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二章_工作循环与性能_第1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_工作循环与性能_第2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_工作循环与性能_第3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_工作循环与性能_第4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_工作循环与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动机原理,讲授内容: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主讲人:邓晓亭讲师,Email:xiaotingdeng电话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重点掌握:1、示功图分析法、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定义、意义和单位;、机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内燃机的理想循环,要求掌握:1、车用发动机的理想循环各是什么;2、理想循环各由哪些过程组成;3、影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因素;4、车用发动机理想循环的比较。,为便于分析内燃机的实际工作过程,将内燃机的某个循环的各个实际过程全部抽象的概括为若干个可逆过程,这样得到的一个闭合循环,称为理想循环。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1)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2)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3)确定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第一节内燃机的理想循环,2、理想化,第一节内燃机的理想循环,理想循环所采取的简化假定:1假定工质为定比热容的理想气体;2不计吸气和排气过程(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3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绝热等熵过程;4把燃烧过程看作是外界对工质的加热过程,简化为等容加热过程或等压加热过程;5排气中的实际放热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6忽略过程损失,把循环的每一过程都假定为可逆过程,即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3、实际循环及理想化,实际工作过程:,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第一节内燃机的理想循环,1)汽油机的理想循环:汽油机燃烧迅速温度和压力增长快速等容加热循环2)低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低速柴油机燃烧压力限制压力一定等压加热循环3)高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高速柴油机先定容再定压混合加热循环,4、汽油机的理想循环,1-2的压缩过程绝热压缩;2-3的燃烧过程等容加热;3-4的膨胀过程绝热膨胀;4-1的排气过程等容放热。,等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V1/V2-压缩比;,k-绝热指数。,-等容加热循环,Q2,Q1,5、低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等压加热循环,1-2的压缩过程绝热压缩;2-3的燃烧过程等压加热;3-4的膨胀过程绝热膨胀;4-1的排气过程等容放热。,等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V3/V2预膨胀比,6、车用柴油机的理想循环-混合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1-2的压缩过程绝热压缩;2-3的燃烧过程等容加热;3-4的燃烧过程等压加热;4-5的膨胀过程绝热膨胀;5-1的排气过程等容放热。,=V1/V2-压缩比,=P3/P2-压力升高比,=V4/V3-预胀比,k-绝热指数.,Q1,Q1,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二、影响内燃机理想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找到提高热效率的途径。常用的方法有:1、解析法:从循环热效率的公式出发进行分析。2、图示法:由PV图、TS图入手分析。,1、压缩比的影响,压缩比对上述三种理想循环的影响是相同的。由热效率的公式:,提高循环平均吸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扩大了循环温差和膨胀比,t。,当压缩比较小时,热效率随压缩比的增加显著增大;当压缩比较大时,热效率随压缩比的增加增大较少。,由试验曲线看出:,2、k的影响由公式看出,kt(混合气较稀,k较大)k取决于工质的性质,双原子气体为1.4;多原子(排气成分)为1.33;多原子(混合气)1.32-1.4。,柴油机热效率高的四个要素:压缩比高;混合气绝热指数高;泵气损失小;燃烧完全,3、的影响(1)对定容加热循环,t不变当一定时,要使,必须增加加热量Q1,由于定容加热和定容放热两个过程斜率相同,Q2/Q1不变。其对效率没有改善,但动力性能改善了,循环平均压力Pt增大了。