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doc_第1页
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doc_第2页
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doc_第3页
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doc_第4页
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 本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53北京市延庆新城地名规划(2008年2020年)文本 图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延庆分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年6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3一、规划背景3二、规划目标4三、指导思想4四、规划依据5五、规划范围6六、规划期限6第二章 规划思路及原则7一、规划思路7二、规划原则8三、地名体系9第三章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11一、历史地名资源11二、历史地名保护原则16三、历史地名保护方式与名录17第四章 地名片区划分21一、地名片区划分思路21二、地名片区划分方案21第五章 跨片区道路名称规划30一、数量及布局30二、规划原则30三、规划方案30第六章 各片区内部道路名称规划35一、儒林片区规划方案35二、香水园片区规划方案39三、杏园片区规划方案41四、莲花池片区规划方案44第七章 专项规划方案47一、桥梁名称规划47二、公园绿地广场名称规划47第八章 规划实施49一、规划效力49二、配套实施措施49结束语 总结规划主题51附件52图1.地名现状图52图2.地名规划总图52图3.儒林片区图52图4.香水园片区图52图5.杏园片区图52图6.莲花池片区图52第一章 总则一、规划背景 2005年北京市政府审批通过延庆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确定延庆新城为“北京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之一,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北京联系西北的交通枢纽,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化旅游休闲区”的城市性质,以及“首都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现代生态宜居新城”的发展目标。同时明确区域重点发展方向是构筑京西北绿色生态屏障、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生态农业、物流产业、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创造国际交往氛围和交流平台、创建宜居城市样板和国际化旅游休闲区,使延庆地区的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同时,地名也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共生活具有引导性、标识性、纪念性等重要作用。地名规划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使延庆新城地名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满足公众对于新建地区地名使用的要求,体现延庆的历史文化特色,特编制本规划。二、规划目标以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为指导,通过延庆新城道路、绿地、桥梁的地名规划,完善城市的标识系统,理顺地名体系和管理体制,形成地名规范有序、特点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与新城发展相适应的地名网络。三、指导思想1、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尊重居民的意愿和习惯,在现有地名的基础上做出新城地名体系的总体设计,促进地名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2、延庆新城地名规划既要尊重延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又要体现新城发展的需要,按照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体现新城规划定位和功能分区。3、延庆新城地名规划坚持“尊重历史,弘扬文化,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地名命名原则,提高地名的指位性和可识别性,增强地名的社会性和地域文化特性。4、以原有地名和习惯为基础,以当地居民意愿为依据,弘扬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现美丽的自然景观,凸现美好的新城职能和未来前景,体现延庆新城“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现代生态宜居新城”的城市定位。