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备课参考数学通报问题解答0305pdf_第1页
高中数学备课参考数学通报问题解答0305pdf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问题解答 2003年4月号问题解答 (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 1426 AN是 ABC的角平分线, AN的延长线交 ABC的外接圆于D , M是AN上一点,直线BM、 CM分别交 ABC的外接圆于E、F, DF交AB于 P, DE交AC于Q.求证: P、M、Q三点共线. (江西省宜丰县二中 龚浩生 336300) 证明 如图,连结PM、QM、BD. 因为 PAD =MAC, ADP =ACM , 所以 BPD =NMC, APD AMC. 又 PDB =MCN , 所以 BDP NCM , 所以 PB MN = PD MC = AP AM . 所以PMBN ,即PMBC. 同理:QMBC 所以P、M、Q三点共线 1427 ai ( i = 1,2, , n) 为任意一列有序实数, 且 a21-a22= a22-a23= a2n-1-a2n, 试证 a21+ a22+ a2n= 1 2 n( a21+ a2n ) .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 曾山 445000) 证明 设a21- a22= a22- a23= a2n-1- a2n= k ,则有 a21-a22= k , a22-a23= k , a2n-1-a2n= k. +,得 a21-a2n= ( n -1 ) k , 所以a21= a2n+ ( n -1 ) k. +,得 a22-a2n= ( n -2 ) k , 所以a22= a2n+ ( n -2 ) k , a2n-2= a2n+2k , a2n-1= a2n+ k , 所以a21+ a22+ a2n = na2n+ 1+2+ ( n -1 ) k = na2n+ n( n -1) 2 k = na2n+ n( n -1) 2 a 2 1- a2n n -1 = na2n+ n 2 ( a 2 1- a2n) = 1 2 n( a21+ a2n ) . 1428 对于卢卡斯数列 Ln :L1=1,L2=3,Ln+2 = Ln+1+ Ln, ( n =1,2,. ) ,试证:当n为奇数 时,arccotLn-10,故可令Ln=cotAn,An(0,/2 ) , 于是, 742003年 第5期 数学通报 cotAn-1 cotAn+1cotAn-1 cotAn+cotAn+1 =cot (A n+ An+1 ) , 因为An-1,An+ An+1(0, ) , 所以An-1 An+ An+1 即acccotLn-1arccotLn+arccotLn+1. 1429 设O是锐角 ABC的外心, R , R1, R2, R3 分别是 ABC,OBC,OCA ,OAB的外接圆 半径.求证 R1+ R2+ R33R , 当且仅当 ABC为正三角形时等号成立.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 郭要红 241000) 图1 证明 记BC = a , CA = b ,AB=c ,则BOC= 2A ,如图1,由正弦定理知 R1= BC 2sinBOC = a 2sin2A = R 2cosA ,同理, R2= R 2cosB , R3= R 2cosC. 利用均值不等式及不等式cosA +cosB + cosC 3 2 R1+ R2+ R3= R 2 1 cosA + 1 cosB + 1 cosC R 2 9 cosA +cosB +cosC 3R. 由均值不等式及不等cosA +cosB +cosC 3 2 等号成立的条件知,不等式当且仅当 ABC为 正三角形时等号成立. 1430 设N和Z分别表示正整数集和整数集. 试问: (1)是否存在映射f :NN ,使得对所有的n N ,都有f (f ( n) -n) = n +2001? (2)是否存在映射f : ZZ ,使得对所有的n Z ,都有f (f ( n) -n) = n +2001? 请说明理由. (广 州 大 学 理 学 院 数 学 系 吴 伟 朝 510405) 注 这几年来,作者一直担任中国参加IMO 的国家代表队的教练工作,本题是作者为队员们 所出的训练试题之一. 解 (1)这样的映射f :NN不存在,理由 如下:假设映射存在,令g( n)= f ( n) -n ,即 f ( n) = g( n) + n ,其中g :NN ,则g( g( n) ) + g( n) = n +2001,由此可知: g( n)及g( g( n) )都 是单射,于是有 g( 1) + g(2 ) + + g( m)1+2+ m( mN) , g( g(1) ) + g( g(2 ) ) + + g( g( m) )1+ 2+ m( mN) , 把以上两式相加得: m i =1 g( i) + g( g( i) ) 2 m( m +1) 2 ( m N) , 即 m i =1 ( i + 2001)m( m +1 ) , 亦即 m( m +1) 2 +2001mm( m +1 ) , 可化简为 m22001-1=4001 ( m N) ,但当m+时就产生矛盾!故满足要求的 f :NN不存在. (2)这样的映射f : ZZ存在.理由如下:构 造f ( n) = 1-5 2 n +,其中Gauss取整符 号 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常数=2001 3+5 2 ,这里nZ.我们只须证明下式: 1-5 2 1-5 2 n +- n + =2001+ n ( n Z) . 上式左边 = 1-5 2 1-5 2 n +- 1-5 2 1-5 2 n +- 1-5 2 n + (其中 x为x的小数部分,有关系式x = x + x) = 6-25 4 - 1-5 2 n + 3-5 2 - 1-5 2 1-5 2 n + =n +2001+ 5-1 2 1-5 2 n + = n +2001 =上式右边. (因为 0 5-1 2 1-5 2 n + 5-1 2 1 ) . 