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云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白云乡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目 录1 总 则2 基本情况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4 组织指挥体系5 监测及预警6 转移安置7 抢险救灾8 保障措施361 总 则1.1 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结合白云乡所处地理位置及设防工程措施的现状,特制定本预案。1.2 编制依据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1.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 编制原则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乡村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5 预案内容1.5.1 白云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乡(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1.5.2 本预案由白云乡政府编制,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县防汛指挥部门备案。1.5.2 预案有效期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2 基本情况2.1 自然情况2.1.1 河流分布情况;南溪河为渫水的一级支流,澧水的二级支流,位于湖南省石门县的中部重镇皂市镇和白云桥乡。发源于白云桥乡双峪村境内,呈东西走向,流域面积84.3平方公里,干流长度18.27公里,干流坡降15.2,由西向东汇入渫水。南溪河北面与白云山、北山交界,南接慈利县杨柳铺乡,西与白云桥乡分水岭、水溪峪等村相连,东面同渫水相依。南溪河在白云乡境内有支流12条,总长32.1公里。流域内白云乡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2.1.2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该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风带气候系统与副热带系统的共同影响、锋面活动显著。气旋劲过频繁,加之地形的影响,故本流域为多发性暴雨区。据历年资料统计,该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85mm,其中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6.8%,最大的降雨量2261.7mm(1980年),最小的降雨量1191.8mm(1979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234.2mm(1970年7月2日),最大3日降雨量667.2mm(1980年7月16日起)。10(80%)活动积温5100,最低气温-7.2,最高气温40.1。年日照时数1650h。无霜期265天。干旱频率55%,洪涝频率65%。南溪河流域没有水文站,距其1000m的渫水干流上设有皂市水文站。该站1952年5月成立,距渫水河口约16km,是渫水的控制站,经过三次上迁(1953年1月,1955年1月,1967年1月,共上迁790m)。控制流域面积3000km2。南溪河为山区性河流,坡度大,汇流迅速,洪水涨落快,洪峰滞时短,峰型尖瘦。洪水是由上游的暴雨形成的,多发生在每年4-8月,尤以6-7月出现的机率最多。洪水涨落时间2-4天,多数是单峰,少数呈复峰,洪水频繁。南溪河流域地处长江流域最大暴雨区五峰、鹤峰南麓,年径流中,有2/3以上是洪水径流,洪水径流多集中发生在汛期而造成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下游平原区人们的生产、生命安全。2.1.3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南溪河流域区内为低丘山垄岗坡地,山峰一般高程为200400米,最高山峰高程为900米。山地垄岗多沿北西向东展布,西北高,东南低。河床高程一般77155米,河曲发育,河流呈“之”字型弯曲。两岸断续残留有12级阶地,阶地发育不对称,多发育在河流左岸。该流域座落在磺厂背斜南翼偏轴部,北与沿市向斜相邻,南靠东岳观向斜,磺厂背斜轴线走向近东西100280 0 ,轴部受东西向断层-磺厂仙凤山断层的破坏,另有一条张性断裂位于雷公嘴。地层岩性由新到老,依次出露。第四系全新统Q4、志留系中-下统、奥陶系及三迭系。根据钻孔和地表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质类型为HCO3-Ca和HCO3-Ca.Mg型水,PH值5.56.9,总硬度1.154.12德国度。该流域二条断裂带控制,属于地震危险区,查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库区处于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母岩多为粉砂岩、砂质砂岩、页岩、紫色砂岩、紫砂岩和灰岩。母质大多为原生母质,但因境内有两条断层由东至西贯穿全流域,故两侧以及陡坡山谷均有坡积母质。山地土壤以黄壤为主,土壤厚度一般3060cm,表土有机质含量及矿物质养分含量均较丰富,PH值多呈微酸性,宜于各种作物和林木生长。2.2 经济社会情况2.2.1 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白云乡总面积约19.84万亩,辖3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约3.39万人,而在南溪河流域只有22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约2.01万人,80%以上分布在南溪两岸。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白云乡在南溪河流域内有耕地面积1.83万亩,其中水田1.45万亩,旱地0.38万亩。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4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9万元,2.2.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白云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基本都是海拔高程1000米以下的山地,土壤以黄壤为主,土壤厚度一般3060cm,表土有机质含量及矿物质养分含量均较丰富,PH值多呈微酸性,适合柑桔和茶叶的生产。