四、规划依据(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二)延庆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三)延庆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五)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1986年1月23日实施)(六)关于我同外国结为友好的城市不以对方地名、人名命名街道或建筑物的通知(国发办198726号)(七)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1983年)(八)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九)隆庆志(明嘉靖)(复印本)和延庆州志(清乾隆)(重印版)(2005年)(十)延庆县志(延庆县志编纂委员会,2006年)(十一)延庆卫志略(清.乾隆)(2008年)(十二)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1993年)(十三)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录(1998年)(十四)延庆博物馆(2009年)(十五)延庆文物志(2010年)(十六)延庆地区测绘图(1959、1981、1996、2001)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延庆新城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妫水河南、北两大组团和五片重点功能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对应于儒林、香水园、百泉三个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六、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08年2020年近 期:2008年2014年远 期:2015年2020年 第二章 规划思路及原则一、规划思路以延庆新城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现代生态宜居新城”为指导,以延庆新城整体印象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为主线,在延续历史地名基础上,构建新地名体系,展示延庆“青山”、“平川”、“碧水”、“古城”相互融合的地域风貌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一)凸现延庆新城群山峻岭环绕的优良自然环境,结合代表延庆自然生态的地名原点创意命名,强化绿色生态新城欣欣向荣的独特魅力。(二)依据延庆新城的平川开阔,妫水河、三里河碧水纵横交汇、清波灵动的特点,结合四季景观和城市职能,命名了“川”字系列名称。(三)传承和保护延庆老城的地名文化遗产,展现古城新貌。延庆老城(儒林)和香水园保持老地名特色。(四)挖掘新发展区域历史文化和新兴职能,展示乡村纯朴民风。西部生态创意区和北部宜居居住区体现了乡村文化和新兴职能。(五)规范道路通名,调整道路长度;延续历史地名和新地名交相辉映的现状地名特点,保留城市记忆。二、规划原则 在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确定的 “尊重历史、弘扬文化、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地名命名原则指导下,本次规划原则是:(一)构建地名体系。体现城市地名的规范化、层次化、系列化,建立与区域特色及道路系统相协调、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的地名体系。(二)延续并修正现有地名。总结现有地名特征,延续区域地名特色,建成区地名以补缺、匡正为主,保持地名的稳定性。(三)优先利用历史地名。命名时区域重要历史地名优先利用。将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地名加以传承,并用于主次干道;将一般性的历史地名有选择分层次地加以利用;以原名原地利用为基础,必要时加以变通。(四)增强地名的识别性。以好找易记、简短易读、名实相符、雅俗共赏为原则,方便广大群众使用和流传。(五) 突出城市印象和特色。体现延庆山水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城市景观。三、地名体系(一)规划主题 依据延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延庆新城“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现代生态宜居新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形成“妫川龙庆、夏都永青”的规划主题。以“妫川龙庆”展现延庆独有的古老文明和山川秀美的妫川风情;“夏都永青”展现延庆在新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使夏都天蓝、地绿、山青、水碧,呈现永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本次地名规划继承“妫川龙庆、夏都永青”这一中心主题,以 “乡村古城、儒林和睦;香(水)园新城、欣欣向荣;百泉泽川、杏园香雪;滨水学园、莲花(池)知夏”为片区主题,结合历史地名、自然生态和现代城市功能进行采词,形成具有序列化、分层次的地名体系。(二)规划原则 1、道路分类命名原则。将道路分为跨片区道路和片区内道路分类命名,使新城道路分布格局更易识别。 2、道路通名命名原则。新城内部道路与外围道路通名区别对待,内部横向道路(延庆老城区除外)用“街”、纵向的用“路”作通名,外围道路用“路”作通名,让路名具有方位感和区域连通性。