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苏武传,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文章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3.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1.连线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逝。班固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历来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续写完成的。除汉书外,班固的诗赋作品两都赋是汉代京赋作品中的名篇,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有班固集十七集存世。2.探寻背景汉初以来,匈奴冒顿单于不断南侵,汉高祖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汉武帝分别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对匈奴进行讨伐,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匈奴力量减弱,解除了汉朝北方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国力强盛,汉朝将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有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6)请毕今日之“”通“欢”,欢聚(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请根据课文加以概括。思维激活抓住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材料。提示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在此情形下,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此时匈奴和汉朝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苏武此行仍是充满凶险的,他毅然出行,“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这就为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埋下了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提示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刺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等手段逼迫他,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加以感化。(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剖析这是苏武引佩刀自刺后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和做法:“惊”“抱”“持”“驰”“凿”“置”“覆”“蹈”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当时救治苏武场面的万分紧张之情状。苏武在这番救治后的结果只用了7个字就交代清楚了“武气绝,半日复息”,而苏武的随行人员常惠等人的做法,也顺势介绍一笔:“惠等哭,舆归营。”这段文字前后不足50字,就将紧张的救人场面和三方面人物的做法和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可见汉书在叙事方面独特的艺术成就。,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剖析面对劝降和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充分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概,这句话即是这种气概的最好表现。卫律先威之以力,后诱之以利,卑鄙嘴脸尽显。苏武对这一屈节负恩的小人,疾言反诘,先明其身份“为人臣子”,再数其卑劣“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继之以叱喝“何以汝为见?”这短短20余字,气节、力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剖析同样是劝降,李陵与卫律截然不同。卫律所言骄横而无耻,面目凶恶可憎;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但仍难掩变节之羞愧。“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此时李陵的心态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却很到位,这几句话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提示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陵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并无是非标准,所以丑态百出。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提示并不矛盾。苏武在匈奴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见犯乃死,重负国”。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威、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精当的剪裁和布局苏武一生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自戮不降、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经受一次次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布局上,紧扣人物的塑造,详略取舍得当,以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为主,适当运用插叙和补叙,使叙事缜密翔实而又简洁明快,突出了人物形象。,2.逼真地描绘人物语言在个性化语言运用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文中人物的语言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发生变化,尤其表现在对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惭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性格。,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气节。请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热”。,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手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让人感到可信,要抓住典型细节即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细节。在日常写作中,常见写作失误有以下几种:(1)细节不真实,编造痕迹明显;(2)所选细节平淡,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3)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甚至有损人物形象;(4)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热”来讲,“热”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写好“热”,需要从人和物着笔,动用各种感官感受。同时还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之更为形象。,(1)教室里四个好几个月没用过的吊扇已经开到最大并开始“呼呼”作响了,乍一听,像是几架小型战斗机在头顶来回地盘旋,风叶上积满了灰尘,显而易见却总是忘了清理。灰尘在风叶的急速转动下纷纷从高处落下,在阳光的映衬下,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躲到肉眼看不见的角落里。尘土的味道开始在教室上空弥漫。交结在一起的还有一股子汗味,让人不由得想起盛夏时节杨梅林里掉落在地上的杨梅开始霉变时的味道。男同学们个个都像从蒸笼里出来,头顶上还冒着热气,豆大的汗珠刚刚渗出来,就被绯红脸颊上的滚烫的温度蒸发成看不见的气体,在教室里四处飘荡。,(2)今天一大早,我就被一阵热气热醒了,我打开窗户一看:好大的太阳啊,把大地照得明晃晃的。马路上的行人穿着薄薄的衣服,手里还不停地摇着扇子,有些人甚至不敢出门,就在家里吹着空调。邻家的小狗趴在大树下伸着长长的舌头直喘气,知了也在枝头上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大树的树叶好像被太阳给烫卷了,小树的脑袋也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连稻田也被太阳晒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连我家门前的石板路也被晒得滚烫滚烫的,如果我倒点水在上面,马上就会变成水蒸气不见了。,素材挖掘,他山之石,(1)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匈奴单于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然而苏武忠诚似海,意志如山,让变节故友羞愧难当。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等话题中。提示“忠诚”“顽强”“抗争”“不屈”“奉献”“诱惑”“得失”“取舍”“个人与国家”,素材挖掘,他山之石,(2)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坚守如果可以当作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苏武的心里只有大汉。面对李陵与卫律的劝说,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扬。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等话题中。提示“挫折”“直面痛苦”“信念”“坚持”“爱国”,素材挖掘,他山之石,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持续多久?滚滚红尘,斗转星移,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谁能挺胸昂首、心不跳脸不红来一声斩钉截铁的回答?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十九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士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苏武慨然选择了从容赴死,可死却总是不遂人愿。“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张胜、常惠共同阻止了他;“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引佩刀自刺”,重伤气绝,“半日复息”,不得死;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固自岿然不动!大丈夫,死有何惧?死则死耳,何必拖泥带水。然而,抱定必死之心的苏武却拖泥带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