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与绝境_第1页
哈姆莱特与绝境_第2页
哈姆莱特与绝境_第3页
哈姆莱特与绝境_第4页
哈姆莱特与绝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姆雷特与绝境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哈姆雷特对复仇行动的回避归因于对世界透彻的了悟。哈姆雷特认识到了人生不可摆脱的荒谬,因而相信任何活动“都不能对事物的永恒状况有所改变”;真正行动果敢的人,必定需要“一种幻象的帐幕”来欺骗自己(尼采)。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悲剧性和永恒魅力也许正在于,他在反复的思索中逼近了哲学家所说的“绝境”(aporia)。“aporia”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无路可通”。父亲的离奇死亡在哈姆雷特心里掀起了一场风暴,让他陷入了一种孤绝、极端的状态,迫使他向身外和身内的某种终极的现实发问,向思想的边界推进,直至笼罩在一切行动周围的意义全部消散,一幅可怕的图景渐渐浮现出来:世界不可知,语言不可靠,正义不可寻一 鬼魂与幽灵性哈姆雷特在剧中首次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是郁郁寡欢、愤世嫉俗的形象了。然而,如果没有与父亲鬼魂的话语交锋,他的痛苦恐怕不会蜕变成一种形而上的、包罗宇宙的痛苦。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中都有鬼魂的形象,但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却似乎有特殊的魔力和象征意味。通过他(它),哈姆雷特仿佛直接瞥见了他一直隐约感觉的另一个世界,仿佛找到了自己厌世哲学和生存困境的一面镜子。鬼魂如同催化剂,直接触发了他酝酿已久的精神蜕变。在分析哈姆雷特中的鬼魂时,德里达杜撰了“幽灵性”(spectrality)的概念,用以指称一种令人不安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鬼魂占据着“在”与“不在”、“呈现”与“消失”之间的一个(非)空间,既是有某种暧昧形体的物,又是游离在形体之外的“无物”。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哈姆雷特对鬼魂一直心存疑虑。在第一次见到鬼魂时,他非常警惕和恐惧,不由自主地喊道,“消灾降福的诸天使保佑我们!”他对鬼魂说,“不论你是神灵还是妖魔,/ 带来的是天风还是地狱的煞气,/ 不论你的来意是好是坏,你既然带了这样个可疑的形状,/ 我要对你说话。”(1.4.45-50;卞之琳译)。显然,他对鬼魂的来源和动机都颇感怀疑。在鬼魂披露自己被谋杀的细节之后,虽然哈姆雷特信誓旦旦,决心要为父亲复仇,但他仍然不敢信任鬼魂。他担心“我所看见的那个鬼魂 / 也许是魔鬼”(2.2.433-34),所以要用演戏的办法来试探国王,获取间接的证据。即使在确信谋杀真相之后,当鬼魂再次向他显现,他仍然像是与魔鬼对峙一样,请求天使护卫自己(3.4.119-120)。可见,至少在潜意识里,他并未将子对父的情感转移到鬼魂身上,而是将他(它)视为一种胁迫自己的敌对力量。二 不可知的世界当哈姆雷特用冷峻清醒的目光审视周围,他所看到的是一个难以窥测的世界。正如莱维所说,“不可知”是贯穿全剧的一个主题(Levy 192)。表示疑问(例如“Whos there?”1.1.3;“What means this”3.3.134)和不知(例如“I do not know”1.3.112;“wherefore I know not”2.2.250;“we know not of”3.1.92;“nothing sure” 4.5.16)的词句俯拾皆是,剧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处在犹疑、猜忌和不安的状态中。在人的世界里,不可知主要源于彼此的欺骗和隐瞒。欺骗是丹麦王国的基调。克劳迪斯既向哈姆雷特和臣民隐瞒谋杀的真相,也向王后隐瞒他对哈姆雷特的敌意;哈姆雷特用装疯的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扰乱克劳迪斯的视线;波乐纽斯派出密探以欺骗的手法了解儿子在巴黎的生活情况(2.1.1-74)。在这个国度里,欺骗不只是伤害他人的利刃,也是保护自己的盾牌,在波乐纽斯看来,甚至是获取真相的必备工具(“用假的诱饵,钓真的鲤鱼”;2.1.69)。与此相应,剧中的世界弥漫着猜忌的气氛,国与国之间、国王与臣民之间、臣民与臣民之间都勾心斗角,人人如履薄冰。叔父的“笑脸”和他的“恶棍”行为之间的对照(1.5.114-116),母亲的贞洁形象和乱伦事实之间的反差,让哈姆雷特深刻地体会到人心难测的道理。但他对世界的怀疑不只限于人事,他意识到了横亘在人的认识能力与世界本相之间的深渊。世界不可知,是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有天生的局限,许多东西注定“非人的灵魂所能触及”(1.4.62)。虽然他极其仇恨克劳迪斯,他仍然承认人无法对他的行为做出终极的评判,“除了上天,谁知道他的帐该如何了结?”(3.3.89)。对于人死后的归宿,哈姆雷特更是深信,活着的人是无从知晓的。那是一个“未曾探索的国度”,因为“没有任何旅人从那里回来”(3.1.89-90)。值得玩味的是,哈姆雷特已经见过鬼魂,却不把他(它)视为从死亡国度回来的“旅人”,因而也并不真正相信他(它)对那个世界的描绘。哈姆雷特对死亡的疑虑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己未曾经历过死亡。因此,对世界的认识最终要回到对自己的经验和思想的审视,正如笛卡尔对世界的怀疑要以对“我”的怀疑为出发点。