老城道路与新区道路区别对待,老城内道路延用街、胡同作通名。在保留现状地名的同时,路名标牌可采取东街(和睦街)的方式恢复道路历史地名。公路在规划区内视为主干道,给予重新命名,路名标牌可采取延农路(西外大街)的方式。 3、道路分段原则。纵向跨片区新命名道路不分段,横向跨片区新命名道路除老城外也不分段。片区内部道路可分为:北街、南街或东路、西路。道路分段长度应根据道路贯穿区域的具体情况,繁华商业区的路段划分不能太长,交通要道的路段划分可略长。 4、专项公共设施命名原则。公园、绿地命名可从属地名原点,或从属附近干道、河流等。桥梁命名可从属地名原点,或附近河流、文物、景区等。5、居住区专名核准原则。提倡挖掘当地自然、人文、历史资源,倡导健康文明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方式,符合区域的自然、人文特点,结合居住小区设计风格,提倡既能提升城市价值,又能获得社会认同的居住区名称。不宜以国外及外省市地名、文物名、人物名、企业名称命名。第三章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一、历史地名资源(一)延庆建制沿革西周、东周时期,延庆属于燕国北境。战国时,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在居庸关以北置上谷郡,延庆属之,这是延庆历史上首次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秦统一六国后,在延庆境内设居庸、上兰二县,属上谷郡。西汉在延庆境内设夷舆、居庸二县,属上谷郡。东汉撤夷舆合入居庸县。三国、晋时皆沿旧制。北魏时,居庸县为上谷郡治。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至527年),杜洛周在此发动了反魏起义后,居庸县遭到破坏,县被废,至东魏天平中(公元534至537年)复置。北齐时为怀戎县地,至唐初延庆境内无郡县设置,地属北燕州;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为妫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在延庆境内置妫川县,属妫州;后又在今延庆城设防御军;唐末改称缙山县,为儒州治。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于契丹族,此地归辽;辽设儒州缙山县属南京道。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缙山县归德兴府,废州存县。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缙山县为镇州治。元初废州,复改缙山县属上都路奉圣州。后因元仁宗诞生于县境香水园(今沈家营乡上下花园一带),他登基后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九月升缙山县为龙庆州,隶大都路,领怀来县。明初,蒙古族退居漠北,龙庆州属永平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废州,迁民于关内,在居庸关设隆庆卫,驻军屯守。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又增设永宁卫,属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团山(今旧县乡团山),以妫川平坦,土地肥沃,设隆庆州,辖永宁、怀来二县,移民屯垦,直隶京师宣府;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为避穆宗年号,遂改为延庆州、延庆卫。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撤永宁县入永宁卫;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撤永宁卫入延庆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延庆县,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属察哈尔省。1937年8月25日侵华日军占领延庆,延庆分属三个伪政权管辖;刘斌堡以东(含刘斌堡)属伪满洲国;刘斌堡以西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宣化省;大庄科一带属伪华北自治政府昌平县。1940年1月,八路军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延庆县分属昌(平)延(庆)、龙(关)延(庆)怀(来)、龙(关)赤(城)、丰(宁)滦(平)密(云)、昌(平)宛(平)怀(来),五个联合县皆属晋察冀边区的冀热察区。1945年9月21日,八路军解放延庆;1946年7月国民党占领县城和大部分平川地区,县党政机关转移到北山。1947年1月建四海县(现在的四海、珍珠泉、沙梁子、千家店等乡归四海县所辖),其县治先设在永安堡,后移至宝山寺(现属怀柔县)。1948年5月19日延庆第二次解放,属河北省,1958年划归北京市,具体见表1(3-1)。表1(3-1)延庆县历史沿革表朝代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北魏北齐隋、唐初唐五代辽金元明清民国贞观八年八至九世纪末年皇统元年崇庆元年初年延祐三年洪武三年永乐十二年隆庆元年顺治十六年康熙三十二年雍正二年二年十七年建制名居庸县、夷舆县居庸县、朔调亭居庸县居庸县妫川县儒州、缙山县儒州、缙山县儒州、缙山县缙山县镇州缙山县龙庆州隆庆州、永宁县延庆州、永宁县延庆州、永宁县延庆州延庆州延庆县延庆县归属上谷郡上谷郡朔调郡上谷郡东燕州北燕州涿郡怀戎县妫州怀戎县妫州幽州幽州西京道奉圣府德兴府上都路奉圣州大都路永平府宣府镇宣府镇宣化府宣化府宣化府直隶省口北道察哈尔省资料来源: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延庆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1993年(二)区域历史文化资源 1、延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邃厚重。