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主讲人:张 丹: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孙京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孙雪林: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王雪峰: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慈 艳: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数学教师第一场:案例研讨与提出问题一、对“空间与图形”的整体思考头脑风暴:1对于空间与图形,请写出您认为最重要的核心词。2在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过去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这部分教学中,请写出您印象最深刻的教学现象?您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在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图形的测量。与过去相比,从以一些图形的性质和测量为主,扩充到四个方面感觉空间的、图形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更加充实了。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对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确确实实老师们有一些困惑,而且有一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1为什么在认识图形时,先学“体”,不先学“面”?结果造成学生对“球”、“圆”不分。在学生没有“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如何给学生讲好“体”的知识?原来图形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平面到立体”,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要把中学几何的东西(比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下放到小学?学生热热闹闹操作了半天,还不如到中学一下子就许会了。小学几何与中学几何的不同的地方;学生学习图形性质的价值是什么?3“东西南北”、“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应该在科学课、美术课中学习,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上学?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变换内容的数学价值是什么?4“火车拐弯”“窗帘拉动(图形变化了)”是旋转或平移吗?什么是平移、旋转、轴对称。5现在谈到了空间观念,是不是摸摸、看看就是空间观念?什么是空间观念? 6学生的空间感比较差,比如从侧面观察立体图形时容易出现错误,教学中怎么办?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7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探索图形特征、空间观念等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因为前者在考试一般不好考,这怎么办?有关考试评价问题。以上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不难看出,现在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与实施新课程开始的问题不大一样了。大家开始思考一些整体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方面的、空间观念方面的、设置某些内容的价值方面的,特别还有学生认知困难方面的。下面大家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二、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从知识上看,似乎变化并不是太大,但是在一些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上,确实有一些变化。那么,首先从一个课例来开始:案例1 :第一学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直观认识”的两个教学过程背景: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在此基础上,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内容。l 过程1(1)探索从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中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从哪些立体图形中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学生借助沙盘操作,可以把立体图形的某个面按在沙盘上)教师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很开放,比如对于从哪些立体图形中可以得到长方形的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提出了两个老师事先设想好的答案:长方体可以得到长方形;三棱柱“躺着”也能得到长方形。突然,一个学生指出圆柱也可以得到长方形,引起其他同学的好奇。他的回答如下:把圆柱滚一滚,或者把圆柱使劲按一按(实际就是截面),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受到启发,有的学生认为正方体也可以得到长方形。随着学生们的操作、交流、再操作,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半。(2)教师演示从立体图形得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过程(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棱柱三角形、圆柱圆),介绍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强调面在体上。(3)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4)认识交通标志中的平面图形(由于前面的时间比较长,后面老师还有很多练习没有做,只是匆匆做了此练习)。l 过程2(1)出示由4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有趣的小船(每种图形若干个,大小不一),让学生进行分类。(2)引导学生认识每种平面图形的名称。(3)学生分别从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中得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认识到面在体上。 与过程1不同,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棱柱三角形、圆柱圆。(4)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平面图形。(5)拼图游戏:用若干个平面图形拼图。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对图形的一些特征有了感受。当然,这节课教材不要求掌握图形的特征。讨论问题:上面的两个教学过程,您更喜欢哪个?您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就这两个教学过程,某个学校的老师也进行了讨论。这些老师有喜欢过程1的,有喜欢过程2的,总结一下,分别的主要原因如下:l 更喜欢过程1的理由: (1)过程1非常开放,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2)在活动中,使学生重点体会了面和体的关系。(3)在活动中体会了“展开图、截面”,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活动经验。l 更喜欢过程2的理由:(1)过程2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紧紧把握住了本节的教学目标: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2)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过程1这样的挑战性活动,是不是难度高了。(3)特别是,老师们提到了这么一个想法:毕竟,一个年级应该有一个年级的重点,这节课应该把重点放在认识平面图形。也有的老师希望如果能把两个过程结合就更好了,但显然一节课是绝对完不成的。通过以上案例的讨论,倒并不一定非要取得一个共识,所谓“教无定法”,只是希望通过案例引发老师们的进一步思考,因此提出几个问题:1您比较喜欢哪个教学过程,谈谈您的理由,关键是您的理由是什么?2对于图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案例2:第二学段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出现的困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反过来意识到,三角形得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关键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5,9,学生们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赞同。