,(2)对混合加热循环,tQ1不变,值增大(Q1v)则相对的减少了Q1p所占的比例,即,而Q2减少,使整个循环的热效率会增大。但TzPz,零件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受零件耐温和强度限制不能过高。,4、的影响(1)对等压加热循环,t。(Q2)(2)对混合加热循环,Q2t,从理论循环的分析可知,提高压缩比和压力升高比对提高循环热效率T起着有利的作用,但发动机实际工作条件约束和限制循环热效率提高。,1)零件的强度和可靠性的限制;2)机械效率的限制;3)燃烧方面的限制。,比较图中各循环加热过程所对应的面积,得出:Q2pQ2mQ2v所以:tvtmtp,三、活塞式内燃机理想循环的比较1、在等压缩比、等加热量Q1条件下,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而等压加热循环的均最低。欲提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应增加混合加热循环的等容部分。,2、在等加热量Q1、循环最高压力Pz相等条件下,比较图中各循环加热过程所对应的面积,得出:Q2vQ2mQ2p所以:tptmtv,理论上说明,柴油机的热效率要高于汽油机的热效率。,3、在循环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在T-S图上比较三种循环的加热量和放热量,可以看出:放热量q2都相同,而加热量为:,Q1pQ1mQ1v,所以:,tptmtv,实际内燃机中,由于压缩比选取的不同,有:tmtptv,第二节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五个过程所组成。实际循环比理论循环复杂的多。通常用气缸内的工质压力随气缸工作容积或曲轴转角而变化的图形(示功图)来研究。即-示功图和-示功图。,四冲程柴油机图,四冲程汽油机图,四行程发动机示功图,a:进气终点c:压缩终点z:燃烧终点b:膨胀终点r:排气终点Va-气缸的总容积Vc-气缸的压缩容积Vh-气缸的工作容积TDC-上止点BDC-下止点,r,五个工作过程,1、进气过程2、压缩过程3、燃烧过程4、膨胀过程5、排气过程,r,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1、实际工质的影响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Wk2、换气损失泵气损失:Wr提前排气损失:W3、燃烧损失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Wz不完全燃烧损失高温热分解损失4、传热损失传热、流动损失Wb5、缸内流动损失,Wk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Wz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Wr换气损失;Wb传热流动损失;W提前排气损失,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1、实际工质的影响Wk比热理论上:定比热实际上:温度T比热C工质性质理论上:理想气体,双原子气体实际上:燃烧前:燃料+空气;燃烧后:燃烧产物。,2、换气损失Wr+W理论上:忽略进、排气过程实际上:进、排气门提前开启,迟后关闭,且有流动阻力。泵气损失:换气损失中逆向循环所包围的面积。,提前排气损失:排气门在下止点前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3、燃烧损失补燃损失理论上:加热瞬间停止,膨胀过程无加热。实际上:虽大部分(80%以上)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燃烧掉,但仍有小部分燃料会拖到膨胀线上才燃烧,做功效果变差,热效率下降。不完全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有部分燃料、空气混合不良,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4、传热损失Wb理论上:压缩、膨胀过程为绝热过程实际上:大量热量通过汽缸壁传给冷却水或空气。传热损失是发动机中的最大损失,占总损失量的30%以上。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绝热发动机。5、缸内流动损失理论上:闭口系统,没有气体流动损失。实际上:进、排气节流沿程损失,缸内进气、挤压、燃烧涡流损失。,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3、燃烧损失高温热分解损失例C+OCO+热量+OCO2+热量其中CO为中间产物,CO2为最终产物。若遇高温,则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即高温分解:CO2CO+O-热量这部分热量虽然在膨胀过程中还可能会释放出来,但由于活塞已接近下止点,做功效果变差,热效率下降。,减少各项损失,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改善发动机性能,是研究发动机循环的目的。结论:1)汽油机的理论循环热效率低于柴油机的;2)实际工质比热容变化引起的损失占较大的比例;3)对于汽油机,不完全燃烧损失主要是由于采用浓混合气造成的,所以采用稀混合气是汽油机减少损失的途径之一。对于柴油机,不完全燃烧主要是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组织不完善引起的,是柴油机应改善之处。,发动机理论循环热效率和实际循环指示热效率值的范围:,理论循环热效率:0.54-0.580.64-0.67实际循环指示热效率:0.30-0.400.40-0.45,汽油机柴油机,第二节内燃机的性能指标,内燃机的性能指标包括:指示指标:据示功图求得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它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所做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意义:用来评价实际工作循环的好坏,研究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有效指标:考虑到机械损失的指标。