从县域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器物到中国最古老的战争炎黄“阪泉之战”留下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阪泉”之野,以及山戎族重要活动遗址,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延庆就是中国北方各部族活动与争夺的重要地区,远古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领袖们曾在延庆进行过广泛的活动,延庆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为地名规划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古代关城文化资源丰富。延庆地势险要,南控居庸,北枕海坨,东依怀柔,西连官厅。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经济往来枢纽,军事防御要塞,明代更是拱卫陵京的战略要隘。以居庸关、八达岭要塞和延庆老城为代表的关城在延庆写下了灿烂辉煌的关城史,也为延庆留下丰富的地名资源。 3、自然景观优美,皇家文化遗迹众多。延庆曾是辽、金、元三朝皇帝从北京到三朝兴起之地避暑、沿途赏景游乐的必经之地。杏园是金代皇家的游玩赏花之地,莲花池曾是辽代萧太后的植莲之所,香水园是元仁宗的出生地。明代延庆有著名的妫川八景: 榆林夕照、岔道秋风、海坨飞雨、妫川积雪、独山夜月、古城烟树、远塞飞鸿、平原猎骑。清代有延庆州八景:海坨飞雨、神峰列翠、荷池夕照、妫川积雪、古城烟树、独山夜月、缙阳远眺、珠泉喷玉。 4、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延庆城遗址、北关龙王庙、灵照寺、西杏园土地庙、司家营龙王庙、重修延庆州儒学碑、延庆镇唐代石狮、积善桥、莲花池、南菜园汉唐墓葬群、张乾曜墓、李尚书坟、西屯文物埋藏区等。 5、重视教化、英才辈出。延庆在清代(公元1754年)建有著名的冠山书院。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从封建帝王元仁宗、萧太后到发明隶书的王次仲、官吏李衍、苏乾等,近代以来有引入新型教育的高撰春等。 6、节庆娱乐文化异彩纷呈。古老的民间花会是传承节庆娱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节日活动中重要的娱乐形式,演出时“遍有街巷,且歌且舞、男女聚观”,场面十分热烈。花会种类繁多,主要有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竹马、十二相等。(三)延庆历史地名特征1、反映老城格局的地名 延庆老城亦称州城,北魏时为上谷郡治所,唐建防御军城,辽为儒州治所,元为龙镇卫城。明永乐十二年为隆庆州治所, 明景泰二年改土城为砖城。设四向十门。西门一,曰:水门;北门二,正门曰:靖远;东门三,正门曰:致和;南门四,正门曰:奉宣。建筑呈现宝盒形状,四向城门是宝盒的四方数目,一、二、三、四。城内有主要街道4条,呈十字形,为东(和睦街)、西(宣成街)、南(阜成街)、北街(雍顺街),城中心有玉皇阁,另有街巷胡同多条。外围有北顺城街、西顺城街、东顺城街和南关、北关、东关和西关。 2、反映自然景观地理特征的地名有与妫水河有关的妫水南街、妫水北街,与三里河有关的三里河路,有以种植杏树为盛的双杏街。3、纪念历史人物的地名有纪念延庆文化名人的苏子街和殷子街。4、反映历史事件的地名有反映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地的香苑街和庆园街,有反映萧太后植莲之地的莲花池。 二、历史地名保护原则(一)优先使用历史地名的原则为弘扬延庆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在地名规划时应优先使用历史地名,慎重应用新地名。(二)从严控制历史地名更名与注销原则地名规划时,尽量保护历史地名,不轻易更改和注销历史地名,具有历史价值的已注销地名可重新启用。(三)保护老城格局和胡同街巷名称的原则按照有利于保护老城整体格局的原则,保护老城历史地名的完整性,构成新城地名规划的历史渊源。对于老城的街巷名称(含专名和通名),一并加以保护。对于已经注销的老城历史地名,有条件时应予重新启用。(四)尽量选择最具代表性历史地名的原则在存量地名资源丰富的地区,应选择取大舍小、用知名度高的、遗存年代久远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名称命名到地名中。(五)可雅化、派生命名的原则对难以直接使用的历史地名,在确有必要时可将名称雅化,或用谐音,以保持与历史地名的内在联系。在新建、改建道路命名中,原有地名无法使用时,可由其派生命名,保证新老地名的有机衔接。三、历史地名保护方式与名录根据延庆地名文化资源特点,本规划的地名文化资源保护方式采用原名保护、变通利用和选择性保护三种方式。1、原名保护原名保护是指应该永久地以原有名称保护的地名,应该用于该地方道路、居住区或公园、绿地、桥梁、车站等公共设施命名。原名保留延庆新城历史久远和重要的历史地名,如妫水北街、妫水南街、儒林、香水园、杏园、三里河、石河营、南辛堡等。2、变通利用变通利用是指可以在历史地名的含义上可以派生取意的地名。利用非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创意命名新地名,如人物的名号、人文景观、风俗礼仪、地貌特色等,避免全新式命名;利用历史文化地名延伸创意,形成系列化命名,如用“海坨飞雨”、“远塞飞鸿”、“冠帽山”、“百眼泉”等采词的地名。