负。这就是无所畏惧和攀登生活的感觉。地质工作已经走遍了所有的山脉和河流,从极度寒冷缺氧的青藏高原,到黑暗未知的海底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攀登,我们才能获得任何东西。对个人来说,人生之路也像科学研究之路。它充满荆棘和障碍。只有勇敢地前进,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成长和成熟。2.地理课程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地质精神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内涵,也应该有新的传播和深化方式。地理课程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在地理课程教育中渗透新时期的地质学精神是必要的、可能的。(1)必要性1。弘扬地质精神的需要通过地学课程教育传播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是弘扬地质精神的需要。首先,地质精神属于文化范畴。与客观知识体系教育不同,它更注重“以文化育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它是pa因此,如果能在课程教育中渗透地质精神,覆盖面将会更广,并辅之以校园文化、党群建设等。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近地质精神,理解其内涵并付诸实践。其次,地质课程本身具有地质精神的内容。地质专业知识用文字、文字、图片和石头描绘了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展现了山、山、水的神秘。了解祖国的风景可以激发学生对这片热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2.加强课程教育的需要专业教育总是枯燥的,需要不断的记忆、思考、探索和强化。对学生来说,仅仅通过灌输很难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享祖先的事迹和故事,让学生充分体验地质工作的苦与乐,唤起学生的敬畏。在野外实践中,老师们以身作则,背着书包,爬山,言传身教,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奉献精神。情感教育引发的反思机制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脚踏实地,致力于专业学习。(2)可能性1。地质精神与课程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注重建立家庭和国家感情、职业感情和生活感情,引导地质人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求真务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找矿,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地质精神教育是人文教育在地学领域的体现。地球科学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德、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追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培养新时期既有情感又有专业知识的地学人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培养计划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论地质精神在新时期地学课程教育中的渗透。地质精神与课程教育相互促进。地质精神与地学课程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地质精神是地质学的灵魂,是种子和根。地球科学专业的课程教育是茎叶,是一朵花。只有深深扎根,树木才能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只有在地质专业学生心中播下精神的种子,让他们从心底树立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对地质的热爱,他们才能真正投身于专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只有当有无数的树枝和花朵像锦缎一样绽放时,才会有一个“化为春泥,护根”的循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不断巩固基础,层层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含义,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因此,在地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新时代的地质精神,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可能和必要的。3.如何在地质课程教育中渗透新时期的地质精神(1)在地质课程教育中开展地质精神教育,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1。在培养方案中,我们确认目前的地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地质精神教育的目标,只是间接地提出了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目标。虽然思想品德、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也是地质精神教育的提炼和体现,但并不是直接提出来的。作者认为,地质精神作为“地质学的灵魂”,应该通过培养计划来加以确认,培养具有新时代地质精神和深厚专业素养的地质专业毕业生。2.教师要想充分树立这一理念,实现对学生的渗透(2)系统建设教师如何将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渗透到地学课程教育中?具体来说,它是通过专业课程、野外实习和其他课程来实现的。1.专业课课堂专业课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首先,通过对学科发展历史和理论演变的解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几代地质学家为祖国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地质学家的感受和他们对专业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李四光等地质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在理论和实验课程中,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严于律己,严于教学,高标准,严于要求,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充分理解地质学家的科学态度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有自律和修养,让成人和人才成长为优秀的地质学家。2.野外实习是地学专业的一个特殊教学环节。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培训项目为例。大学一年级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214北戴河认知实习持续两周,二年级周口店专业实习持续五周,三年级生产实习持续至少两周,研究生期间每年至少2-3个月的野外工作。那么如何在野外教学中渗透新时代的地质精神呢?首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工作。实际上,他们应该一起穿越山川,不怕风和太阳,不怕荆棘。老师们坚定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会给学生们一种充分的安全感,让他们体会到在近距离艰苦朴素的生活的意义。第二,在野外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最彻底的体现,什么是地质现象,如何采集标本等。教师对野外地质现象的掌握能使学生感受到巩固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意义。然而,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更加严格,特别是在实习报告的写作和绘图的准确性方面,这是地质学家基本技能的集中体现。第三,当学生真正对野外有了感性认识,他们可以通过“让党旗在祖国飘扬”、“让团旗在山谷飘扬”等党群建设活动,讲述真实的野外故事,让学生了解野外作业的难度,同时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他们的心灵,感动他们的心灵。3.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外,目前还围绕专业课程开设其他课程,如数学建模方法、计算机软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球科学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学课程等。在这些课程中,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指导,注重情感教育,让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中。(3)要将地质精神教育渗透到地质课程教育中,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1.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地学青年教师负责课程教育和地质精神传承。与此同时,他们也有和其他“青椒”一样的问题。科学研究和生活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正在一步步前进。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成为新教师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集中培训和集中教育,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求知育人的态度,强化理想信念,树立“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其次,通过“青年教师基本技能大赛”等方式,一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地质精神在竞争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在竞赛交流中,更多的年轻教师受到了感染和启发。2.经验是地质专业“师徒制”最重要的东西,尤其是野外教学。因此,建立和完善“师徒制”是关键。年轻教师应配备“大师”,并指派同一团队的前辈或导师在课堂内外向年轻教师展示他们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受到前人对地学教育的认知,从而逐渐成长起来。该系统有利于地质课程教育团队的梯队建设。浅谈地质精神在新时期地学课程教育中的渗透。加强其他教育团队的地质精神培养地学课程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教育,还包括其他通识教育。因此,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地质精神的渗透应延伸到相关的课程教育中。第四,认为在地质课程教育中渗透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是地质精神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态,少用直接说教,多注意个人教育。因此,教师的培养和要求是关键。教师通过个别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将同样的地质精神传递给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参考文献1丁克勇,徐百泉,张明超,等.地质资料工作中的工匠精神。中国矿业,2018,2702: 36-42。2刘佳,王群星。新时期弘扬和实践地质精神的三个基本逻辑。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06: 55-59。3邓延平。关于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商业先驱报,2015,20: 186,182。4李文辉。中国地质精神传承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5韦磊。论20世纪五七十年代的地质精神。学术理论,2012,01: 77-78。贾、吴璇、根据百年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地质精神的起源和传承。中国矿业,2016,25S1: 517-522。7贾、吴璇、等。根据百年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地质祖先的学术精神。中国地质,2016,4306: 2 238-2 242。8李文辉。冷文勇。地质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科学与教育指南:中讯杂志,2017,04: 1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3884:2025 EN Solid recovered fuels -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elements Al,Ca,Fe,K,Mg,Na,P,S,Si,Ti,As,Ba,Be,Cd,Co,Cr,Cu,Hg,Mo,M
- 校园消防知识培训心得
- 校园应急知识培训课件图片
- 心脏介入试题及答案
- 氧化工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环境监理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活动
- 宠物寄养面试题及答案
- 史前文明考试试题及答案
- 政务中心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丙肝病人护理查房
- 新建茶厂策划方案
- 项目总监职业生涯规划书
- GB/T 43278-2023医学实验室风险管理在医学实验室的应用
- 《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 【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教学以及教材解读》课件部编版创新
- 疑难病例讨论PPT模板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总包合同范本
- 银行关于不动产抵押物权证保管操作模版
- 大金压缩机使用说明(D型)
- 心肺复苏术(三人组)操作程序及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