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2.ppt_第1页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2.ppt_第2页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2.ppt_第3页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2.ppt_第4页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含职业病防治)第二十讲,授课老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2,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由卫生部于2007年1月16日颁布。本方案适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一、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一)特点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一、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二、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二)及时报告的原则(三)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四)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五)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三、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一)专家组的组成和职责1.专家组的组成和职责2.专家组的主要职责3.专家会商,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三、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二)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的职责和分工1.医疗机构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卫生监督机构,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一)核实与判断1.核实: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2.判断: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其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二)病例调查及分析1.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2.初步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三)提出病因假设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思路:“先常见,再少见,后新发”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四)验证病因假设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2.实验室证据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五、现场控制措施(一)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二)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六、防护措施(一)防护原则一般来说,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度、存在方式不详,应按照类似事件最严重性质的要求进行防护。一旦明确病原学,应按相应的防护级别进行防护。,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六、防护措施(二)防护服的分类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B级防护:适用于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D级防护: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六、防护措施(二)防护服的分类1.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防护2.疑似放射性尘埃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3.疑似化学物泄漏和中毒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七、临床救治原则(一)疑似传染病的救治在感染性疾病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之前,应按传染病进行救治。治疗原则:隔离病人,病原治疗,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和对症治疗。,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七、临床救治原则(二)疑似非传染病的救治1.疑似食物中毒2.疑似职业中毒,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迅速脱离现场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对症支持治疗,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急性化学事故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物释放的意外事件,短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使机体引起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化学事故的类型从救援角度出发,一般可分为两类:一般性化学中毒事故和灾害性化学事故。,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二)急性化学中毒特点1.发生突然,防救困难2.病变特异,演变迅速,可大规模杀伤人、畜。3.扩散迅速,受害广泛4.污染环境,不易洗消5.影响巨大,危害久远,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二、急性化学中毒的临床表现在短时间内吸入或吸收较大量的化学毒物,迅速造成人体发病的称为急性化学中毒。毒物在吸收、代谢、排泄过程中可给人体组织、器官造成直接或继发性损害。其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消化系统病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及泌尿系统损害。,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二)诊断的分析方法1病因诊断根据中毒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2定位诊断根据中毒的临床表现,推导毒物作用的靶器官或病变部位进行诊断。3鉴别诊断。(三)诊断分级及管理按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按中毒程度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四、急性化学中毒的急救原则现场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降低伤亡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一)现场处理要点(二)现场医学救援要点(三)急救处理要点(四)综合排毒措施,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电离辐射事故(radiologicalaccidents):电离辐射源失控引起的异常事件,直接或间接产生对生命、健康或财产的危害。急性电离辐射损伤:人体一次或一定时间(数日)内遭受体外大剂量强透力射线或比较均匀地全身照射仪器的损伤称为。引起急性电离辐射损伤的下限辐射剂量一般为1Gy。,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一、电离辐射事故的放射防护(一)对电离辐射事故进行干预所遵循的防护原则1.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限制个人受照剂量,使之低于可引起非随机效应的剂量阈值。2应限制随机效应的总发生率,使其达到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值。3.采取任何一种防护对策时,应进行最优化的判断和权衡。(二)对电离辐射事故评价,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应急照射(emergencyexposure)是异常照射的一种,指在发生事故之时或之后,为了抢救遇险人员,防止事态扩大,或其他应急情况而有计划的接受的过量照射。,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1.应急照射必须事先经过周密计划,由本单位领导及防护负责人批准。参加应急的人员是受过专门培训或熟悉情况的专职人员,一生中只限于一次。2.应急人员在一次应急事件中的受照剂量不得超过一定剂量当量水平。3.为了抢救生命或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接受高于上述剂量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本标准所列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4.应急人员在参与抢救工作时,应采取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内、外照射和表面污染。5.接受应急照射前,可事先使用抗放射药物。6.对接受应急照射的人员给以医学观察,并将其受照剂量和观察结果详细记入健康档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实例,2008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8年3月始,南京鼓楼医院泌尿科外科医生孙西钊陆续接到南京儿童医院送来的10例泌尿结石样本。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9月9日,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疑因食用某同一品牌奶粉一事被媒体曝光,引发重大关注。,事件始末,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提醒立即停止使用三鹿受污染奶粉。,从2008年9月12日至17日8时,各地报告临床诊断患儿达6244例。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该事故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9月中下旬,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调查组赴三鹿奶粉生产企业调查事故原因,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工商总局加强了对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督检查;卫生部组织联合调查组开展该事件的调查处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可能由此造成的婴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紧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诊疗方案。,目的(一)掌握该事件引起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疾患”的健康危害及其疾病特征,为建立早期诊断指标和完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二)掌握该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筛查标准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三)探索三聚氰胺暴露量与“婴幼儿泌尿系统疾患”发病之间的量效关系。,“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所致病例调查方案卫生部制定,调查对象因服用奶粉到医院就诊或筛查并被诊断为“婴幼儿泌尿系统疾患”的患儿。调查方法通过查看医疗记录、访谈患儿家长及医生,使用统一流行病学调查表,对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所致病例调查方案卫生部制定,调查内容(一)病例调查1、一般信息: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经过;3、临床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尿生化、B超;4、治疗及转归;5、暴露史及其它影响因素:病例喂养方式、食用奶粉的品牌、时间、食用量,以及饮水、其它辅食等信息。,“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所致病例调查方案卫生部制定,调查内容(二)标本采集1、如可能,医院采集患儿结石或尿中结晶颗粒;2、疾控中心流调人员负责采集剩余奶粉;3、采集标本送省控中心进行分析检测。如无条件检测的,由省疾控中心集中送国家疾控中心检测。四、组织实施调查工作在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进行,中国疾控中心视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各省CDC负责收集本省所开展调查的数据。,“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所致病例调查方案卫生部制定,对甘肃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患儿是摄入了三聚氰胺浓度高达2563毫克公斤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3至6个月后发病的,症状主要是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发热、尿液混浊、血尿、少尿或无尿等。卫生部建议3至6个月内食用过三鹿牌奶粉以及含有三聚氰胺的其他品牌婴幼儿奶粉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筛查就诊。,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卫生部下发了诊疗方案;各地对医务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国家制定了免费诊疗政策,具体内容包括:1.对患儿实行免费诊治,所需费用由接诊医疗机构先行垫付,保证患儿得到及时诊治。2.医疗机构垫付确有困难的,可由同级财政垫付。3.事故责任查明后,医疗救治费用由相关责任主体按法律法规赔偿。4.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救治所需必要的设备购置等费用,同级财政要安排资金予以保障,确有困难的中央财政予以适当支持。,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向公众公布该事件信息,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Melamine-ContaminatedPowderedFormulaandUrolithiasisinYoungChildrenNaGuan,M.D.,Ph.D.,etal.NEnglJMed2009;360:1067-1074March12,2009,研究方法与对象共对589名3岁以下有过三聚氰胺摄入史或有典型尿路结石症状的儿童进行了病因学调查,并通过验尿,肾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尿液检测,和超声波检测多种手段临床监测患儿的病情。,相关研究的开展,主要结果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摄入高浓度的三聚氰胺的患儿罹患结石的几率比无三聚氰胺摄入史的儿童高7倍。早产儿比足月儿患结石的几率高4.5倍。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