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宋明理学.ppt_第1页
朱熹和宋明理学.ppt_第2页
朱熹和宋明理学.ppt_第3页
朱熹和宋明理学.ppt_第4页
朱熹和宋明理学.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讲主要内容,1、朱熹的生平2、朱熹的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1)理气说(2)心性说(3)格物致知说3、宋明理学及其影响,2020/5/31,1,2020/5/31,2,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所创立的理学发展至南宋,日趋成熟,进入理学体系的完善时期。朱熹吸取北宋五子的理学成果,建立起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朱熹还对儒家以外的其他诸多门派的学术多有涉猎,尤其是对道家、道教之学更有独到的研究,他在天文学、历法、地理学等方面也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故而,所谓“集大成”实际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学术文化与自然科学的背景。,2020/5/31,3,一、朱熹的学术生涯,2020/5/31,4,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他生于福建尤溪,长期活动于福建,晚年定居于建阳(今属福建)的考亭,其学被称为“闽学”,其学派称为考亭学派。,2020/5/31,5,乾道三年(1167),朱熹到潭州(今属湖南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乾道六年(1170),在建阳筑寒泉精舍,著述讲学。淳熙二年(1175),在寒泉精舍研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著作。并从中选取622条语录,编成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入门书。,2020/5/31,6,淳熙四年(1177),编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诗集传、周易本义等著作,标志其理学体系的形成。,2020/5/31,7,淳熙六年(1179),重建白鹿洞书院。淳熙十年(1183),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三年(1192),于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即考亭书院)讲学。绍熙五年(1194),朱熹重修并扩建岳麓书院,并经常到此讲学。同年,扩建竹林精舍,更名为“沧州精舍”,并一直在此授徒讲学,著述立说。,2020/5/31,8,朱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等。后人将其论文及书信等汇编成朱文公文集(包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和朱子遗书一百零三卷;将其讲学的语录分类汇编成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朱熹历仕高、孝、光、宁四朝,其中在地方作官约10年,镇压过农民起义,也惩办过贪官污吏,减免过赋税,在朝廷作官仅几十天时间,多次上书,一度抗金,又主和,后期又主张抗金,情况较为复杂,而一生中的40年用于讲学和著述,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代发生过重大影响。,2020/5/31,9,2020/5/31,10,二、朱熹对“理一分殊”与理气关系的解读,2020/5/31,11,朱熹的哲学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在本体论上,朱熹理学对程颢兄弟的“理”这一范畴以及“理一分殊”命题进一步展开;此外,他对理与太极、理与气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讨论。,2020/5/31,12,(一)“理”范畴的含义,2020/5/31,13,其一,“理”是万事万物的原因、法则、规律。朱熹说: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大学或问卷一)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卷一),2020/5/31,14,其二,“理”是形而上之道,万事万物的本体、本性。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朱文公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卷五十八)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语类卷四),2020/5/31,15,其三,万物各自有“理”,又同出于一“理”,这就是“理一分殊”。朱熹说: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西铭之作,意盖如此,程子以为“明理一而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朱熹西铭论,张载集),2020/5/31,16,(二)“理一分殊”,理一: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具有一个理分殊:理在不同时空中表现为多种多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2020/5/31,17,朱熹与前人不同的特点是提出了“理一分殊”。其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理摄万理,即理义是一个,是本源,但它可以贯彻到一切领域,如月亮是一,它可以散而为江湖河海之万月,分开来,每一物之理就彼此殊异,即各有特殊的质。但另一方面,万理又归于一理,犹散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2020/5/31,19,“理一分殊”要解决的问题是总体与分支的关系,或宇宙与万物的关联,问题的提出是有意义的,朱熹作了回答,包含着较多的合理因素,但当着他充塞于其中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时候,“理一分殊”就有了特定的社会内容。,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成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这里“理一”实际说的是封建伦理原则要贯彻到一切领域,一方面,“分殊”就是说封建社会存在等级,每个人“所居之位不同”,就应该遵循不同的理,君为仁,臣须敬,子须孝,父须慈,安分守己,这里体现了朱熹讲“理一分殊”的政治根源。,2020/5/31,22,对于这样的问题,朱熹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他说:恰如天上下雨:大窝窟便有大窝窟水,小窝窟便有小窝窟水,木上便有木上水,草上便有草上水。随处各别,只是一般水。(同上),2020/5/31,23,如这片板,只是一个道理,这一路子恁地去,那一路子恁地去。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如阴阳,西铭言理一分殊,亦是如此。(语类卷六),2020/5/31,24,关于这种观点,朱熹曾经进行概括总结: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语类卷十八)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同上),2020/5/31,25,对于“理一分殊”的分析,朱熹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他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图说解),2020/5/31,26,他正是根据这样的理论结构讲“理一分殊”: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同上)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2020/5/31,27,(三)理气关系,理是万物的本源,气是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是“形而上之道”,气是第二性,是“形而下之器”“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2020/5/31,28,2020/5/31,29,朱熹在讲“万殊”时则较多地吸取张载的气本论思想,用“气”予以解释。