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_第1页
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_第2页
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_第3页
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_第4页
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2,一、林业项目建设程序,1、项目建议书阶段2、可行性研究阶段3、总体设计阶段(相当于初步设计)4、作业设计阶段(相当于施工设计)5、施工阶段6、竣工验收阶段,引自林业行业标准LY514199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3,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是要求建设某一项目的建议文件,由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事业单位或新组建的项目法人向国家计划部门、林业主管等部门或本地有关部门提出。项目建议书一般由申报单位(建设单位)负责编制,或委托有资质的林业勘察设计(调查规划)和工程咨询单位协助共同编制。,4,2、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建议书被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根据批文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文件的编制。对建议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态建设上的重要性、技术上的适用性及先进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的比选,供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审批。可行性研究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给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林业勘察设计(调查规划)或工程咨询单位编制。,5,3、总体设计阶段,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按批文要求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对设计对象作出基本技术规定,编制项目的总概算。总体设计是工程建设程序中的重要阶段。总体设计文件必须由建设单位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林业勘察设计(调查规划)单位负责编制。,6,4、作业设计阶段,建设单位根据批复的总体设计文件,组织编制作业设计文件,以指导建设项目施工作业。作业设计的范围明确,符合总体设计确定的经营管理单位。小班区划转绘、面积核实测算符合精度要求,小班套入的立地类型、造林类型和森林经营类型准确。各项技术设计、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动安排科学合理。重点突出小班营造林设计图,设计图图例规范,标注的内容清楚,比例尺适当,方便施工。,7,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总论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评价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结论与建议,8,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第四章建设方案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第七章项目建设进度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第十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9,总体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二章经营区划第三章项目布局与规模第四章营造林设计第五章森林保护设计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第七章项目经营管理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10,总体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前言1.项目建设背景2.项目建设目的意义第1章项目区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情况1.2社会经济情况1.3森林资源情况1.4林业经营状况,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就与问题第2章经营区划2.1经营区划系统经营区划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资源调查统计,有利于经营管理和组织生产。大型跨省(区)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项目,原则上以省(区)做项目规划方案。根据省(区)总体布局、规模、建设速度等指标,落实到县(旗、企业,通常均以县(旗、企业局)为单位进行总体设计。经营区划系统如下:(林场)村(屯)小班县(企业局)林场林班小班,第3章项目布局与规模3.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3.2项目设计原则3.3项目设计依据3.4森林分类经营区划3.4.1森林分类标准3.4.2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分3.5项目建设目标1.营造林目标2.森林资源增长目标3.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目标4.其他3.6建设规模3.6.1营造林总规模3.6.2营造林规模构成1.按造林方式划分2.按森林分类划分(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12,3.7项目布局3.7.1布局依据3.7.2布局方案3.8建设期与建设进度3.8.1建设期及阶段划分3.8.2建设进度安排第4章营造林设计4.1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质量评价4.2林种设计4.2.1林种划分4.2.2林种面积及比重4.3树种设计4.3.1树种选择原测4.3.2主要造林树种4.3.3树种面积及比重4.4造林方式设计4.4.1人工造林1.造林面积及构成按森林分类划分按林种划分按树种划分2、造林进度及作业位置安排3、造林用工量测算,13,4.5.3飞播造林1.飞播造林地选择2.树种设计3.播种量设计4.飞播季节设计5.