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朴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络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 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 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 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 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可知,晋昭侯分封成师于曲沃,翼城则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可是曲沃却比翼城繁华庞大。这就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据材料“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晋武公伐翼灭晋,列为诸侯,取代了原来晋国的君主,小宗驱赶大宗这也是春秋礼坏乐崩的标志,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生在晋国的内乱,没有涉及兼并战争,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生在晋国王室的内乱,没有涉及地方,D错误。【点睛】“曲沃代翼”开始说起曲沃是当时晋国小宗的文侯的弟弟城市的封地,而翼城则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可是曲沃却比翼城繁华庞大。这就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2.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 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 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 避免了宗族内部冲突D. 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片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 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 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 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商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而且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舆论,可见商周时期依然有原始民主色彩,选项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舆论是一种政权监督方式,把握住商周时期国君与国人的关系,即可解答本题。误导项是A,需要对早期政治制度特征熟练掌握。4.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A. 人心离散天下大乱B. 封建集权国家动荡C. 分封割据上下失序D. 天子昏庸欺诈渐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至于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以至于改朝换代,这难道说不是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吗?可见材料认为分封割据导致上下失序,故选C;由材料“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可见材料认为天下大乱早于人心离散,排除A;分封制时期,我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没有揭示天子昏庸的信息,排除D。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从秦朝到宋代,丞相由一人到多人,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属于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本质问题,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A项错误;民主政治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相权与皇权问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6.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A. 社会稳定军事人员缩减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 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D. 皇帝兼任太尉以掌军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专制主义的强化。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专制集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并非后人杜撰,B项错误;皇帝不用兼任就能掌握军权,D项错误。7.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 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 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 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而分封制之下是世袭的,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区别,故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学生在理解时要抓住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要标志的体现这一关键点。8.全球通史中提到,“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分封制。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这里“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是指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官员均由皇帝任命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官员均由皇帝任命说法绝对,B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一整套制度的总称,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属于中央官制,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9.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A. 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 崇文抑武局面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宋太祖时期逐渐解除武将军权。依据材料中“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宋太宗重用文臣,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宋朝形成了崇文抑武的局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朝边患问题一直存在,并未得到解决;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发展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读图:与下图有关的分析评论,正确的是唐代前期进士分布图 唐代后期进士分布图注:图中黑点越大、越密,则表明进士人数多A. 统一局面形成使进士的分布区域更广B. 唐朝后期藩镇窃取了开科取士的权力C. 进士的地域分布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关D. 唐朝后期南方社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唐代后期进士及第的人数江南地区迅速增加,说明南方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促使文化兴盛,故C正确;据所学可知,唐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统一局面形成使进士的分布区域更广”说法不正确,A错误;唐朝后期藩镇并没有窃取了开科取士的权力,B错误;南方社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是在南宋,D错误。11.关于“王国问题”,贾谊的主张,重在分王国为侯国;晃错的主张,在用武力削平割据之局;主父偃的主张,则在把由王国分出的侯国,以推恩为名再加分裂。他们的主张是A. 层层递进方式B. 加强中央集权C. 社会不稳根源D. 分封制的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涉及的三人都主张削弱王国势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三人都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C。三人并不主张实行分封制,排除D。12.“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 门阀士族操纵政权B. 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C. 尚书职责得到规范D. 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变化说明中枢的执掌是受控于皇权的,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门阀士族操纵政权,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职责的规范,故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此时尚未形成,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13.有学者认为,元代欠缺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宋朝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以下可作为其论据的选项是A. 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皇帝B. 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各地邢狱C.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省官互迁D. 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A是明代朱元璋采取的巩固君权的措施,排除A。B是宋代加强监察的措施,排除B.行省长官在地方拥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必须采取定期觐见皇帝、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故选C。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D。【点睛】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中央主要通过省官互迁的方式来控制地方。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14.清初,官员奏本经过内阁票拟才送到皇帝手中。康熙推行奏折制。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具奏时,派人直接送达御前,皇帝览阅批示后,又派专人将折匣送回。奏折制的实行A. 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B. 创造了一种全新奏事机制C. 大幅度减轻了皇帝的负担D. 彻底架空了内阁的票拟权【答案】A【解析】【详解】“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具奏时,派人直接送达御前,皇帝览阅批示后,又派专人将折匣送回”,这说明奏折制绕过了内阁,皇帝直接和官员交流,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从而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故A项正确;这种奏事机制前代就有,不是全新的,故B项错误;奏折制明显加重了皇帝的负担,故C项错误;内阁对一般性事务仍然有票拟权,故D项说法错误。15.明代中后期在司礼监和内阁共理朝政的体制之下,相权动态游移于司礼监、内阁之间,二者中任何一方的权势都不能在时间上取得连续、持久的积重式发展。这反映明朝中后期A. 权力制衡体制得到完善B. 内阁获得独立的决策权C. 皇帝的至尊权威日益强化D. 政治体制渐趋理性运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明代中后期相权在司礼监和内阁之间游移,任何一方都不能占据优势地位,并且相互之间形成制约,最终强化了皇权,C选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权力制衡机制,A选项错误;内阁没有独立的决策权,B选项错误;在专制体制下,政治体制是非理性运作的,D选项错误。16.军机处设置以后,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朝廷就不通过内阁明发,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地方高级官吏亲收。材料反映出当时A. 兵部效率的提高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地方官吏专权D. 内阁职能的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不是兵部的效率问题,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的旨意、命令通过军机处直接传达到了地方各省官员的手中,而无需经过内阁等正式程序,这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表现,故选B;清朝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官吏无法专权,排除C;清承明制,内阁作为顾问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职能没有转型,排除D。17.英国近代法学家梅因指出“在(希腊)早期共和政治中,所有公民都认为,凡是他们作为其成员之一的集团,都是建筑于共同血统上的。”其意在强调,古希腊城邦共和具有A. 排他性B. 自治性C. 民主性D. 开创性【答案】A【解析】【详解】每个城邦都是一个血缘共同体,公民权仅授予本邦血统的男性自由民。所以根据“建筑于共同血统上”可知体现了城邦的排他性,故选A项;城邦的独立自治是指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城邦的民主性和开创性同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项。