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ppt_第1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ppt_第2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ppt_第3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ppt_第4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核心考点整合,易错易混归纳,返回目录,考情纵览,返回目录,考情纵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2013浙江卷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育种技术。,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将其和农杆菌的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答案(1)单倍体(2)抗性非糯性3/16(3)非抗糯性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Ti质粒DNA连接酶,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解析该题考查了遗传规律和人工变异育种的知识。甲(基因型为ttGG)的花粉经过EMS诱变(诱变使基因突变,利用了诱变育种)处理并培养等,最终获得了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从中分析可知,甲的花粉(基因组成为tg,经诱变处理后的)培养得到单倍体,但它不可育,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的丙(基因型为ttgg),该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乙(基因型为TtGG)和丙(基因型为ttgg)杂交,后代为抗性非糯性(基因型为TtGg)和非抗非糯性(基因型为ttGg),取其中抗性非糯性(基因型为TtGg)个体自交,后代有抗性非糯性T_G_占9/16,非抗非糯性ttG_占3/16,抗性糯性T_gg占3/16,非抗糯性ttgg占1/16。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F2中抗性,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糯性个体自交后代若不出现非抗糯性,则为纯合子。遗传图解见答案。由于玉米不具有抗虫基因,因此该目的基因必须来自其他物种。在转入受体细胞之前,要将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结合,一般取质粒作为基因载体,可以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遗传和正常表达。目的基因和质粒都是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开后要用DNA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2012浙江卷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请回答:(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获得再生植株。,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种配子。(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表达有害性基因突变(2)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胚状体(3)4(4),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解析由于是该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导致最终相应产物不能合成,说明表达(转录和翻译)不能正常进行,发生在基因内部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此变异对该生物来说不利于其生存,所以是有害突变(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用射线照射说明使用了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获得愈伤组织后可以通过悬浮培养获得单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这种单细胞发育成胚状体,胚状体继续发育,可以形成植株。乙和丙得到的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组成是AaBb,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基因组成有AB、Ab、aB、ab四种。遗传图解见答案。,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2013课标全国卷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回答下列问题:(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_。(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作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_种。,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那么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2)4(3)01(或100%)解析(1)由于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的有关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因此每对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研究时可先分析其中一对基因的遗传现象,再将两对基因的遗传一并考虑。(2)红眼和棕眼的显隐性关系的可能性有两种:红色为显性;棕色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的位置可能有三种: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而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而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翅长,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基因和眼色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不可能同时位于X染色体上)。性状的组合方式共有6种,除了题干给出的2种外,还有以下4种: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据题意,假设棕眼基因为A,长翅基因为B,由于子一代中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可知子代中长翅小翅31,棕眼红眼11,可推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杂交子代的雌性个体无论何种翅形全为棕眼(XAX),而子代的雄性个体无论何种翅形全为红眼(XaY),即红眼个体全为雄性没有雌性,故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本专题以遗传学实验为背景,结合孟德尔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减数分裂、生物变异、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考查了表现型、基因型、概率计算和遗传图解等,试题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返回目录,高考真题聚焦,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考点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及规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选择理想的模式生物豌豆。(2)单因子分析法:分别观察和分析在一个时期内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3)数学统计分析法和模型方法: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二代不同性状的数据虽然有差异,但都接近31的比例关系。,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4)假说演绎法:孟德尔设计了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的实验,并预测后代性状分离比在理论上为11,然后通过实验,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在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时,测交至今仍然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遗传的基本规律比较,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特别提醒(1)花粉鉴定法、单倍体育种法也可用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研究。