管护措施设计4.6造林类型(造林模型)与经营类型设计4.6.1造林类型(造林模型)设计4.6.2森林经营类型设计4.7营造林机具与设备配备设计4.7.1设备选型4.7.2备配数量及购置费用4.8种苗供应方案设计4.8.1种苗量需求测算4.8.2种苗供应方案1.项目区现有种苗基地种苗供应品种、数量2.项目区新建、改扩建种苗基地种苗供应品种、数量3.外购种苗品种、数量4.9劳力、畜力、机械台班需求量设计4.9.1造林用工量测算4.9.2畜力、机械台班量测算4.9.3劳力、畜力、机械台班分配与年度安排4.10造林生产费用1.年生产费用2.总生产费用,4.4.2封山育林1.封山面积及构成2.封育进展、期限及作业位置安排3.封育用工量测算4.4.3飞播造林1.飞播造林面积及构成2.飞播造林进度及作业位置安排3.飞播造林用工量测算4.5造林技术设计4.5.1人工造林1.造林地选择2.树种及比重设计3.种苗设计(来源、规格、质量等)4.整地方式与方法设计5.树种配置、混交方式与方法设计6.造林季节与造林方法设计7.造林密度与配置设计8.抚育管护措施设计4.5.2封山育林1.封山育林地选择2.补植补播设计3.封育时间及期限4.管护措施设计,第5章森林保护设计5.1森林防火设计1.防火林道建设设计2.生物防火林带设计3.防火设施、装备设计(了望台、交通、通信、扑火工具等)4.防火措施设计5.2森林病虫害(鼠害、畜害)防治设计1.设施、装备设计2.防治措施设计5.3森林管护设计1.管护设施、装备设计2.管护措施设计5.4、6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设计(视项目要求而定)5.5森林保护人员设置及费用估算1.人员设置及人数估算2.森林保护费用估算第6章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6.1种苗基地建设设计6.1.1项目区种苗生产现状6.1.2种苗基地建设原则,16,6.1.3种苗基地建设目标1.产种目标2.产苗目标3.其他目标6.1.4建设规模1.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新建、改扩建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数量、面积等。2.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新建、改扩建苗圃数量、面积等。6.1.5种苗基地布局6.1.6种苗生产技术措施设计1.种子生产技术措施种子生产基地选定的要求种子生产主要技术措施种子产量设计及供种量测算2.苗木生产技术措施苗木生产基地选定的要求苗木生产主要技术措施苗木产量设计及供苗量测算6.1.7种苗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行政与生活福利设施设计1.生产设施设计2.辅助生产设施设计3.行政与生活福利设施设计,6.1.8种苗工程费用估算6.2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设计6.2.1信息管理内容设计6.2.2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6.2.3系统设备购置及费用估算6.3科技推广工程设计6.3.1科技推广主要项目和内容6.3.2科技推广主要措施6.3.3设施、设备配置设计6.3.4科技推广费用估算6.4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设计(视项目要求而定)6.4.1森林资源监测监测内容、监测点布局设计6.4.2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监测内容、监测站(点)布局及建设设计6.4.3监测设施、设备配备设计6.4.4监测体系建设费用估算6.5附属工程设计设计项目、工程费用估算6.6其他工程设计设计项目、工程费用估算6.7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费用估算,18,第7章项目经营管理7.1经营管理形式7.2管理机构7.2.1机构设置7.2.2机构职责7.2.3人员设置7.3项目管理7.3.1计划管理7.3.2工程管理7.3.3资金管理7.3.4信息管理7.3.5其他第8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8.1投资概算依据8.2投资概算8.2.1营造林生产费用1、单位面积营造林生产成本估算2、营造林生产总费用,8.2.2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投资8.3建设投资构成8.3.1按建设项目划分8.3.2按费用性质划分8.3.3按生产用途划分(生产性投资、非生产性投资)8.3.4按投资管理类别划分8.4资金筹措8.5资金使用计划第9章效益分析与评价9.1森林资源动态展望9.1.1森林覆盖率增加动态9.1.2森林蓄积量动态(或收获量动态)9.1.3林龄结构变化动态9.2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9.3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9.4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9.5综合评价,20,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步骤,规划设计区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与林种安排造林设计成本及效益估算设计说明书的编写,21,规划设计区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图面资料包括该流域(或地区)范围内行政区划图、近期大比例尺航空相片、大比例尺地形图、土壤植被调查图、水文气象图及报告,农业、林业、牧业区划及水土保持规划图表报告等。(2)自然条件包括气象、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资料。(3)社会经济情况社会经济情况包括人口、劳力、交通、生产水平、经济收入等。,2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A土地利用分类:农田、林地、牧业用地、水面、非生产用地B土地利用调查(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A土地利用结构分析B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C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分析(3)土地质量评价,23,3.土地利用规划与林种安排,(1)农牧用地规划(2)林业措施规划:是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水土保持林的规划。常用林种:侵蚀沟道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农地及梯田地坎防护林,库塘坝堰防护林,河川、水渠、道路防护林;水土保持用材林,薪炭林,放牧林,经济林,果园等。既要适地适树,又要满足环境改善与生产生活的需求。,24,4.造林设计,造林设计是这次设计的核心,要按照人工造林的六大技术措施逐步设计。