18.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势。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A.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B. 民主自由的局限性C.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D. 审判制度的局限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势。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表明雅典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和有闲暇的精力及经济基础,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民主自由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故C项排除。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故D项排除。19.在被雅典陪审法庭宣判有罪之后,面对劝其越狱的弟子,苏格拉底说,对于冤案,越狱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即使是不公正的法律,同样也是一种正义的要求,而且在价值上,后一个正义要比前一个正义更为重要。材料可用来说明苏格拉底A. 认为雅典法律体系完备B. 主张雅典实行精英政治C. 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D. 认为雅典应该赋予公民自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遵守即使是不公正的法律,同样也是一种正义的要求,而且在价值上,后一个正义要比前一个正义更为重要”,可见苏格拉底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认为守法是正义行为,故选C。材料恰好说明雅典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主张精英政治的信息,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苏格拉底对民主自由的看法,排除D。20.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度到与夫权抗衡的“女人”,直到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B. 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C. 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D. 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完善,排除B。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妇女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妇女经济地位变化导致的,故选C。古希腊的公民是指古希腊的成男男子,妇女不是公民,排除D。21.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写道:“罗马法,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这确实是最令人惊奇的事。在曾经促进现代人的智力领域的各种主题中,除物理学外,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A. 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B. 罗马法的私法精神渗透到近代社会生活C.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顺应资本主义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 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强调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B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度,近现代社会不符合,排除A;C项表述绝对,罗马法是法律,与自然科学的形成没有必然关系 ,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发展,只涉及到自然科学,排除D;22.罗马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5尺以便于通行和犁地;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8尺,拐弯处为16尺;建筑物的周围应留2.5尺宽的空地以利通行。这说明罗马法A. 重视维护财产私有B. 体系完备,易于推行C.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D.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立法保护众人的道路通行权。即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故答案为C项;材料强调维护公共利益,而非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涉及罗马法的一个具体条款,无法得出体系完备和易于推行等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捍卫阶级利益和压迫哪个阶级,无法得出阶级性的结论,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23.有学者指出:罗马法从重形式主义的市民法(共和国时期的适用于本国公民的法律)发展到不重形式主义的万民法(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最后发展到用万民法统一了市民法,并最终摆脱了形式主义的羁绊。这表明罗马法A. 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B. 根据现实的需要而不断改变C. 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忽视了诉讼程序和审判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共和国时期的适用于本国公民的法律,后发展到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可见罗马法律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容也在变化,B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成文法,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可见罗马法不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诉讼程序和审判程序,D选项排除。24.有学者认为,罗马法的法学理论成熟完备,丰富精深,西方现代立法理论三个最重要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不容侵犯,在古罗马法中均有充分体现。古罗马法律之所以能超越古代东方乃至古希腊的关键在于,古罗马文明实际上融合了数百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与观念,从这一角度看A. 古罗马很早就有重视法律的传统B.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C. 罗马法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D. 罗马军队起了类似于“上帝鞭子”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古罗马文明实际上融合了数百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与观念”,根据所学可知,之所以能融合上百个民族,就是武装征战的结果,故D项正确。古罗马很早就有重视法律的传统,这句话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所问角度没有关系,A错误。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与题干内容不符,B错误。罗马法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25.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内容出处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十二铜表法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子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A. 适应了帝国统治需要B. 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C.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A项错误。B项,由题目中“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可知,奴隶的保护人就是奴隶主,因此表格反映出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故B项正确。C项,表格的主旨并不是反映法律体系的完善,因为没有对比参照物。故C项错误。D项,表格中的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奴隶与奴隶主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二、材料分析题2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战国法家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鞍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其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了以“术”为主的改革。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他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摘编自变法图强的申不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影响。【答案】(1)措施:加强君权,推行法制;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整肃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2)影响: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限制了贵族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申不害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 ”可知加强君权,推行法制;根据材料“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可知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根据材料“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可知整肃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根据材料“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可知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2)根据材料“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可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可知限制了贵族特权和加强了君主权力;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可知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1978年开始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并采取了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措施,这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打开了出路。第二阶段:(19861993年)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94200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贫困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等几类地区。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摘编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意义。【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呈现阶段性特征;扶贫开发方式不断丰富;成果显著。(2)意义: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该地区的生活环境;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等信息可得出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呈现阶段性特征;扶贫开发方式不断丰富;成果显著等特点。(2)意义: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该地区的生活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概括意义。28.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探究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铌酸锂晶体制取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民族弹拨乐器制作工作业指导书
- 拖拉机驾驶员作业指导书
- 钽碳还原火法冶炼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锅炉除灰、脱硫、脱硝设备检修工作业指导书
- 甲酸装置操作工作业指导书
- 连铸工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钢渣处理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银行信贷员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人工智能名片概述课件教学
- GB/T 14603-2025电子气体卤化物气体
- 北京理工c语言考试题及答案
- 给纪检委的招投标违规举报信范文
- 胶质细胞瘤课件
- 校外培训消防安全知识课件
- 2025年高级执法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 发热护理课件
- 2025年行政许可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库房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