(2)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区别,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例1某生物爱好者在重复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选取豌豆的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全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但分离比并不是预期的31,而是出现了高茎矮茎351。他利用所掌握的遗传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实验加以验证。以下是他所写的研究思路,请你将其补充完整。(1)根据遗传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杂种子一代(Dd)变成了四倍体(DDdd)。四倍体DDdd产生的配子基因组合及比例为_。由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的,因此子二代出现了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值为高茎矮茎351。(2)为证明以上的分析是否正确,需通过测交实验来测定子一代的基因型,应选择待测子一代豌豆和矮茎(隐性亲本)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实验的结果应该是高茎矮茎_。(3)进行测交实验,记录结果,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在该实验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DDDddd141随机5(2)51(3)假说演绎法解析(1)基因型为DDdd的个体的4个基因分别位于4条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两两组合(如图所示),形成的配子的基因组合及比例为DDDddd141。,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有9种组合形式,5种基因型:DDDD、DDDd、DDdd、Dddd、dddd。(2)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DDddDddddddd141,高茎矮茎51。(3)有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该科学方法属于假说演绎法。,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点评假说演绎法又称为假说演绎推理,它的定义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观察和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要注意的是在提出假说前做了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假说,而不是先提出假说,再去推理和想象。有了假说,在这个假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演绎和推理,并通过实际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如果实验结果如预期设想,那么就可以上升到结论。,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变式1水稻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现有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自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得到如下结果: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669916。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之间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F2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了_,具体发生在_时期。(4)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对同源染色体上;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ABAbaBab41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实验设计_;_。预期结果: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遵循(2)不遵循(3)重新组合(或基因重组)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或减前期)(4)1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矮秆易感病的水稻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所得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4114解析(1)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不是9331,因此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两对基因,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可能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4)判断基因的位置可以通过测交来进行,F2中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669916,则双隐个体占16/100,则F1的配子中ab占4/10,可推测其配子比例为4114,则F1测交子代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4114。,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考点二伴性遗传与遗传病1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判断(1)若已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则可用雌性隐性与雄性显性杂交进行判断。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则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进行判断。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选取纯合隐性雌性与纯合显性雄性杂交,若子代雌、雄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若子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特别提醒X、Y性染色体的同源与非同源区段的含义及遗传特点,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1,(1)同源区段():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在遗传上表现出性别的差异。如XaXaXaYAXaYA(全为显性)、XaXa(全为隐性)。(2)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的()比Y染色体上的()长得多,此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很短小,此段上的基因表现为典型的伴Y遗传,即只在男性中遗传。,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人类遗传病的判断方法(1)先确定伴Y染色体遗传:男病后代男皆病,且仅有男病。(2)粗判显隐性:若双亲无遗传病,而子代有患者,则该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若双亲有遗传病,子代有正常者,则该病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即“有中生无为显性”。,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细判遗传病:肯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若双亲患病,子代中出现正常女性,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图1所示);若双亲正常,子代中女性出现患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图2所示)。