由这个案例,提出两个可以思考的问题:1.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想法?您在教学中将如何处理?2.既然操作造成了“麻烦”,图形的认识是否还需要操作? 案例3:分享评价的案例上面提到过,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探索图形特征、空间观念等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因为前者在考试一般不好考。老师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评价考试上共同探索。下面就是几个来自实践中的评价的案例:1请你将下面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标准。2.补全图形消防栓上的长方形玻璃被打碎了(如下图),工人师傅想知道玻璃原来的样子,你能把它画下来吗?3五年级有关长方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考查:上图中分别是一个长方体的前面和右面,那么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A6 B12 C18 D4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004年小学数学考试(基本题)(1)如图,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正方体的顶点显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是不需要学生记忆的。本题实际上是考察了学生识图的能力。(2)如图,哪条直线与x垂直?以上呈现的这些评价试题,并不一定说都是最好的,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图形的特征、探索的过程、空间观念是可以考察的。为了使大家有更广泛地分享和启发,提出下面的一个思考问题: 阅读上面的评价试题,对您有什么启发?以上通过三个案例,对图形的认识有了一个初步的梳理,最后针对这一部分留一些作业:作 业1原来的课程是从平面到立体,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怎样理解?2在图形认识的教学过程中,量、折、撕、剪、画等操作活动的价值有哪些?3在评价学生对图形及其特征的掌握情况时,您有哪些好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试题?三、图形与位置图形与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新课程中增加的内容。对于新增加的内容,建议老师观察一下学生的原始想法。下面就是在没有学确定位置之前,对一所学校四年级学生所做的测试:测试问题:请你在纸上描述出你们班长的位置。下面是学生的几种做法:(1)文字叙述班长的位置:X行X列。比如三排第四个、第三列的第四个人。(2)文字叙述班长的位置:从X数X行X列。比如:从窗户数的第三排、第四个。从门这边数是第五组的第四个。(3)用图表示班长的位置:X行X列(4)用图表示班长的位置:从X数X行X列(5)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班长在我的斜后方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很丰富,这一方面是个可喜的事情,另一方面,可能老师就犯愁了,现在的教材中或者是利用几排几列,或者是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那么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教材中的办法有什么联系呢?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问题:1学生的想法有道理吗?与教材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联系?2. 如果您的学生也有这些想法,您准备如何处理?在图形与位置的教学中,还有一些老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现在也提出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1有的老师提出:教材规定的行列与某些地方生活中的行列似乎正好相反,怎么办?如何看待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2确定位置的内容似乎科学课、社会课也要教,数学课为什么要设置这部分内容? 我们也把上面的第2题作为这一部分的作业。四、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变换也是新增加的内容,我们还是从课例开始。案例:一位教师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教师组织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像正方形、长方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轴对称性学生的想法都很一致。而当判断(一般)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学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应该是轴对称图形,主要观点如下:(1)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再对折,它就能够完全重合了,对折了两次了。(2)把平行四边形从中间撕开,然后给它转过来,这样也完全重合了。(3)把平行四边形竖过来,看看两边是平行的,而且两边的角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这位教师在课后反思中谈道:教师已经反复强调了对折以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学生还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这种“执着”是什么原因呢? 以上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挺有意思的,(一般)平行四边形按照定义一判断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想到孩子这么“执着”,他就觉得这么一个“完美”的一个图形,看着这么对称,它怎么能会不是轴对称图形呢?所以他特别想把它重合,想了好多办法:撕下来转过来,甚至再折一次。其实,孩子的想法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价值,平行四边形虽然不能靠对折重合,它是可以通过旋转来重合的,那么是不是除了轴对称,还有其他的对称,所以提出下面的两个问题,也作为这一部分的第一个作业:作 业1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2学生们为什么总觉得平行四边形“对称”?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上对您是否有启发?对于图形与变换,除了轴对称,还有平移和旋转,在此我们也列举一些收集来的教师的困惑,大家一起讨论:1在判断轴对称图形时,是否要考虑图形内部的颜色或图案?2“火车拐弯”“窗帘拉动(图形变大或变小了)”“摩天轮”是旋转或平移吗?3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内容?实际上,对于上面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好的问题,教师出现困惑可能是由于评价考试的原因。只要在教学或评价的时候,说明一下就可以了。而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想对于老师,有些东西是应该清楚的,比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进一步,老师们需要思考这一部分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什么。因此,留以下作业:作 业 1什么是平移、旋转、轴对称?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或者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何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如何确定旋转角度和旋转中心? 2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内容? 五、图形的测量图形的测量从知识上说是过去就有的内容,想必老师们都有很多教学心得。那么,和过去相比,新课程有了哪些新的想法,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先从高年级圆的面积的教学谈起。