在安排好流域的各个地段的林种之后,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和水土保持林培育的基本理论,详细设计出每一个林种在不同立地上的造林典型设计,把设计落实到每一个地块,制订出详细的施工计划提供给生产单位。,25,5.成本及效益估算,成本:包括实施这项规划设计所需求的一切费用,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概算,注意不要遗漏也不要高估,一定要实事求是。效益估算:包括经济和生态效益两部分。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木材、果实、木本粮油、薪柴、条子、饲料等间接经济效益:包括防护作用增产的粮食、油料、复合经营增加的多种经济产品等方面生态效益:包括土壤侵蚀减少量、河流水分状况的改善、气候的缓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自然灾害的减轻、生态景观的改善等方面。有的可以直接估算,有的则可以根据经验、试验资料进行推算。要多作调查分析,力求予以客观的估计。,26,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设计说明书包括:总论土地利用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水土保持林造林设计效益估算等几个部分,包括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27,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在总论部分主要说明当地的基本情况,规划设计任务的来源。土地利用分析部分主要分析当地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说明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说明规划设计的依据、原则、指导思想,对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要说明其变动的原因、所要采取的措施的依据。水土保持造林设计要说明各林种的安排、比例、林分结构、造林技术措施选择的依据,种苗来源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效益估算要有可靠的根据,力求准确、简洁、明了,成本概算一定要准确但留有余地。,28,三、造林设计,外业调查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林种规划与小班划分造林技术措施设计造林进度安排,29,1.外业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掌握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环境因子的分布变化规律,为立地条件分析、树种安排和工程施工提供依据。调查方法一般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30,线路调查法,定义:在调查地区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线路,一般长度在5001000m,并使线路尽可能多的通过各种自然条件的地段。每条线路都应当事先在地形图上预设并分别编号。特点:这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造林地环境因子在地域上的分布规律,得到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及随地貌的变化规律。注意:在进行调查时应认真仔细观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点,依据地形、土壤、植被等的明显变化区分出不同的调查段。在每一个调查段上选择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全面调查,并填写调查表、绘制调查图,注明线路号、段号、段距等数据。,31,标准地调查法,选择能代表某一立地类型的典型地段设立标准地或样地详查,一般是作为线路调查的补充,但如果造林地面积不大时也不失为一种较快捷的方法。,32,2.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基本方法:主导环境因子法、主导生活因子法、组合法等方法步骤:分析基础数据找出主导因子及辅助因子分级和排列组合提出基本立地类型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编号、命名注明各类型主要特征提出适宜造林树种,33,3.林种规划与小班划分,34,()林种规划设计,主要林种:水土保持林林种。注意:一林多用适当兼顾经济效益,如薪炭、放牧、饲料、用材、蜜源、编织等。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层层设防的小流域防护林体系。,35,()小班区划,目的:为经营管理方便,一般要对造林地划分出若干经营管理单位。划分方法县:乡村林班小班流域:林班小班流域较小:直接划分为小班(造林面积不大),36,林班:调查统计和施工管理单位,其面积一般控制在100400hm2,其界限应尽量利用明显地形地物标志进行区划。小班:调查规划与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要求小班内的立地、林种、造林技术措施、权属等条件基本一致,小班的划分应反映出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又便于识别和经营管理。小班的面积最大不超过20hm2,最小不宜低于0.5-1.0hm2。,37,4.造林技术措施设计,设计内容:造林树种的选择及苗木类型确定,造林密度设计,林分组成设计,整地措施设计,造林方法、造林季节确定,幼林抚育管理技术措施设计。原则:提高造林质量、为林木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基本环境条件出发,注意关键限制因子对林木的成活、林分稳定的制约作用,严格按照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造林施工条件,所设计的技术措施有投资保障,现场施工也容易进行,不能脱离实际。,38,()树种选择,原则:符合适地适树的生物规律符合培育目的和经济技术条件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要求:水土保持林: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耐干旱、瘠薄、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强水土保持用材林:速生、丰产、优质水土保持薪炭林:生长快、生物量高、萌孽力强、热值高水土保持护牧林:生长快、生物量高、嫩枝树叶的营养价值高、萌芽萌孽能力高水土保持经济林:早实、丰产、优质,39,()林分结构设计,目的: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林分的结构: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有水平、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由密度、配置点、组成、树木年龄所综合决定。,40,()林分结构设计,A.