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若图谱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则为伴性遗传,否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患者女多男少,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患者男多女少,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2,交叉遗传的特点:若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则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则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别提醒遗传规律的研究对象是大群体,而不是小家庭,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家系中男女患者的多少作为判断的依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4概率的计算方法有甲、乙两种遗传病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据亲代的基因型已判断出后代患甲病的可能性为m,患乙病的可能性为n,则后代表现型的种类和可能性如下:只患甲病的概率是m(1n);只患乙病的概率是n(1m);甲、乙两病同患的概率是mn;甲、乙两病均不患的概率是(1m)(1n)。,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3,例2小鼠的品种和品系有很多,是实验动物中培育品系最多的动物。目前世界上常用的近交品系小鼠约有250多个,均具有不同特征。以色而论,小鼠的毛色有灰色、棕色、黑色、白色。四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R、r和T、t决定,且TT个体胚胎致死。将一只黑色雄鼠和多只纯合灰色雌鼠杂交,得到的F1有两种表现型:棕色鼠96只,灰色鼠98只;取F1中的多只棕色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有四种表现型:棕色鼠239只,黑色鼠81只,灰色鼠119只,白色鼠41只。请回答:,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黑色鼠的基因型是_,亲本灰色鼠的基因型是_,F1灰色鼠的基因型是_。F2灰色鼠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F2中一只棕色雌鼠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其基因型为_。(2)T、t基因也可能位于图374中X、Y染色体的区段上。现有雌、雄黑色鼠各一只,请设计实验探究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的区段上。实验过程如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取这一对黑色鼠多次交配,得F1;观察统计F1的_。结果预测:a若_,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若_,则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区段上。,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4,答案(1)rrTtRRttRrtt2/3RrTt(2)答案一:性别比例aF1中雌鼠雄鼠11bF1中雌鼠雄鼠11(或雌鼠雄鼠12,或雌鼠雄鼠21)答案二: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及比例aF1中雌雄个体中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bF1中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或雌鼠均为黑色,雄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或雄鼠均为黑色,雌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解析(1)由F1中棕色鼠交配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可知,该棕色鼠为双杂合子,若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亲本黑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灰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F1灰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F1双杂合子自交F2中,棕色:2/16RRTt、4/16RrTt,黑色:2/16rrTt,灰色:1/16RRtt、2/16Rrtt,白色:1/16rrtt,所以灰色鼠中杂合子占2/3;只有双杂合子才可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所以其基因型为RrTt。(2)位于区段上则属于X、Y同源区段,因此雌性的基因型一定是rrXTXt,雄性的基因型为rrXTYt或rrXtYT,则它们交配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若rrXTXt与rrXTYt交配,,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则后代基因型为1/4rrXTXt、1/4rrXTYt、1/4rrXtYt,表现型比例为黑色雌性黑色雄性白色雄性111;若rrXTXt与rrXtYT交配,则后代基因型为1/4rrXTXt、1/4rrXtXt、1/4rrXtYT,表现型比例为黑色雌性白色雌性黑色雄性111。点评本题涉及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判断、基因型、性别比例等知识的考查,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变式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刚毛和截毛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D、d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刚毛果蝇进行了多次杂交实验,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1)果蝇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2)上表实验结果存在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若上述(2)题中的假设成立,则F1中成活的果蝇共有_种基因型,在这个种群中,黑身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让F1灰身截毛雄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雌果蝇共有_种表现型。(4)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研究发现,眼色基因可能会因染色体片段缺失而丢失(记为Xc);若果蝇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无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在一次用纯合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的实验中,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欲用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请简要写出实验方案的主要思路: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实验现象与结论:若子代果蝇出现红眼雄果蝇,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环境条件改变导致的;若子代果蝇_,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若子代果蝇_,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X(2)AAXDXD或AAXDXd(3)118/154(4)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任意的一只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实验现象与结论: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11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21解析(1)从题表中可以看出,后代中同一性状出现的比例不同,可判断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按照正常遗传,雌性果蝇中灰身刚毛和黑身刚毛比例应为31,而现在为52,说明AAXDXD或AAXDXd不能成活(才会出现52的比例)。(3)根据亲代基因可知,其后代共有3412种基因型,有一种不能成活,则有11种;两亲本杂交,AA个体,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占4/16,其中1/16的雌果蝇不能成活,因此存活的AA个体占3/16AA,Aa个体占8/16,aa的个体占4/16,可计算出黑身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15;F1中灰身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Y或AaXdY,黑身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杂交后F2中雌果蝇表现型有4种。(4)按正常遗传,后代中雄果蝇和雌果蝇皆为红眼。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任意的一只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若子代出现红眼雄果蝇,则是环境条件改变导致出现的变异;若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子代中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11;若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则雌果蝇基因型为XcXr,与雄果蝇杂交,后代中XcY不能生存,则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21。