小于指示指标它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意义:用来评定发动机性能的好坏。,内燃机的指示指标,顺时针正功-循环指示功,F1逆时针负功-泵气功-机械损失功,F2,示功图上循环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的大小表示功的多少。,在气缸完成一个循环,工质对活塞所做的功,用Wi(J)表示。Wi=Pdv(Wi相当于Fi=F1-F2代表的功),一、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1、指示功(或循环指示功):,1、指示功(或循环指示功):,指示功反映了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获得的有用功数量,它除了与循环中热功转换的有效程度有关外,还与气缸容积大小有关。,1)定义: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示功。pmi=Wi/Vh(kpa)Wi=pmiVh=(pmiD2h)/4D和h分别为气缸直径和活塞行程。2)单位:Wi(J),Vh(L),pmi(kpa)3)pmi,Wi=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程度。4)作用:评价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动力性。5)汽油机:pmi=700-1430kpa柴油机:pmi=600-1100kpa增压柴油机:pmi=850-2600kpa,2、平均指示压力pmi,二、指示功率Pi,i气缸数;pmi平均指示压力(kpa);n转数,r/min;行程数;Vh(L)汽缸工作容积。当时:,Wi,pmi,Pi,动力性指标。,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Pi,kW。,kW,kW,三、指示燃油消耗率bi,定义:单位指示功所消耗的燃油量,用bi表示。bi(1000B/Pi)g/(kwh)B每小时的燃油消耗量,kg/h;Pi指示功率,kW。,bi经济性指标。,四、指示热效率i,定义:实际循环指示功Wi与所用燃油的发热量Q1之比值,用i表示。,Pi指示功率kW;Hu燃料低热值kJ/kg;B每小时的燃油消耗量kg/h;big/(kWh),可以看出:i1bi,标定工况下,i,bi的大致范围:,bii汽油机:2153400.250.40柴油机:1702100.400.50,内燃机的有效指标,一、有效功We和有效功率Pe1、有效功We发动机每循环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We,也称为循环有效功。We=Wi-Wm2.机械损失功Wm:因机械损失所消耗的功。,3.机械损失:摩擦损失:活塞环与缸壁间,各轴承与轴颈间,气门传动机构的摩擦。占总损失的6075%。驱动附属机构的能量损失占1020%。泵气损失:占1020%。,4.机械损失功率Pm:因机械损失所消耗的功率。5有效功率Pe: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PePi-Pm,二、有效扭矩(转矩)Ttq,是发动机工作时曲轴输出的平均扭矩,代表了发动机克服负荷的能力。,有效功率:,Pe:有效功率kW;Ttq:有效扭矩Nm;n:转速r/min。,三、平均有效压力pme,1.定义: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循环有效功。是评价发动机动力性和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与Pe的关系:,pme平均有效压力kpa,Vh汽缸工作容积L对四冲程发动机,4,,3.对于结构一定的发动机,平均有效压力pme与扭矩Ttq成正比。,汽油机:pme=650-1250kpa;柴油机:pme=700-1000kpa;增压柴油机:pme=900-2200kpa。,(ms),式中,h为活塞行程(m)n为发动机转速(r/min),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提高发动机转速,即增加单位时间的做功次数,从而使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和功率大。,转速增大,活塞平均速度也增大,其之间的关系为:,转速n、活塞平均速度Cm和行程缸径比(h/D)nCmh/D小客车汽油机5000-800012-180.7-1.0载货车汽油机3600-450010-150.8-1.2汽车柴油机2000-50009-150.75-1.2增压柴油机1500-40008-120.9-1.3,五、升功率PL、比质量me和强化系数,升功率PL: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发出的有效功率。从有效功率的角度,衡量发动机排量利用的程度,PL越大,发动机的强化程度越高,发出一定有效功率的发动机尺寸越小。比质量:发动机的净质量m与所发出功率Pe的比值。mem/Pekg/kW表征质量利用程度和结构紧凑性。升功率和比质量都是发动机的强化程度指标。越大,内燃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越高。,五、升功率PL、比质量me和强化系数,升功率PL和比质量me的范围PLme汽油机25-651.1-4.0车用柴油机20-402.5-9.0农用柴油机8-155.5-16,3、强化系数pmeCm,平均有效压力与活塞平均速度的乘积称为强化系数。,与活塞单位面积的功率成正比。其值愈大,发动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愈高。