3、选择性保护选择性保护是指可以择优、择位保留一部分的历史地名。因为位置标识、历史较远、传说美好、区域特色、文辞优美、与区域职能一致等,可进行选择性命名。如已经消失的玉皇阁、火神庙、崇阜屯等,可选择性地命名于道路、居住区、绿地。延庆新城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见表2(3-2)。表2(3-2)延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表地名属性形成年代位置现存状况保护方式延庆县城名明今延庆县新城名原名保护妫水河河流名远古今延庆县道路名原名保护三里河湿地河流名远古今延庆县道路名原名保护儒林道路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香水园地域名元香水园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东/西杏园村庄名金杏园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玉皇阁已消失文物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莲花池文物名/村庄名辽莲花池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西顺城街城墙名1970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北顺城街城墙名1980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东顺城街城墙名1950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东外大街道路名1969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西街(宣化街)道路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东街(和睦街)道路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南街(阜城街)道路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北街(雍顺街)道路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杨家胡同(崇文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药王庙街(延寿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小尹街(小隐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皂君庙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孟子街(纯化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东岳庙街(怀仁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殷子街(里仁街、全仁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苏子街(澄清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城隍庙街(育秀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草场街(武定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三义庙街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下湾子道路街巷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三里河村庄名明儒林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西屯村庄名明儒林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中屯村庄名明儒林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东屯村庄名明儒林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新白庙村庄名1954年儒林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石河营村庄名明香水园片区道路名原名保护南辛堡村庄名明杏园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簸萁营村庄名明杏园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司家营村庄名明杏园片区未利用原名保护百眼泉村村庄名明杏园片区道路名变通利用姜家台村庄名清杏园片区道路名变通保护海坨飞雨延庆八景之一明今延庆县未利用变通保护远塞飞鸿延庆八景之一明今延庆县未利用变通保护冠帽山景观名远古今延庆县未利用变通保护冠山书院书院名明儒林片区未利用变通保护火神庙已消失文物明儒林片区未利用选择性保护崇阜屯已消失村庄名明儒林片区未利用选择性保护第四章 地名片区划分一、地名片区划分思路 以延庆新城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生态涵养重地、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现代生态宜居新城”为指导,以体现延庆新城总体印象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地名为基础,以主干道和河流为分界线,参照儒林、香水园、百泉三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街区已形成的城市功能和规划的区域职能及产业特点进行整合,划定西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四个片区。