他说: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答黄商伯,文集卷四十六),2020/5/31,30,关于理气先后,朱熹在62岁时说: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答刘叔文,文集卷四十六),2020/5/31,31,朱子语类“卷一”陈淳所录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2020/5/31,32,当然,朱熹在教学与研究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其说法也有若干差异。在后来,朱熹较多地强调理气不可分。如朱子语类“卷一”所录: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2020/5/31,33,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2020/5/31,34,朱熹既讲理先气后又讲理气不可分,在逻辑上势必造成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熹作了一些变通,他说:气虽是理之所生,然既出生,则理管他不得。如这理寓于气了,日用间运用都由这个气,只是气强理弱。(语类卷四),2020/5/31,35,在理气关系问题上,朱熹的心路有其发展历程。他在68岁(1198年)以后还曾针对弟子的提问对于理气关系作了一番说明: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2020/5/31,36,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语类卷一),2020/5/31,37,他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同上),2020/5/31,38,同时,朱熹还用“气”的理论改造了浑天说这一传统宇宙结构学说。他说: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榷在中间,隤然不动。(同上)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楚辞集注天问),朱熹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图式,“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2020/5/31,39,就是说,上推下来:理气物下推上去:物气理,2020/5/31,40,这个图式告诉我们,朱熹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产生了气,然后气化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理。这个图式借用了张载气一元论的思想,也借用了周敦颐太极图的模式,它又直接承袭程颢和程颐,把各种世界观容纳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就其本质来说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承认“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它属客观唯心主义。,2020/5/31,43,三、朱熹以理为本的心性之学,人性的善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争论的问题,孟子讲性善,但又认为受后天的影响会变恶,他没有解决恶从何来的问题,张载讲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也有这方面的论述,朱熹对张、程的评价很高:“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有功于圣学”。他自己也给以发展,其内容包括:,(一)人的形成是“无极之真(理),二五之精(气),妙合而凝”即“理与气合,故能成形”,理在人身上形成“天命之性”,气形成“气质之性”。,(二)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善的观念,即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因为天理先于天地万物,存于天地万物,也先天的存在于人心中,他都是善的。气质之性指人禀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有清浊的不同,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恶之分,但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2020/5/31,46,(三)由于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所以“人心”也分为“道心”与“人心”。与“天命之性”相应的是道心,指封建道德观念,它是“天理”形成的,所以是至善的;与“气质之性”相应的是“人心”,指对物质欲望和生理要求。因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所以人心也可善可不善。道心虽人人都有,可是由于是理,难穷,因此“难明而易昧”,称“道心惟微。”人心如果摆在适当地位置尚可,但过分了,就能够导致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它“易私而难公”,称“人心惟危”。,(四)处理“道心”和“人心”的关系,即“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关系也就是“天理”与“人欲”,即“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2020/5/31,49,四、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继续了程颐“格物致知”学说,但完备化了。他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在这里,他提出了认识的主体人心的知认识的对象事物的理认识的方法格物认识的目的是穷理这个认识论是比较完整的,对各个环节朱熹都有具体论述。,论心,他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分的估计,这是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缺点在于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人心中。,论格物,他的物范围很广,也包括“客观世界的物”,朱熹说:“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厚薄不同,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若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小大,这底可以如何使,那底可以如何用,皆所当理会”。,这里确实有认识客观世界的意义,但朱熹认识这些物并非探索其本身规律,同时他所以认识这些物的意义,云:“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求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饭也。”他所说的物仍然主要指:“读书以讲明道义,论古今人物以别其是非邪正,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为殊。“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通过读古书。论古今人物,应接事物,以天下之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吾心所固有的伦理,即“合内外之理”。这样的格物致知,谈不上科学研究的意味。,朱熹在认识论上讲“格物致知”和二程一脉相承,一样荒谬,他比二程更完备化了,其荒谬性也就更突出了。朱熹在认识论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论证了知行关系,他提出了三个论点: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他的知指义理,即封道道德方面的认识,不是今天解说的科学。而行指按封建道德标准所作事,即“道德践履”,不是今天所说的科学实践。