案例1 由圆的面积备课谈起一个学校对于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首先,他们分析了教材,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如下: 教材将圆平均等分为了若干份扇形,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并且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接着,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与半径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或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老师们把“切拼”的过程称为“切蛋糕”。分析了教材后,大家谈起了最近分别看的有关“圆的面积”的三节课:第一节课 教师引导学生将16个扇形拼成不同的图形在拼上下功夫。教师从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入,然后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接着,教师给了学生比较充分地探索和小组合作的时间,鼓励他们将这些扇形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如下图:然后老师从中选取一种,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第二节课 教师引导学生用某一个图形进行多种角度的推导在推导上下功夫。第二位老师从实际问题来引入,使学生产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愿望。然后,教师还是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并将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他把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上,就是给了学生较长的探索和小组合作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份数进行推导,即尽管都是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但由于拼的份数不一样,中间的推导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用不同的份数都可以推导出圆的公式。第三节课 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尝试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下面是学生的做法:(1)圆中“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学生:我们把圆形内部折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多余的八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2)圆中画小方格。学生:中间的小方格好数出来,但是旁边不满一格的不知怎么办。(3)教材中的“切蛋糕”。讨论问题:上面的三种教学过程,您最喜欢哪个?说说理由。这个学校的老师喜欢三种教学过程的都有,分别的理由如下:喜欢第一节课,因为很多优秀教师就是这么上的,孩子们也很活跃,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喜欢第二节课,因为学生推导的很扎实,对公式的理解就会深刻。喜欢第三节课,因为学生的想法挺新颖的。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否也会这么想?不妨做个学生调研。 随机抽取了一个学习小组,下面是调研结果:学生们很快想到了类似于上面第三节课第一位学生提出的想法:把圆转换成正方形,在圆的内部画了一个圆内接四边形,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圆外切四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道,但这个(外切)正方形,它比圆多出这四块,然后就没办法了,因为这个不是三角形,它是弯的。下面,学生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尝试把圆的面积和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的联系找出来,但进展不大。最后,忽然有一个女生灵光一现:可不可以把这个圆,分解成很多很多的小三角形。针对以上这个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思考:1在上述的三个教学案例中,哪个学生的活动是富有数学价值的?说说您的理由。2学生的想法和教材上的想法有没有什么联系?教材中为什么要“切蛋糕”?3面对学生的想法,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处理? 案例2:学生对面积的困惑1学生对计算的“依赖“。听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的一节课。教师开始给了一个长是10、宽是6的长方形,学生通过以前的知识马上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为60。然后他给了学生一系列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一个边还是10,另一个边还是6,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变,只是越来越“歪”了。学生开始绝大部分还是认为面积是60,后来教师鼓励学生学生去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些学生开始觉得有点不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孩子认为,面积就应该是60。他们提出自己的理由,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提到:这些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看成是长方形逐渐拉动而成的,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面积应该不变。针对这个,老师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拉到最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开始差的很大了。如下图:教师觉得这下肯定很有说服力了。但还有一些学生站起来说:“确实我发现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面积应该是一样的”。2关于周长的两个处理:处理1:教师鼓励学生描一描、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加一加等活动体会周长。但课后研讨中,老师们觉得周长很简单,没有必要这么多活动,似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处理2:学生在描一描、围一围感知周长后,教师设计一个探索活动:探索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怎么求。课后研讨中,老师们觉得很有探索味道。针对上面的案例,提出下面的思考问题:(1)对于上面的两个周长教学的处理,您的看法如何? (2)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孩子对于周长和面积仍然存在意义理解的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下面,对于图形的测量这部分内容,留一些作业供大家思考:作 业1.在新的课程中,对于图形的测量有了哪些新要求?谈谈变化的原因。 2.在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对于度量(如周长、面积)的理解? 六、空间观念回顾上面的讨论过程,开始是整体思考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然后分四个部分进行了研讨,最后回到非常重要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讨论。我想,就直接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吧:1什么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强调空间观念?它对学生今后发展和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有的数学专业工作者则由此引申到几何直观和图形语言的作用。)对于第2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是如何看待图形和空间观念的作用的。下面是两段采访:采访1(生物学研究者):图形在我的工作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因为从生物角度来说,以前是处在一个理论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处在一个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分子是一个立体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平面的,那么以前学习的很多知识,如立体感、三维空间,甚至抽象的想象六维空间,就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