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9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量:90分钟;考试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A. 商品交易受政府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人买鞋因错过市场交易时间而无功而返,这说明市场交易有时间限制,可见商业环境较严,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2.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朝代时间长短B. 王朝力量强弱C. 疆域面积大小D. 经济格局变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故选D项。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 坊市制度的瓦解B.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 经济中心的南移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税成为宋代重要收入来源,这一现象出现导致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变化,D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中现象不符合,A错误;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B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中现象原因不符合,C错误。4.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 新航路开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从而减少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入,因此大城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5.有学者这样描述晋商大院:他们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庞大无比的庄园,将自己的惶恐与自卑以一种更宏大的形式掩盖与张扬。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其要点细节都能在意识形态中找到对应。该学者意在:A. 强调晋商富可敌国的原因B. 暗示晋商和朝廷关系密切C. 表现晋商尊礼崇佛的信仰D. 揭示晋商衰落的深层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可知工商业发展与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正是矛盾存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AB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晋商遵循礼教,故C项错误。6.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绸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要从历史史实出发,即论从史出。从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郡城之东、盛泽镇、王江泾镇、南浔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的繁荣。故、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错误,故A项排除,故B项排除。“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只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不能说明其发展迅速,故错误,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7.“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A. 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B.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C. 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D. 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上是指“海禁”政策消极影响,即海禁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且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中国的海外贸易被限制,故A项错误。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并不能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海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8.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恩”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B. 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C.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天子作师,公帅之是以上能征下”说明诸侯必须无条件由周天子调动,材料“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度使天子和诸侯开始有了隶属关系,材料“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说明各诸侯国有向天子缴纳贡赋的义务,反映了分封制度下天子对诸侯隶属关系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高度集中”;“列尊贡重”中的列尊者无法被判断是姬姓封国,故C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且第一、三则材料也未涉及,故D项错误。9.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10.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A. 史记记载B. 秦简记载C. 研究论文D. 民间传说【答案】B【解析】【详解】史记是后代对于秦朝的记载,不属于当时或当事人的记录,可信度不高,故A项错误;秦简是出土文物,且为秦朝当时之人所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故B项正确; 史学家的论文是基于史料记载所作的个人性的学术评论,带有主观因素,有一定可信度,故C项错误;民间传说口口相传,带有大量的主观因素,可信度很低,故D项错误。12.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9%;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答案】D【解析】据材料“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官僚家庭、名人之家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推举人才,以“孝、廉”为依据,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不同,故A项错误;科举制虽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但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13.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谈何,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杜绝”二字上;B、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C【解析】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故D项错误。15.明朝嘉靖皇帝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是由于A. 明朝社会秩序稳定B. 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 选用得力大臣相助D. 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内阁制度。题干中没有反映明朝社会秩序稳定和嘉靖皇帝选用得力大臣的内容,故排除A、C项;明初废除了丞相,不在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建立了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虽然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但始终大权在握,故选D。16.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 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 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 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 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概括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社会稳定,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社会文化开放包容,故A项正确。为北宋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但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促进时代进步,故B项错误。为南宋时期,分裂割据和动荡,但理学成熟,指南针等广泛运用,故C项错误。为清朝前期,社会较为稳定,农耕经济发达,但思想专制严重,故D项错误。17.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解释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行省制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D明朝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A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错误;行省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C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正确。18.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能力。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继续沿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向发展,使这一制度达到顶峰,而英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改变了英国的发展方向,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故选C。19.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非攻B. 公正至上C. 以民为本D. 以德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以德、劳、能等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体现了公正至上的思想,B项正确。兼爱是指没有阶级差别的爱,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主张,而是强调公正至上,C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德,但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错误。20.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 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D. 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依据材料“世治而民和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气生灾害起。”可知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认为如果天下大治,政通人和,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如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董仲舒采取的措施,并非目的,错误;C选项也是董仲舒采取的措施,并非目的;D选项错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的目的主要为了限制君主,不是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A. 致力于社会稳定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 融儒释道为一体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答案】A【解析】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孺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A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错误。22.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23.“玉蜀黍(注: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根叶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这则史料应出自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本草纲目D. 农政全书【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是玉米的医药特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明代传入中国,而同时代医药著作有本草纲目,故C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故A项错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故B项错误。农政全书是明朝研究农业生产的著作,故D项错误。24.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 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 议会至上,以法治国C. 无授予则无权利D. 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可知,立法权归议会,这反映了议会至上,以法治国的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权力制约与平衡,故A项排除。无授予则无权利属于社会契约,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防止集权,故D项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社会契约说”早在古希腊智者学派那里就有所论述,但在伊壁鸠鲁那里才第一次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发展并完善了该理论。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25.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据下列年代尺归纳的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 国际地位提高为实施“863计划”提供了条件B.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D. 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取得成功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以及随后与107年国家建交,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地位提高为实施“863计划”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载人航天技术,故B项错误。“一超多强”的局面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引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材料二 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引自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回答其中即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如回答宋代统治者对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视、海上贸易成本较低也可)(2)因素:明朝政府不计成本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传统的抑商政策;出于维护统治目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3)评述: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殖民争夺明火执仗。明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解析】【详解】(1)原因:考生可从政治、经济和科技条件等角度作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北宋时代战乱不止,导致大量人口南移和北方经济衰落;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宋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为航海提供条件。(2)因素:概括材料“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可知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概括材料“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可知抑制商业思想的存在;概括材料“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可知海禁政策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其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3)评述:根据材料“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并结合 “海禁”可知,它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根据材料“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同时代的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初现端倪,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不断,“海洋时代”正在到来。27.阅读材枓,完成下列要求。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楚。)【答案】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相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礼会发展落后。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同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示例5:观点: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提示: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围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问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示例6:观点: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提示: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出观点,根据“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可分别提炼出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然后分别从中国以及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论证。28.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泵站基坑钢板支护方案(3篇)
- 医院集中陪护项目方案(3篇)
- 屋面安全施工方案(3篇)
- 粮库劳务外包服务方案(3篇)
- 地铁维修保障评估方案(3篇)
- 排水优化方案么(3篇)
- 丝运营管理方案(3篇)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山西-山西殡葬服务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2025届高三三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 河南省南阳市南阳5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 温硝化制硝基苯装置的改进
-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课件
- 财务部半年度述职汇报PPT模板
- 药品种类清单
- 公共基础知识(社区工作者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GB/T 37915-2019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 卡西欧gw5600说明书
- 中兴NGN培训教材 MSG9000结构原理介绍课件
- 穿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