二、地名片区划分方案(一)区域范围 西北部片区位于规划区西北部,范围是妫水河以北,妫水北街以西地区,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的01、02、04号街区和03街区的局部。 东北部片区位于规划区东北部,范围是妫水河以北,妫水北街以东地区,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05、06街区和03街区的大部分。 西南部片区位于规划区西南部,范围是妫水河以南,鸿川路以西地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07、09街区范围一致。 东南部片区位于规划区东南部,范围是妫水河以南,鸿川路以东地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08、10街区的范围一致。(二)片区规划方案 片区地名主要采取体现延庆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区域标志性地名为基础,结合街道办事处名称、地名原点和区域功能命名。 西北部片区包括代表延庆历史文化的延庆老城和体现延庆乡村淳朴民风的崇阜屯、三里河、上下水磨等村庄。职能以综合服务、生态科研创意和居住为主。以老城中最能体现延庆文化底蕴的儒林街命名片区,既体现了延庆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蕴含了新城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与街道办事处名称一致,名称为儒林片区。 东北部以香水园为标志,既承载了与延庆地名发展演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元仁宗出生于延庆香水园),也展示了延庆新城生态良好、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职能以综合服务、居住、旅游服务为主。以区域标志性地名命名片区,名称为香水园片区。 西南部片区包括代表延庆自然生态环境的标志性地名原点东西杏园和百眼泉。杏园历史悠久,早在金代人们便在此地植杏赏花、品果游玩;百眼泉以泉眼多得名。职能以居住、都市型产业为主。以区域标志性地名原点命名片区,名称为杏园片区。 东南部片区以拥有悠久历史和代表延庆自然生态环境的标志性地名原点莲花池为核心,职能以居住和高教园为主。以区域标志性地名原点命名片区,名称为莲花池片区。表3(4-1)地名片区规划名称表序号名称位置得名原因1儒林片区规划区西北部老城道路名2香水园片区规划区东西部标志性地名3杏园片区规划区西南部标志性地名原点4莲花池片区规划区东南部标志性地名原点(三)片区地名特征和地名资源1、儒林片区(1)地名特征儒林片区的地名特征:一是反映老城格局的命名较多,如东街(和睦街)、西街(宣化街)、南街(阜成街)、北街(雍顺街)、北顺城街、西顺城街、东顺城街等。二是老城范围历史地名丰富,如草场街、皂君庙街、杨家胡同(崇文街)、孟子街(后街、纯化街)、殷子街(里仁街、全仁街)、小尹街(小隐街)、东岳庙街(怀仁街)、三义庙街、苏子街(澄清街)、城隍庙街、育秀街、财神庙街、儒林(文林)街、下湾子等支路都是重要的历史地名;三是以两至点方式命名主干路,如延农路。四是以地名原点命名。如三里河路。(2)地名资源 老城地名资源:包括标志城市格局的地名,如东街(和睦街)、西街(宣化街)、南街(阜成街)、北街(雍顺街)及对应东、西、北城墙的地名。老城街巷胡同资源,如杨家胡同等。未利用的地名资源有西关、东关、北关等。表4(4-2)体现延庆老城格局的道路名称表位置现地名形成年代曾用名起至点道路等级大街西街明宣化街西起西顺城街,东至北街主干道东街明和睦街西起北街,东至东顺城街主干道南街明阜成街北起西街,南至政府前街次干道北街明雍顺街北起北顺城街,南至西街次干道城墙西顺城街1970北起高塔街,南至政府前街次干道北顺城街1980西起西顺城街,东至东顺城街次干道东顺城街1950北起高塔街,南至政府前街次干道表5(43) 延庆老城街巷胡同名称表现地名曾用名形成年代起止点历史文化价值评价皂君庙街不详西顺城街-草场街因皂君庙得名杨家胡同崇文街明北顺城街-火神庙街因杨姓大户得名,为冠山书院所在地药王庙街延寿街明北街-三义庙街因药王庙得名小尹街小隐街不详三义庙街-火神庙街因位置偏僻,路面窄小得名孟子街纯化街不详北街-三义庙街不详东岳庙街怀仁街不详三义庙街-火神庙街因东岳庙得名殷子街里仁街、全仁街明北街-三义庙街因殷姓住户多得名苏子街澄清街明南街-儒林街因苏姓大户得名,曾有举人尚辅建“鹏程坊”一座城隍庙街育秀街明儒林街-火神庙街因城隍庙得名,曽建有州学,故明时称育秀街草场街武定街不详皂君庙街-西街因该街古为县衙草料场得名三义庙街不详杨家胡同-东街因三义庙得名儒林街文林街明东街-苏子街因南通儒学得名下湾子不详苏子街-政府前街因该街北段高、南端低,并有拐弯得名三清观街乐善街明北街-西顺城街因街西有三清观得名风水街礼让街不详北街-草场街因街内有土地庙,是旧时民众建房选址求风水所在,故名风水街西沟承化解不详西城墙根-南街因地势低洼,遇雨从此街流走得名花亭街阜城南街不详民主街村委会驻地-南街因街中曾有花亭得名观音堂后街永安街不详-儒林街因街前有观音堂得名豆腐巷成贤街明南街-下湾子因街内有卖“豆腐脑”出名者得名 文物资源:位于北关的龙王庙,位于解放街的灵照寺,保存于灵照寺内的重修延庆州儒学碑,已消失古桥惠济桥、广济桥等,西屯地下文物埋藏区位于区域西部。 地名原点:西关、北关、东关、崇阜屯、东屯、中屯、西屯、西白庙、新白庙、三里河、上水磨、下水磨等。