,强化系数范围,六、有效燃油消耗率和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be:单位有效功率的油耗量。be1000B/Peg/kWhB:每小时的油耗量,kg/hPe:有效功率kW有效热效率e: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的燃油发出的热量Q1的比值。eWe/Q13.6/(beHu)106Wim/Q1imHu:燃料的低热值kJ/kgbe、e是发动机的经济性能指标。,标定工况下,e,be的大致范围:,bee汽油机:2703400.250.30柴油机:1902850.300.45,总结:,1、按评价发动机性能的不同使用方面常用的性能指标:Pe,Ttq,be结构设计方面常用的性能指标(强化程度指标):pme,PL,me2、发动机铭牌或产品说明上注明的指标,都是在标定工况下的指标。3、动力性指标:Pe,Ttq,pme经济性指标:be,e强化性指标:PL,me,第三节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1.机械损失功率:发动机机械损失所消耗的功率,Pm2.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机械损失功,pmmpmmpmi-pme(衡量机械损失的大小),.机械效率:指示功转变为有效功的程度。,4.i、e、m之间的关系,汽油机:m0.80.9;柴油机:m0.780.85;增压柴油机:m0.80.92,1、示功图法2、倒拖法3、灭缸法4、油耗线法,二、机械损失的测定,1、示功图法:,运用燃烧分析仪测录气缸的示功图,从中算出Pi值,从测功器和转速计读数中测出发动机的转矩和转速,进而通过计算得到有效功率Pe,从而可以算出Pm,m及pmm值。,示功图法一般用于当上止点位置能得到精确校正时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试验结果的正确程度决定于示功图测录的正确程度:a.最大的误差来源于p图或pV图上活塞上止点位置不易正确地确定;b.各个气缸的不均匀性。,2、倒拖法只能在电力测功机上试验,试验时,发动机与电力测功器相连,当发动机以给定工况稳定运行,冷却水、机油温度到达正常数值;切断对发动机的供油或停止点火,同时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以给定转速倒拖发动机,并且维持冷却水和机油温度不变;这样测得的倒拖功率即为发动机在该工况下的机械损失功率。,2、倒拖法只能在电力测功机上试验,缺点:必须使用平衡式电力测功器;没有燃烧、压力低、摩擦损失小由于传热、压缩线和膨胀线不重合而做负功(由于缸内压力、温度与实际不符,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由于强制排气,引起泵气损失增加不可用于增压发动机,3.灭缸法(单缸熄火法、断缸法),仅适用于多缸机发动机调整到给定工况稳定运转后,先测出整个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在柴油机油门拉杆或齿条位置、或汽油机节气门开度固定不动的情况下,停止向某一汽缸供油或点火。调整测功机,使发动机恢复到原来的转速,重新测定有效功率(其余五个汽缸的有效功率),必然要小些(一缸熄火),两者之差即为灭掉缸的指示功率。逐次灭缸,则整台发动机的指示功率为各缸相加。,如果灭缸后其他各缸的工作情况和发动机机械损失没有变化,则被熄灭的气缸原来所发出的指示功率(Pi)x:,依次将各缸灭火,最后可以从各缸指示功率的总和中求得整台发功机的指示功率Pi:,3.灭缸法(单缸熄火法、断缸法),缺点:对汽油机,由于停缸会使进气情况发生改变,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不能用于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增压状态改变)。不可用于单缸机。,3.灭缸法(单缸熄火法、断缸法),4.油耗线法(负荷特性法),前提条件:当n一定时,指示热效率不变,机械损失功率Pm不随负荷变化。,缺点:适用于柴油机,不适用于汽油机。,三、影响m的因素,1转速n或活塞平均速度Cm负荷一定=pmi、Pi基本不变n=摩擦损失=机械损失=pmm,m随转速的变化关系,得:n,m故用提高n来增加发动机的动力性指标受到限制。,使用因素:转速、负荷、润滑油品质、水温等;结构设计因素:最高燃烧压力、气缸尺寸数目、大气状态等。,2.负荷,柴油机:n不变,泵气损失基本不变,驱动附件损失基本不变,摩擦损失基本不变,PeTtq,Pepme,故负荷可用Pe,pme表示。负荷率:Ttq/Ttqmax100%,负荷=Pi,Pm近似不变=mPm/Pi怠速工况:Pe0PiPm,m=0,负荷定义:发动机的转速变化时,作用在发动机曲轴上的阻力矩。,2.负荷,汽油机,量调节,n不变负荷=油门开大=泵气损失=Pz=摩擦损失负荷=Pi=Pm基本不变=mPm/Pi怠速工况:Pe0PiPm,m=0,3.润滑油粘度,润滑油的粘度即机油的稠稀程度。粘度=内部摩擦=承载能力=机械损失Pi不变=m粘度=pmm=m粘度=机油的承载能力太低=油膜破裂=发生干摩擦=烧瓦=pmm=m另外,机油粘度还与其温度有关。机油温度升高,导致机油粘度降低。,3.润滑油粘度,润滑油粘度选择的基本原则:在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有可靠润滑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粘度较小的机油,以减小摩擦损失,改善启动性能。发动机强化程度高、轴承负荷大时,选用粘度较大的机油。转速高、配合间隙小时,要求机油的流动性好,选用粘度小的机油。长期使用后,轴承间隙变大后改用粘度较高的机油。拖拉机用发动机经常在较高负荷下工作,选用粘度高的机油。车用发动机可选用粘度较低的机油。,4.冷却水温度,冷却水的温度直接影响到润滑油的温度,因而也就关系到润滑油粘度和摩擦损失的大小。使用中,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保持在8095范围内。