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_第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_第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_第3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_第4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不慎将透镜上沿弄掉了一块,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烛焰通过此凸透镜在屏上成的像是残破的B烛焰根本不可能在此凸透镜上成像C烛焰通过此凸透镜在屏上成的像不受任何影响D烛焰通过此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但像的亮度会有所减弱2 . 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C民间的皮影戏D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3 . 有一款自行车,座椅后连接的微型投影仪可以将转弯、停止等提示信号投射到骑行者的后背上,因其独特的安全设计和GPS导航功能备受人们的青睐关于这款自行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骑行者后背上所成的像是虚像B投影仪的镜头到骑行者后背的距离大于镜头焦距的二倍C其他人能看到骑行者背后所成的像是利用镜面反射DGPS导航所用的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 .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A平板玻璃B平面镜C凹透镜D凸透镜5 . 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合影时,从取景框中发现靠边的两位同学没有在框内,则摄影师应将照相机A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B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C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D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6 . 物理课上,每位同学都为自己年迈的长辈们自制了一个具有放大功能的指甲刀,则他们需要用到的主要光学器件是( )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D凸面镜7 . 如图所示,通过透镜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BCD8 . 下列用于解释光现象的光路图中含有错误的是( )A平面镜成虚像B近视眼的矫正C水变浅了D小孔成像9 . 如图所示为一种超声波加湿器,通电后利用超声波将水雾化成小水滴并喷出,以下说法正确是A水变雾与超声碎石利用了超声波相同的特点B加湿器制雾过程中的“白气”是液化、放热过程C我们能够看到加湿器底座上白底黑字的商标,是因为字发射的光进入人眼D加湿器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10 .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2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l0厘米处,所成的像 ( )A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一定是正立等大的虚像11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学生配带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B声波和光波都能传播信息和能量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2 .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C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13 . 下列光现象及其应用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照相机成像B激光测水平C滑雪镜上的像D水杯中的像14 . 如图,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透镜L一定是凸透镜B透镜L对光线一定起发散作用C光屏上的像一定是倒立的D若透镜不动,而将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15 .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B物体经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D图中空气泡对入射的平行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二、填空题16 . 人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如图所示,物体A经过眼睛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点,这是_视眼(选填“近”或“远”)成像的情况图。若想成像在视网膜上,则应配戴_透镜做成的眼镜(选填“凹”或“凸”)。17 . 实验室里有一些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老师请你和几个同学帮忙把它们区分出来(1)可能的方法有_和_等几种(2)请你给你认为是最简单的方法取一个名称,叫做_法(3)简单说明每种方法的过程:_(两种)18 . 如图是某人看近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若他配戴的眼镜镜片中心的厚度为1.7mm,则该镜片边缘的厚度应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7mm。戴上这种眼镜后,相当于眼镜和晶状体组成了一个焦距_(选填“变小”或“变大”)的凸透镜。19 . 初春的省城太原略显寒意,人们早晨在路上常常会发现草叶上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透过露珠可以看到叶子清晰的脉络,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应抓住草叶上的露珠具有_的特征,忽略掉露珠材质等次要因素,构建凸透镜模型进行研究;此时露珠的作用与_(选填“幻灯机”或“放大镜”或“照相机”)相同。20 . 如图是一款小巧方便的手机投影仪,可以实现将“影院”搬到家中,它的镜头相当于_透镜,所成的像位于_(选填“一倍焦距以内”、“一倍与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以外”),若让像更大些,应将投影仪_(选填“远离”或“靠近”)屏幕。21 .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_,折光能力太_,像成在视网膜的_方,应佩戴_镜矫正22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凸透镜的焦距已知,某同学利用上午课间操的太阳光照在与水平地面平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凸透镜,用刻度尺测得地面上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L,则L_f(选填“”、“=”或“”);(2)如图所示,需要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调好装置,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光屏上能成_(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3)将蜡烛移至1倍至2倍焦距之间某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烛焰中心下降lcm,光屏上的像会_移动(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距离_1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3 . 一个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在它的主光轴上离焦点20cm,放置一个物体,则该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_的像24 . 在甲、乙两幅示意图中,矫正近视眼的是_(填“甲”或“乙”)。25 . 如图所示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_(填“等大”、“缩小”或“放大”)、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_,凹面镜的作用是_;如果图中h=36cm,则凸透镜焦距的范围为_.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_(填“降低”或“升高”)凸透镜,并改变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三、实验题26 . 小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_。(2)小周在图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她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在光屏上再成一个更小的实像,小周应把蜡烛向_移动,同时把光屏向_移动。(选填“左”或“右”)(3)小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4)小周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端遮去一部分,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_。27 . 小豪用焦距12cm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他把蜡烛和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两侧,移动蜡烛与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记下蜡烛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cm烛焰像的大小/烛焰的大小130200.7224241318362415604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当物体向焦点移动时,物距变小,像距逐渐_,像的大小逐渐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2)四次实验中,像与物之间的最短距离是_cm28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两支点燃的蜡烛A和B、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后,进行如下操作:(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2)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两个像一定是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将蜡烛A取走后,光屏上_(选填“C”或“D”)处的像仍然存在。(3)将蜡烛B放到O点(O点为AB两点的中点),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远视镜片,光屏需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且像_(选填“变大”或“变小”)。(4)蜡烛B放到O点并慢慢远离透镜,当蜡烛从距透镜5m处移至距透镜6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变化很小,且约为10cm。此时光屏上的像_(选填“很大”或“很小”),透镜的焦距约为_cm 。四、作图题29 . 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_)30 . 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