表6(4-4) 儒林片区地名原点表现地名曾用名建村年代历史文化价值西关西河屯元因紧邻护城河得名西河屯,后因位于老城西门外,改名西关北关元因地处老城北门外,故名北关东关明明代已有东关村,因位于老城东门外,故名西屯崇阜屯明原名崇阜屯,后演变为三个村,该村位置在西,村中有古槐树3棵,村西清末天主教民墓地中屯崇阜屯明原名崇阜屯,民国时期称小店屯,后演变为三个村,该村位置在中间,得名东屯崇阜屯明原名崇阜屯,民国时期称小店屯,后演变为三个村,该村位置在东新白庙1954 原为老白庙村的一部分,因建官厅水库时处于淹没区,故迁至现址形成新村,名为新白庙西白庙明因村中有白龙庙而名为白庙,明永乐年间设隆庆州时该村为前十里之一三里河明因村中有河,河名为三里河,该村以河名作为村名,该村出土了双喜玉岁牌,空心珐琅,银镯,金银耳环,银元(有三种)等上水磨清清代已有村落,三里河南流经此村,河中有两座水磨,本村水磨位于上游,故名上水磨下水磨清清代已有村落,三里河南流经此村,河中有两座水磨,本村水磨位于下游,故名下水磨王庄清清代已有村落,因王姓居多,名王家庄,后简称王庄东五里营明明代有村,因距县城五里,故名五里营2、香水园片区(1)地名特征香水园片区的地名特征:一是古代地名的派意命名多,如香苑街、庆园街等。二是“庆”字系列命名,如庆园街,庆隆街等。三是有少量寓意性命名,如团结路、新城街、广兴街等。四是以两至点方式命名,如旧京银路。(2)地名资源标志城市格局的地名:东外大街。文物资源:位于尚书苑的李尚书坟,已消失的位于小营的八腊庙。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资源:香苑街、庆园街。地名原点:老仁庄、石河营、小营、石河营。表7(4-5) 香水园片区地名原点表现地名曾用名建村年代历史文化价值老仁庄该村原是从祁家堡搬来一户定居,取名为老仁庄,后村落逐渐变大石河营明因该村龙王庙前有一石盆,故名石盒营,后演化为石河营小营明历史上,该村每年花会庆元宵时的狮子舞最有名,传说为御赐金狮头3、杏园片区(1)地名特征杏园片区的地名特征:一是有少量职能性和序列化命名,如益祥路、东雪路、药厂南/北街等。二是寓意性命名较多,如迎宾路、海川路、果园街等。三是少量以地名原点命名,如双杏街等。(2)地名资源文物资源:南菜园有汉唐墓葬群、出土了绳纹砖、唐代壁画、三彩陶罐、三彩炉等汉唐文物。谷家营出土了张乾曜墓墓志,证明唐代在延庆建有防御军城。菜园北街南侧有石马坟,出土有石马等文物。西杏园村有土地庙。地名原点:百眼泉、东杏园、西杏园、南辛堡、谷家营等。表8(4-6) 杏园片区地名原点表现状名曾用名建村年代历史文化价值百眼泉明村以泉多得名,后泉水多干涸。村中有3棵国槐,属市二级保护古树,现长势旺盛西杏园新盛营明“金时植杏于此,以为游玩之地”。因东有东杏园,故名为西杏园东杏园新盛营明“金时植杏于此,以为游玩之地”。因西有西杏园,故名为东杏园南辛堡南辛庄明该村原名南辛庄,因位于州城南,故名谷家营明村东北有唐防御军防城副使张乾曜墓,出土墓志铭,有国槐2棵新大丰营19541954年从大丰营迁到此地。大丰营清代成村,小丰营小封家营明明代成村,属西南里,是从康庄镇大营村分出的一部分,故名。明代称小封家营,以姓得名大路村1954后该村原在延(庆)怀(来)公路边,故名,后因官厅水库蓄水,迁至现址下屯村明明代成村,为明军屯,因与上屯相对,故名李四官庄白羊庄明现存明代真武庙碑1块,石狮子1对。村中有树龄100年的榆树1棵民主村1954原址在县城内南关,属民主村,于1954年迁至此,与西辛堡合为一村,命名为民主村4、莲花池片区(1)地名特征片区内有名道路共三条。两至点命名二条,东姜路(东段)、旧京银路;职能性命名一条,学园路。(2)地名资源文物资源有:位于莲花池村的莲花池,位于司家营村的龙王庙和古槐树。地名原点:莲花池村、司家营村。表9(4-7) 莲花池片区地名原点表现状名曾用名建村年代历史文化价值莲花池辽该地为萧太后植莲之所,故名莲花池司家营四家营明为明代的民屯,清代因谐音演变为现名第五章 跨片区道路名称规划一、数量及布局延庆新城跨片区道路共15条,布局为10横5纵,分段后共22条,已命名17条,未命名5条。二、规划原则 跨片区道路地名以“妫川龙庆、夏都永青”为规划主题,对新城成熟地区,在保持现状地名稳定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道路长度和地名用词。对城市新发展区域地名进行补充设计,突出主干道地名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延庆的地域风貌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三、规划方案横向跨片区道路保留现状路名4条:团结路、湖北西路、湖南西路、东姜路。调整长度6条:庆园街、高塔街、东外大街、湖北东路、湖南东路、百泉街。复合命名3条:西外大街 (延农路)、西街(宣化街)、东街(和睦街)。新命名2条:欣园街、杏园街。西外大街:与次干道东外大街相呼应,强化了老城的重要位置。欣园街:展示延庆新城区新面貌欣欣向荣。杏园街:临近地名原点东西杏园。纵向跨片区道路调整长度2条:妫水北街、妫水南街。调整位置1条:旧京银路调整为海川路。更名并调整长度1条:香苑街更名为香水园路并向北延长。新命名3条:鸿川路、锦川路、泽川路。海川路:采用延庆明代妫川八景之一海坨飞雨命名,展现延庆夏日景色。香水园路:香水园为元仁宗出生地,后讹传为“香苑”,又因“苑”与“园”涵义不同,现恢复老地名。鸿川路:采用延庆明代妫川八景之一“远塞飞鸿”命名,展现延庆秋天的景色。锦川路:按“川”字系列命名。穿过西部科研生态创意园,寓意西部科研生态创意园前程似锦。泽川路:按“川”字系列命名。“泽”取自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体现生态科研创意区春天的意境。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居民换身份证时,可对道路名称作如下修改:团结路更名为冠山街,湖北西路-湖北东路更名为府前街,湖南西路-湖南东路更名为滨水南街。妫水北街-妫水南街更名为妫川路。