在这样一个圈子中去讲知行关系,也很少有科学研究的意味,如果抽象地看,知先行后是先验论,知轻行重有重视实践的意思,知行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有合理因素。,2020/5/31,58,五、朱熹对先儒“天理人欲”命题的新解释,2020/5/31,59,自二程以来,“明天理、灭人欲”一直是理学家非常重要的命题,朱熹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极大的关注。朱熹研讨儒家传统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都贯穿着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在与弟子的一次谈话中反映了这种情况:,2020/5/31,60,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十二),2020/5/31,61,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思想主要是对二程兄弟理学的继承和发挥。与二程兄弟一样,朱熹也讲“天理人欲常相对”(语类卷十三)。朱熹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语类卷四十),2020/5/31,62,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当作是非的标准,其核心所在是一个“礼”字,这个说法与程颢兄弟所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的精神一致。朱熹还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语类卷十三)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同上),2020/5/31,63,不过,从诸多材料可以看出,朱熹也讲天理与人欲的相互联系,讲二者的统一。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个人欲出来。(同上),2020/5/31,64,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同上)天理人欲,无硬定底界,此是两界分上功夫。这边功夫多。那边不到占过来。若这边功夫少,那边必侵过来。(同上),2020/5/31,65,在朱子语类里,朱熹对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讨论:舜功问:“人多要去人欲,不若于天理上理会。理会得天理,人欲自退。”曰:“尧舜说不如此。天理人欲是交界处,不是两个。人心不成都流,只是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亦是占得多。须是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尝爱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此语甚好。”(语类卷七十八),2020/5/31,66,朱熹把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说成是“交界处”,也就是说彼此可以互相交错。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语类卷一0一),2020/5/31,67,尤为重要的是,朱熹所说的“人欲”与人的欲望并非同一概念。在言及周敦颐所谓“寡欲以至于无”时,朱熹说:此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语类卷九十四)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语类卷十三),2020/5/31,68,一言一语,一动一作,一坐一立,一饮一食,都有是非。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人欲。如孔子“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多食”,无非天理。如口腹之人,不时也食,不正也食,失饪也食,便都是人欲,便都是逆天理。(语类卷三十八),2020/5/31,69,可见,他所说的“人欲”是违背“天理”的“私欲”,而不是人的所有欲望。所以,朱熹并不一概否定人的欲望。朱子语类记述:问:“人心惟危,程子曰:人心,人欲也。恐未便是人欲。”曰:“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语类卷七十八),2020/5/31,70,六、朱子学派传承叙略,2020/5/31,71,朱熹晚年,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其学被称为“伪学”,其人被列为“逆党”。然而,在朱熹去世后九年,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宋宁宗赐谥“文”,称“朱文公”。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被列为官定教科书,朱熹理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后来,宋理宗更是分别于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与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两次下诏褒扬朱熹理学。朱熹也因而被列入孔庙从祀。由此,朱熹理学便成为后来沿袭了近700年的官方哲学。,2020/5/31,72,朱熹的门人众多,达数百人,尤以“四大弟子”:蔡元定、黄干、刘爚、陈淳最为著名,形成了朱子学派;因其中以闽籍学者居多数,而且,又都主要活跃于闽中及周边浙、赣地区,故又称闽学。南宋末年,朱子学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开始从地域性的学派发展成庞大的全国性学派。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真德秀、,2020/5/31,73,魏了翁、何基、饶鲁、黄震等。此后,朱熹学派在朱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背景下继续世代传承。元代至明初,朱子学派依然在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元代有著名学者:赵复、许衡、刘因、吴澄、许谦等,明初有方孝儒、曹端、薛瑄、吴与弼等。直至明代王守仁心学的出现,朱子学才开始有所削弱。,2020/5/31,74,同时,朱子学还传播到国外。尤其在朝鲜、日本,朱子学曾风行一时,居于统治地位,并形成有势力的学派,至今仍具有影响。,七、宋明理学简介,2020/5/31,75,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兴起宋朝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1).儒学本身的局限(2).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3).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必然趋势,2020/5/31,78,(1)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明显区别A社会历史根基不同先秦平民学,矛头所向是当时的贵族阶级及世袭国君与卿大夫之流宋明矛头所向在于外来学派B政治主张针对方向不同先秦上层政治宋明下层教育(2)理学继承发扬了中国哲学史上“理”的概念,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原,理学的特点,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二)、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程颐,朱熹,程颢,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发展,世界理,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思考:“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程朱理学,世界理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格物致知,二十四孝故事,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程朱理学,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