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竞赛历史试题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竞赛历史试题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竞赛历史试题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竞赛历史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一次竞赛历史考试名字:班级:成就:检查说明:1.请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和其他信息。2.请仔细阅读回答各种问题的要求,并在指定的区域回答问题,否则不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古代人类是根据他们的进化正确排列的元谋山洞穴北京人元谋北京人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北京猿人-元谋猿人-山顶穴居人2.我国发现的最丰富的古代人类遗骸和遗迹是A.元谋遗址B.北京人的废墟C.穴居人遗址D.蓝田废墟3.以下关于北京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B.接近自然火灾C.外表和现代人没有区别。D.生活在危险的环境中4.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和穴居人的废墟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这表明他们()A.旧石器时代的使用B.采集和狩猎C.吃熟食D.制作陶器5.大约170万年前,居住在我国云南的古代人类A.同谋者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6.以下哪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A.火上烧烤食物B.切片工具的使用C.小米栽培D.成群生活第二,判断问题7.以下是小明给北京人的学习卡。它的内容正确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并解释原因。8.阅读以下材料: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关于人类创造的神话的传说。但是人类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是从与人类相似的猿进化而来的,即巨猿。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些南方古猿不得不成群生活,从树木到森林草原,逐渐开始直立行走,这促进了大脑的发育。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和进化,南方古猿终于从使用自然工具过渡到制造工具,并最终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以下结论都是正确的。请仔细阅读以上材料。如果结论来自上述材料,请在问题前的括号内打勾。如果以上材料不包括在内,请在括号内画 。(1)关于人是如何出生的,在中国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女娲创造了人。(2)劳动在猿向人的转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3)直立行走促进了南方古猿大脑的发育,这是猿向人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三。综合问题9.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2014年6月14日是中国的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下去”。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传统的魅力。材料1材料2殷遗址.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巅峰时期,包括书写系统。殷墟的文化遗迹为以下现象提供了非凡的证据.文化传统,包括丰富的科学发明和技术成就,如基于观察太阳和月亮相位的天文历法,以及最早刻在甲骨文上的中国文字。世界遗产委员会材料三: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创立的“仁政德治”学说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被认为是“最神圣的老师”和“万世楷模”。材料4:这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仅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把成都平原变成了一个“富饶的土地”,那里“洪水和干旱依赖于人们,饥荒是未知的”。2200多年来,它造福了人民,是真正的世界杰作。请回答:(1)材料1是北京周口店的一个北京人的雕像。请写下北京人的年龄(2019),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生活状况。(2)在材料2中,“殷墟”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都城?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最早的书面语言”是什么意思?(3)材料3中的“他”建立了什么样的学校?他的理论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与历史上的哪个事件有关(4)在材料4中写上水利工程的名称。谁主持了它的建设?(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