从这个角度看,哈姆雷特开篇的两句话颇有象征意味:当我们向世界发问,“谁在那儿?”我们希望看到世界的真相;世界却拒绝了,反过来命令我们,“站住,先说明你的身份。”(1.1.3-4)世界把自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提是我们先认识自己。然而,即使在面对自己时,哈姆雷特也充满了困惑。他一再谴责自己,拷问自己,却不明白是什么力量拽住了他,使他迟迟不能行动(2.2.381-422;4.4.37-71)。对“不知”和“不可知”的“知”,让“神一般的理性”(4.4.43)成为人悲剧性的秉赋,让“万物之灵”(2.2.250)的桂冠也染上了反讽色彩。三 语言的迷宫当波乐纽斯问哈姆雷特“您在读什么,殿下?”时,他回答道,“词语、词语、词语。”(2.2.199-200)对词语的敏感和对语言本质的关注是哈姆雷特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的认知困境也体现在语言双重特性的冲突之中:在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语言既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不可靠的途径。在二十世纪以前的戏剧作品中,哈姆雷特可能是最具语言自觉的一部。“言说”(speech)、“沉默”(silence)和“舌头”(tongue)等词语在剧中反复出现,文字和意象前后呼应,各种言语行为(验证、宣告、讥讽、劝诫、祷告、伪装)和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语言的虚拟宇宙。语言对于“知”的重要性在第一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霍拉旭先后十次向鬼魂发出 “speak”的命令(1.1.63-66;146-157);哈姆雷特听到鬼魂的事情后,第一反应便是问霍拉旭,“你没跟他说(speak)些什么?”(1.2.224)显然,他们都相信语言交流可以消除或者减少理解中的空白,将认知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小限度,因而急切地要与鬼魂对话。离开了言说行为,与鬼魂的碰面就没有任何价值,只能徒然增加人的恐惧和疑虑。语言不仅在与外界的沟通中至关重要,自己与自己的沟通沉思也必须通过语言进行。思想的行进、波折和分岔在语言的流动、跳跃和联想中可以找到镜像。莱特发现,哈姆雷特中“重言法”(hendiadys)1的修辞格竟出现了62次,这种修辞格“二如一”、“一如二”的双重性反映了哈姆雷特在面对一系列互相冲突的观念时所感受的困惑、彷徨与激烈的思想斗争(Wright 168-93)。然而,语言常常扭曲甚至遮蔽真相,甚至让人迷失在虚幻的世界里。首先,说话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他们可能故意隐瞒,也可能用谎言欺骗和伤害他人。在哈姆雷特里,语言被比作“瘟疫”(pestilent speeches;4.4.60)和“匕首”(daggers;3.2.285),它在剧中的效果也的确如此,成为人彼此伤害、彼此算计的武器,成为瓦解社会机体的否定性力量(Mustazza 5-14)。其次,由于交流双方的动机、智力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语言很可能达不到说话人所期待的目标。当罗森克兰兹说听不懂他的话时,哈姆雷特评论了一句:“恶毒的话正好在傻瓜的耳朵里睡大觉”(4.2.18;卞之琳译),表明的便是横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理解鸿沟。四 永远推迟的正义虽然鬼魂如同伦理规范的化身,催促着哈姆雷特采取行动,但在他内心却缺乏必要的动力,真正促使他以被动的方式作出回应的是克劳迪斯的挑衅行为。如果克劳迪斯没有抢先下手,试图除掉他,哈姆雷特极有可能永远拖延下去。复仇是无法逃避的命令,却是无意义的,这是哈姆雷特面临的伦理难题。作为一个王子、儿子、民众心目中美德的化身,他意识到鬼魂的命令对于现实的世界而言具有某种正义性,但他对罪的憎恶和对抽象正义的要求却否定了这种正义性。他拖延甚至拒绝复仇,不是缺乏行动的能力,而是缺乏行动的意愿。在将计就计害死罗森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真正行动时,他是如何机敏、果断甚至残忍4。这既印证了他性格中潜藏的恶,也表明了他的行动与思想之间的现实差距。哈姆雷特回避复仇的心理在三次刺杀行动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第一次是在克劳迪斯的内室。此时国王正在祷告,毫无防备,正是下手的绝好机会。哈姆雷特却以此时杀他只会送他上天堂为由放弃了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连克劳迪斯自己都清楚,因为他还未放弃“使他动了杀机的东西”,不可能得到上帝的赦免(3.3.58-60);哈姆雷特却居然相信,克劳迪斯仅凭祷告就可逃脱惩罚。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仍然需要给自己一个推迟行动的理由。第二次是在母亲的寝宫,他误杀了波乐纽斯。在动手的一刻,他是把波乐纽斯当作克劳迪斯的。但他的话消解了复仇的性质:“怎么?是一只耗子?你死定了,死吧!”(3.4.30)。清醒的目的和某种正义感(哪怕是扭曲的、片面的正义感)的满足是复仇的基本要素,哈姆雷特却用疯癫的假相推卸掉了良心的重负,使之成为异常状态下的偶然行为。在剧末的决斗场景中,虽然克劳迪斯最终死于哈姆雷特之手,但与其说哈姆雷特的行刺是为父亲报仇,不如说是源于愤怒和绝望的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