,pmm随冷却水温度变化的关系,第四节内燃机的热平衡,一、发动机的热平衡:燃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恒等于转变为有效功与各项散失的热量之和。热平衡方程式:QT=QE+QS+QR+QB+QL,QT:燃油完全燃烧的热量;QE:转变为有用功的热量;(占2540)QS:传给冷却介质的热量;(占1035)QR:被废气带走的热量;(占2550)QB:燃烧不完全热量损失;QL:其他热量损失;,燃油完全燃烧的热量QTBHu(kJ/h)转变为有用功的热量QE3.6103Pe(kJ/h)传给冷却介质的热量QSGScs(t2-t1)(kJ/h)(GS通过冷却介质的流量kg/h;cs冷却介质的比热kJ/(kg);t1、t2冷却介质入口、出口温度)被废气带走的热量QR(B+Gk)(cprtr-cpktk)(kJ/h)(B、GK每小时消耗的燃油和空气量kg/h;cpr、cpk废气和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tk、tr进排气门处工质温度)燃烧不完全热量损失QBQT(1-r)(kJ/h)(r燃烧效率)其他热量损失QLQT(QEQSQRQB)(kJ/h),a从残余废气和排气中回收的热量b由气缸壁传给进气的热量c排出废气传给冷却水的热量d在摩擦中传给冷却水的部分热量e从排气系统辐射的热量f从冷却水和水套壁辐射的热量g从曲轴箱壁和其它不冷却部分辐射的热量,燃料燃烧的总热量仅有2540转变为有效功,其余60%75的热量损失掉。其中主要由废气带走,其次传给冷却水,在某些汽油机中不完全燃烧所占比例也不小。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035,其中一部分是排气道中废气传给冷却水的热,一部分是由摩擦产生的热,真正由燃烧、膨胀过程散出的热大约占冷却损失的15%。废气带走的热量占总热量的2550。废气涡轮增压是回收这部分热量的一种方式,由表可见,其有效热效率最高。,热平衡中各项数值范围,二、发动机的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发动机的有效动力输出一般只占燃料总能量的1/3,另有2/3的能量散失在机外。因此,发动机能量的合理利用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即进一步提高有效效率和机外散失能量的再利用。,三、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有效途径,(1)超膨胀发动机循环,Atkinson超膨胀发动机循环Mill(米勒)循环,(2)汽油机向稀燃和缸内直喷的发展,措施:“稀燃”就是让汽油机在更稀空燃比条件下工作,其首要目的是解决排放问题,同时也改善了经济性能。缸内直喷,传统汽油机经济性能低于柴油机的原因:汽油机预制均匀混合气的点火、火焰传播的燃烧方式,易导致“爆燃”,限制了压缩比的提高;预制均匀混合气的方式使空燃比过浓,负荷愈低愈浓,造成部分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节气门负荷量调节的方式,加大了进气阻力,泵气损失增大。,(3)汽、柴油机的电子控制与可变技术,米勒循环和缸内直喷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重要原因是出于有了电控技术的缘故。这反过来说明,电控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进行各种参数的最佳匹配,达到全工况性能的综合优化,而且也使过去原理上已证实,但难于实现的很多可变技术成为现实。,(4)提高有效热效率的常规途径,提高有效热效率的新途径反映了当前发动机开发、研究的新的深度。但并不意味着一些常规的措施已不起作用。现实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中,并不都能达到已有的最佳水平,还要求在燃烧匹配、性能优化、降低机械损失诸多环节,进行更实际、更深入细微的工作,这恰恰是大多数发动机技术人员最经常从事的工作。,四、发动机散失能量的再利用,(1)废气涡轮增压,由冷却介质和废气带走的热量各占燃料总能量的1/3左右。但是,它们再利用的可能性和幅度是不相同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有品质的差别。当工质温度愈接近环境温度时,其所携带的热能的品质就愈差,可利用的百分比就愈低。,(2)复合式发动机,(3)低散热发动机,(4)低品位热量的利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它们有什么用途?2、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各有哪些?它们的定义、单位是什么?3、什么是机械损失?有哪几部分组成?4、什么是机械效率?当发动机的转速、负荷、机油粘度、水温发生变化时,m怎样变化?,进气过程,作用:通过进气过程吸入新鲜工质,为加入循环热量Q1做准备。进气过程中,由于进气气流需克服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故进气终了的压力a大气温度0。,进气终点压力Pa和温度Ta的大致范围:Pa(MPa)Ta(K)汽油机:0.08-0.092340-380柴油机:0.08-0.095300-340增压柴油机:Pa=(0.9-1.0)Pb320-380,压缩过程,1、作用:增大工作过程的温差,获得最大限度的膨胀比,提高热功转换效率,同时也为燃烧过程创造有利条件。在柴油机中,压缩后气体的高温是保证燃烧着火的必要条件。,2、压缩过程的多变指数n1是变化的。,用一平均压缩多变指数n1代替n1,使计算的始点a和终点c的工质状态与实际循环的初、终状态相等。,n1的范围:,n1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工质与气缸壁的热交换、工质泄漏情况影响。转速升高,n1越大,传热损失越小。负荷汽缸壁温度增高及相对的传热量和泄漏量减少n1,3.压缩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