这说明上面构造的f : ZZ确实满足题目 的要求.(下转8页) 842003年 第5期 数学通报 1 “研究性学习” 的选题要注意 “平民化” 选题是否恰当往往是开展 “研究性学习”活 动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我们并不反对有条 件的中学生参与真正的科学研究活动,但是作为 基础教育,面对全体学生,选题指导应顾及绝大多 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引导他们选择与自己思维 及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应结合 所在地域的特点,为学生所熟悉.所涉及的知识不 过于超前、 综合.还应考虑课题研究的起点不宜过 高,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 在过程设计中体现自己的参与,都能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体现自身的价值,使 不同水准的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的提高,从而使绝 大多数学生都树立起参与 “研究性学习” 活动的 自信和兴趣,保证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研究性学习” 活动的开展要着眼于改进 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临的 “研究性学 习” 有三种形式,一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课题研究,二是数学教材中编入的研究性学习课 题,三是依据教材的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无 论哪种形式,都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的.作为中学生,采用有 效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 必要的,但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单一、 被动等问 题又必须得到解决,因此,倡导 “研究性学习” 就 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 取各种学习方式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 基础,提高素养. 开展 “研究性学习” 重要的是在于开放的环 境,自主探索过程中学会学习.学生不再是死记硬 背现成的结论,不再是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 题,而可以选择自己乐于研究的课题,自主探索, 用自己的理解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 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改进学习方式是不能靠传授具体的学习方法 来完成的,必须经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逐渐积 累才行,因此应防止急于求成的倾向.改进学习方 式决不是用一种统一的方式去改造每个人的方 式,而是使每一个人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改进学 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的改进,还包括学习习 惯,学习态度,各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因此它是 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课程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 的支持,要有学生自身的努力,也要有教师恰当的 指导,而这些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还是很多的.我 们愿和大家一起,本着为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准备良好条件,为培养 大批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钟泉寻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2001.华师大出版 社 (上接48页) 2003年5月号问题 (来稿请注明出处 编者) 1431 如图,在 ABC中, D , M , E是四等分BE 的三个分点,一直线顺次交AB , AD , AM ,AE, AC 于k1、k2、k3、k4、k5.求证: AM AK3 = 1 4 AB AK1 + AD AK2 + AE AK4 + AC AK5 (贵州安顺师专培训部 李慎东 561000) 1432 四面体A1A2A3A4的三组对校距离分别为 d1, d2, d3,内切球半径为r,重心为G, G点到AiAj 的距离为dij(1i j4 ) , 证明: 1 2 1ij4 1 d2ij 1 r2 4 3 i =1 1 d2i (山东枣庄立新学校 孔令恩 277101) (山东枣庄建设路学校 郭增花 277101) 1433 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 y = x3(3-2x) , z = y3(3-2y) , x = z3(3-2Z) . (宁波市甬江职高 邵剑波 315000)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