,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例3遗传性垂体性侏儒症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基因用A、a表示)。该病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不足,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阻碍身体生长。如图甲中的患者均属于遗传性垂体性侏儒症,已知中1为纯合子;图乙表示人的生殖细胞产生过程中,DNA、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代表DNA,代表染色体)。据图375回答下列问题:,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遗传性垂体性侏儒症的遗传方式是_,判断的理由是_。(2)4的基因型为_,若4与一患病女子婚配,则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为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5,(3)若4和5再生育子女,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子代可能的情况。(4)2在产生精子时,A和A在图乙中的_段分离。图甲中3的发病原因与图乙中生理过程关系最密切的是_区段。,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和5正常,生下6患病(2)Aa1/3(3)遗传图解见下图。(4)fgbc,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解析(1)由4、5和6的关系(双亲正常,生出患病女儿),可推出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确定4和5的基因型均为Aa。(2)4为正常,出现Aa的概率为2/3,与一患病女子(aa)婚配,生出aa的概率为1/2,因此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31/21/3。(4)2的基因型为Aa,产生精子的过程中,A和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即A和A分离,而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1为纯合子,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生出患病子女,因此3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考点三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1自由组合定律类题目的快速解法方法一:(1)将自由组合定律分解成分离定律。(2)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推出子代基因型概率或表现型概率(或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或基因型比推出亲本的表现型或基因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得出最后结果。例1基因型为AaBb(甲)和Aabb(乙)的亲本杂交,求子代中与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同的概率。计算结果:子代基因型为AaBb(同亲本甲)的概率:1/2(Aa)1/2(Bb)1/4;子代基因型为Aabb(同亲本乙)的概率:1/2(Aa)1/2(bb)1/4;,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子代基因型与亲本相同的概率:1/41/41/2。子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概率:(3/4A显1/2B显)(3/4A显1/2bb隐)3/4。例2用绿圆豌豆和黄圆豌豆杂交,得到子代四种豌豆:黄圆196,黄皱67,绿圆189,绿皱61。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已知黄色性状受基因Y控制、圆粒性状受基因R控制),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得出结果亲本绿圆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黄圆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方法二:(1)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基因式可表示为A_B_,A_bb。(2)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此方法只适用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已知且显隐关系已知时)。,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例番茄的紫茎(A)对绿茎(a),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均为显性,亲本紫缺番茄与紫马番茄杂交,子代出现了紫缺、紫马、绿缺、绿马四种番茄。求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表现型比。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下图)。,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根据基因式推出亲本基因型。由于子代有隐性纯合个体出现,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紫缺)和Aabb(紫马)。利用分离定律推出子代表现型比(如下图)。,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6,方法三:(1)因为子代的表现型比之和就是子代的组合数,所以根据子代的组合数可推出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类数。(2)根据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类可推出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亲本相关信息最后确定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例番茄的紫茎(A)和绿茎(a),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均为显性。亲本紫缺番茄与绿缺番茄杂交,子代出现了紫缺、紫马、绿缺、绿马四种番茄类型,其比例为3131。求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类。由题意可知,子代的表现型比之和为(3131),8种组合数,由此可知,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为:一个亲本产生4种配子,另一亲本产生2种配子(只能是4种配子与2种配子的组合才有8种组合数,因为一方产生8种配子,另一方产生1种配子的组合不可能)。,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特别提醒(1)熟练运用三种方法可以进行口算心算,大大提高解题速度。(2)三种方法中方法一最实用,适合各种情况,提倡使用该方法。(3)后两种方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条件,有一定局限性。,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含限制条件的遗传分离比的应用(1)不完全显性: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若显性不完全,则分离比为121。(2)多因一效: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若题干中出现两对基因共同决定一对相对性状,则可能会出现934;961;151;97等比例,如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时,9A_B_、3A_bb和3aaB_表现一种性状,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致死效应:致死效应有配子致死、胚胎致死、纯合致死等。如显性纯合致死时,分离定律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21,自由组合定律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4221。(4)基因的等同叠加效应:多种基因对某一性状的控制出现同等效应。如在基因对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控制中,A基因与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的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此时,自由组合定律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14641。