冠山街:冠帽山是延庆标志性景观,此路位于冠帽山之南,故命名为冠山街。府前街:因位于县政府之前命名。滨水南街:因位于妫水河之南命名。妫川路:按“川”字系列命名,体现延庆标志性河流和川地特点。表10(5-1)跨片区道路保留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路名称起止点长度(米)道路走向得名原因横1次H1-主H1团结路泽川路-海川路5270东-西成熟路名横6-1主H5-1湖北西路延康路-妫水南街1104东-西成熟路名横7-1次H9-1湖南西路延康路-1663东-西成熟路名横10次H13东姜路汇川路-海川路4353东-西成熟路名表11(5-2)跨片区道路调整长度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路 名称起止点长度(米)道路走向调整事项 横3次H5庆园街高塔街-新城东边界3183东-西调整原起止点:玉皇阁大街旧京银路,东边已预留门牌号横4次H6-主H3高塔街泽川路-新城东边界6154东-西调整原起止点:西顺城街旧京银路,东边已预留门牌号横5-4次H8东外大街东顺城街-京张公路2534东-西调整原起止点:东顺城街旧京银路,东边已预留门牌号横6-2主H5-2湖北东路妫水北街-大秦铁路2450东-西调整原起止点:妫水北街旧京银路,东边已预留门牌号横7-2次H9-2湖南东路妫水南街-海川路1603东-西调整原起止点:滨湖南路旧京银路湖南东路向西延长横8主H6百泉街延康路(涌川路)-海川路4690东-西调整原起止点:汇川街 -益祥北街,东边已预留门牌号纵3-1主Z4-1妫水北街团结路-湖北西路3614南-北调整原起止点:庆园街-湖北西路,北边已预留门牌号纵3-2主Z4-2妫水南街湖北西路-新城南边界4012南-北调整原起止点:湖北西路一百泉街表12(5-3)跨片区道路调整位置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路名称等级起止点长度(米)道路走向调整事项 纵5主Z6海川路主干道团结路-京张公路7034北-南调整原起止点:石河营街-新城南边界表13(5-4)跨片区道路更改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路规划名称原有名称等级起止点长度(米)道路走向得名原因纵4-1主Z5-1香水园路香苑街主干道团结路-东外大街2759南-北香水园为元仁宗出生地,恢复老地名表14(5-5)跨片区道路复合命名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路规划名称原有名称起止点长度(米)道路走向得名原因横5-1主H4-1西外大街(延农路)延农路新城西边界-西顺城街4214东-西老城方位指向横5-2主H4-2西街(宣化街)宣化街西顺城街-南街358东-西保留现名,以加括号的形式恢复老地名横5-3主H4-3东街(和睦街)和睦街南街-东顺城街375东-西保留现名,以加括号的形式恢复老地名表15(5-6)跨片区道路规划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路名称起止点长度(米)方向得名原因横2次H4欣园街润川路-海川路2605东-西展示延庆新城区新面貌,欣欣向荣横9次H12杏园街汇川路-知夏路2018东-西临近地名原点东西杏园纵1次Z1泽川路新城北边界-新城南边界10596南-北该路跨越妫水河,按“川”字系列命名。“泽”取自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体现生态科研创意区春天的意境纵2主Z1锦川路团结路-百泉街5110南-北按“川”字系列命名。穿过西部科研生态创意园,寓意西部科研生态创意园前程似锦纵4-2主Z5-2鸿川路东外大街-大学城 3964西北-东南采用延庆明代妫川八景之一“远塞飞鸿”命名,展现延庆秋天的景色。第六章 各片区内部道路名称规划一、儒林片区规划方案(一)规划主题儒林片区以“乡村古城、儒林和睦”为主题,体现延庆老城历史悠久,以乡村为代表的新发展区域自然环境良好,展现科研创意产业前程似锦,居住区生态宜居的区域特色。(二)命名思路和采词特征命名思路:老城地区尽力保留现存历史地名,并挖掘已消失的地名,如火神庙街,补缺部分道路名称。新发展区域以标志性地名原点和城市职能为中心词命名道路名称。采词特征:采用“东屯”、“中屯”、“西屯”、“三里河”等地名原点、“崇华”、“阜荣”等代表城市职能的采词方式。(三)规划方案横向道路保留延庆老城内部的道路名称,部分道路采用复合命名方式。新发展区域横向道路新命名1条:崇华街;调整位置一条:三里河街。纵向道路调整长度1条:玉皇阁大街。新命名7条:孟家庄路、润川路、新白庙路、东屯路、阜荣路、中屯路、西屯路。新命名路名多采用地名原点,保留乡村淳朴民风和城市记忆。三里河街:临近地名原点三里河。崇华街:临近地名原点崇阜屯,“崇”意为高处,“华”意为美丽、才华出众。寓意生态示范科研创意区环境优美、人才汇聚。孟家庄路:因通向孟家庄得名。润川路:按“川”字系列命名。取自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展示春天的意境。新白庙路:临近地名原点新白庙村。东屯路:临近地名原点东屯。阜荣路:临近地名原点崇阜屯,“阜”意为高处,“荣”意为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寓意生态示范科研创意区环境优美、繁荣兴盛。西屯路:临近地名原点西屯。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居民换身份证时,可对道路名称作以下修改:东顺城街改为火神庙街,因该地原有一座火神庙。具体方案见表16(6-1)至20(6-5)。表16(6-1)儒林片区内部道路保留名称表编号对应主次支路名称等级起止点长度(米)道路方向得名原因横2-2次H7-2北顺城街次干道西顺城街-东顺城街817东-西延庆老城北城墙横3支H1杨家胡同(崇文街)支路北顺城街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