造林密度设计考虑因素:树种、立地、林种、经营强度等因子依据:生物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培育目标、环境生产潜力及极端限制环境因子统筹来确定经验:立地条件较好处:密度可适当大一些立地条件较差处:适当稀一些在同一立地上针叶树造林密度适当的大一些,阔叶适当的稀一些;乔木稀一些,灌木密一些用材林或经济林:适当稀一些对水土流失治理有迫切要求的地段或特殊的水土保持林则要求密植,41,()林分结构设计,B.种植点配置配置形式:行状配置和群状配置;林木之间可以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行状配置:一般要求行与等高线垂直,以便具较高的水土保持效果,但在植被茂密、水分充足的林区也可以也可以设置顺坡行。群状配置:一种稀中有密的配置方法,适用于立地较差的地段。,42,()林分结构设计,C.树种组成设计重点:确定混交树种和混交比例目的树种比例大一些(50),辅佐树种小一些,初期生长快的树种比例小一些,初期生长慢的树种比例大一些,混交方法:行内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星状及群状等,43,()林分结构设计,D.时间结构设计目的:为形成较复杂的林分结构,可以通过造林的时间差来形成异龄林。例如:在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可以采用草灌乔的顺序逐步建立人工林,即先种草以固定和改善土壤,等条件适合时栽植灌木等先锋树种,等立地条件进一步改善适合乔木生长时在逐步引入阔叶树,最后引入针叶树,逐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异龄林。,44,(3)造林施工技术设计,造林施工技术措施包括整地技术、种植技术两个方面,是造林技术措施设计的重要内容。,45,(3)造林施工技术设计,A.整地技术决定因素:造林树种、林种、立地条件好坏及气候条件整地季节:在较干旱的地区,一般应在造林前一个雨季整地整地方式: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用于地形比较完整、或平坦、或易于机械化作业的条件下,例如风沙区、退化草牧场、盐碱地、黄土梁峁地区等。常用的整地方法有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块状整地:用于各种立地条件,一般常用于地形破碎的地方。整地方法有小块状、穴状、鱼鳞坑、高台等形式。整地规格:立地条件越差,相应整地规格越大,干旱地区要求大规格、深整地。,46,(3)造林施工技术设计,B.种植技术种植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造林方式。适用于大部分树种和立地条件。一般针叶树以植苗造林为主,但一些小粒种子可直播造林,萌生力强的杉木也常扦插造林。直播造林:适用于种粒较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条件比较好,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分殖造林:主要适用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要造林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造林季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春、夏、秋季造林为主,少数地方可以冬季造林。,47,苗木处理方法:植苗造林:根系修剪、是否截干、根系是否浸水、蘸根、喷药,运输中苗木的保护措施等项内容。播种造林:设计好种子的处理措施,如消毒、浸种、催芽、拌药或制成包衣种子等处理。分殖造林:设计好所用的造林材料种类及规格,如条、干、根、孽、地下茎等,还有这些材料的处理方法如浸水、蘸药等,48,()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设计,内容:林地管理、林分管理和林下植被管理等。林地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中耕及林地的水分和养分管理林分管理:主要包括间苗、平茬、除孽、修枝等林下植被管理:主要包括地被物管理措施。此外,还有防止鸟兽危害、补植等措施设计,49,(5)种苗量的计算,根据年造林面积、单位面积需苗量(初植和补植)计算年需苗量、需种量,再计算出总的种苗需求量。要分别树种,苗木的规格、质量,种子的纯度、千粒重、发芽率等进行计算。要确定好种苗的来源,确保种苗的质量。如果有必要,可以规划设计相应的苗圃。,50,5.造林典型设计的编制,目的:为造林规划设计或造林施工,选择树种、采取技术措施、计算种苗量等,提高样板依据。内容:(1)典型设计的顺序编号(2)造林地种类(3)立地类型(4)用表格列出林种、造林树种、树种组成、株行距、苗木规格、单位面积种苗量等(5)用表格列出整地方式与整地季节、造林方式与造林季节、苗木处理措施、栽植方式、幼林抚育的措施及次数、其它特别需要说明的问题等(6)造林的标准图式(7)注意事项,51,6.造林进度安排,一般造林进度可以分期或分年度,依据流域综合治理的进度统筹安排。如果工程量较大时,也可以分一期、二期、三期等几期完成,在每期工程中再按年度安排。如果工程量较小时则可以直接按年度安排。,52,附件: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的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蔡家川流域行政上属于山西省吉县窑渠乡,地理位置为北纬3640,东经11037,南距吉县县城约30公里,流域出口有国道209线通过,并在东南约3km处与国道309线相交,东距临汾约100公里。蔡家川直接汇入昕水河,为黄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大体呈西东走向,全长约12.15km,南北向最宽出约7km,总面积40.10km2,其中吉县境内面积38.44km2,流域的西北部有1.68km2属于大宁县所辖。主河道有常流水。,53,2.气候条件,该流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褐土阔业落叶林带向森林草原地带的过渡带。据吉县气象站19571979年观测资料,年平均降水量我579.1mm,其中最大降水量达到828.6mm,最小降水量仅365.1mm,最大降水变率为43.1%,降水的年内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大陆特点,其中69月份降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729mm,春旱常对造林带来极大的困难,对幼树成活造成严重威胁。年平均气温10,10的积温3358,绝对最高气温38.1,绝对最低气温-20.4,光照充足,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63.8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72天。,54,3.地形、地质及土壤条件,该流域中下部为典型的梁状丘陵沟壑区,坡度较缓,坡面相对完整,仅在侵蚀沟中上部的两侧及顶部形成陡峭的土质崖面,暴雨是上方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