,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例4番茄中基因A和a控制植株的有茸毛和无茸毛,基因B和b控制果实颜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育种工作者为培育有茸毛黄果品种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7,请回答下列问题:(1)F2个体中基因型有_种,4种表现型。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黄果的数量比为_。(2)为了验证两种性状的遗传特点,可将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有茸毛红果植株所结种子,每株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_株系的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与F2相同;有_株系的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66321(2)2/31/3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解析题干提到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则该遗传过程为,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故F2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黄果的数量比为6321。F2中有茸毛红果植株自交,若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与F2相同,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占4/62/3;剩下的基因型为AaBB,占1/3,自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和比例为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点评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当后代的比例是11时,一般为测交。当后代的分离比为31时,则亲本必为显性性状,且亲本都为杂合子;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当后代的比例为1111时,一般为测交,而当出现9331时,则亲本必为双显性性状,且亲本必为双杂合子。上述分离比和测交比指的是一般情况,在特殊情况下,分离比和测交比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遗传的基本规律。由于情况的特殊性,后代性状的比例不会严格符合这些数值,但灵活运用这些数据却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口。做题时应先按照正常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正常的后代比例,然后再根据题意写出实际的后代比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变式3矮牵牛的花瓣中存在着三种色素:红色、黄色和蓝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缺乏上述色素的花瓣呈白色,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378所示,控制相关酶合成的基因均为显性。当B基因存在时,黄色素会全部转化为红色素。当E基因存在时,白色物3只转化为白色物4,但E不存在时,白色物3会在D基因控制下转化为黄色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8,(1)如果只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二(A、a,B、b),纯种紫色矮牵牛(甲)与另一纯种蓝色矮牵牛(乙)杂交,F1表现为紫色,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那么亲本基因型分别是甲_、乙_。F2紫色矮牵牛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_。(2)如果只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三(B、b,D、d,E、e),两株纯合亲本杂交(BBDDeeGGBBddeegg),那么F1的花色为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3)如果三条途径均考虑,两株纯合亲本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13紫色3蓝色,那么推知F1的基因型为_(按字母顺序书写),两亲本组合的表现型分别为_或_。,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1)AABBGGaabbGG1/9(2)紫色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3)AaBBDDEeGG紫色紫色紫色蓝色解析(1)由题意可知,紫色矮牵牛体细胞中,A、B和G基因同时存在,纯种基因组成为AABBGG;蓝色矮牵牛体细胞中存在G基因,不存在A和B基因,纯种基因组成为aabbGG。F2中,紫色矮牵牛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为AABBGGAaBBGGAABbGGAaBbGG1224。(2)BBDDeeGG和BBddeegg杂交,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BBDdeeGg;由于G基因存在,蓝色素能够合成,B和D基因存在,红色素能够合成,因此表现为紫色。因为子一代个体中,D和d、E和e杂,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合,子二代中BBD_eeG_(表现紫色)、BBD_eegg(表现红色)、BBddeeG_(表现蓝色)、BBddeegg(表现白色)之间的比例为9331。(3)由133为9331的变形可推出,F1个体中有两对基因杂合,其他基因均为纯合;紫色和蓝色个体中都具有G基因,且蓝色个体中应具有G基因和E基因,且不具有A基因,由此推测,F1个体中有A和a、E和e两对基因杂合,其他为显性基因且纯合,即为AaBBDDEeGG。亲本的基因组成为AABBDDEEGG(紫色)、aaBBDDeeGG(紫色)或aaBBDDEEGG(蓝色)、AABBDDeeGG(紫色)。,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教师备用习题第1题考查的是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可作为考点一的补充。第2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考点二的补充。1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他做出的“演绎”是()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B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C两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D解析假说演绎法分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A项中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属于假设过程;B项中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根据性状分离现象提出问题阶段;两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的假设;D项属于演绎过程。,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家庭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B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C多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受到环境条件影响D近亲结婚将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答案B解析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疾病,A项正确;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B项错误;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如果双方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导致后代此种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D项正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易错点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图379所示是患甲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等位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3号和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下列叙述与该家系遗传特性不相符合的是(),返回目录,易错易混归纳,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图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