白云的无公害茶叶已形成一个品牌,把柑桔和茶叶做大做强,形成二个主导产业,促进经济的腾飞。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2.3.1 流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南溪河流域白云乡段,地处长江流域最大暴雨区五峰、鹤峰南麓,年径流中,有2/3以上是洪水径流,洪水径流多集中发生在汛期而造成洪涝灾害,严重威胁区域内人们的生产、生命安全。根据调查和历史记录,1954年7月、1972年7月、1982年6月和1992年7月,南溪河流域白云乡段四次遭受暴雨袭击,受淹人口1100人,死亡2人,受灾耕地面积750亩,倒房26间,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万元(以当年价格计算)。2002年6、7月和2004年8月,南溪河流域白云乡段三次遭受暴雨袭击,多处发生泥石流,受灾人口1300人,受灾耕地面积1854亩,倒房43间,直接经济损失350多万元(以当年价格计算)。特别是1998年,自5月份以来,白云乡多次遭受暴雨袭击,不仅油菜小麦大量减产,甚至失收。7月20日早晨3时许,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溪河猛涨,沟渠暴满历时2个多小时,损失惨重,冲毁沟渠142条(合计59.6公里),冲垮溪堤338处(合计11281米),冲毁公路176条(合计98.8公里),冲毁耕地1958亩,水满垮塘81口,倒损房屋75户94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50万元。2,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白云乡山洪灾害除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常见类型外,由于早期的煤矿开采,还有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汛期山洪地质灾害预防是白云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根据历史调查和现状,对全乡二O O六年山洪灾害预测如下:山洪灾害易发区:根据历史调查和已有的记录,南溪河境内白云乡所处区域总体属于石门县山洪灾害易发区之一,根据全乡各村地形、地质条件和工程建设破坏程度的差异,进一步描叙如下:、南溪水库以下区(包括美盛桥、筑坝桥、白云桥、鸡鸣桥和园艺埸等):该区主要为河滩地,河床高程一般77155米,河曲发育,河流呈“之”字型弯曲。一遇暴雨,极易发生山洪灾害,特别是在南溪水库跨坝的情况下,出现毁灭性灾害。该区域均属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一旦出现严重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不仅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南溪水库以上区(包括雷公嘴、王家堰和悬钟峪等):该区主要分布侏罗系透水性厚层状石灰岩地层和饱水性砂泥质页岩地层呈互层状产出,因差异风化剥蚀和自然崩塌,广泛形成了石灰岩陡壁和砂泥质页岩斜坡地形,沿斜坡面广泛发育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并有二条断层通过。在暴雨、绵雨和工程建设开挖边坡、采矿、垦植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危险点(1)白云桥村11、12组在石清公路上的白云山滑坡体(2)悬钟峪村6、9组滑坡体(3)康坪村11组滑坡体2.3.2总结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降雨是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因素,同时又是山洪、泥石流的水源条件。1998年2002年7月皂市站最大一天日降雨分别为271.3 mm和194.1 mm,最大1小时降雨达54.2mm。当强降水出现时,地表径流加大,强降雨对地表的猛烈冲击又将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增加地下水的流量、流速,使山体岩石重力、水压力增大,从而形成山洪、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山洪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和河谷川地,河谷为“U”型谷。白云境内最高海拔为西南面的三合山900.2米,海拔最低96米(美盛桥河谷)。该流域有二条断裂带,地层破碎,堆积层厚,其母岩为多种沉积岩互层,走向由东北至西南,向东南倾斜,与坡面一致,由于岩性软,特别是泥质页岩不透水,易产生滑落面,而发生各种重力侵蚀。人为不合理利用土地,是导致泥石流产生的根本原因,上述自然条件中,陡峻的地形,强大的暴雨和大量松散物质的补给,是产生山洪灾害的主要条件,而人类不合理利用坡面,是加速上诉条件的形成和发展。水利工程渠道质量太差,渗漏严重,使发生地上部土壤长期处于浸润状态,为重力侵蚀创造条件。多发性、突发性 98年和2003年7月石门县出现暴雨,白云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据统计98年这7月的降雨过程造成了30多处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具有明显的多发性。山洪灾害一般出现在强降雨发生后的13小时,同时由于暴雨本身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并且最大一小时降水多发生在夜间,从而导致了白云山洪灾害具有明显的多发性与突发性。群发性、伴生性 降雨强度都很大,这样的暴雨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形成暴雨山洪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链。各种灾害相伴发生,使损害进一步扩大。时段比较集中,引发的山洪灾害却比较广,98年24小时最大降雨271.3 mm ,这次强降水导致了大范围的山洪爆发,破坏力非常大,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惨重。7月20日24日这次大暴雨过程造成了全乡倒损房屋75户104间,34间房屋成危房,冲毁农田1958亩,30处发生山洪灾害等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0万元。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1)、非工程措施现状一是建立白云乡防汛指挥部,成立以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防汛的副乡长为第二责任人,以水利、财政、卫生、民政、交通、城建、人武部等28个部门组成防汛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现有编制4人,负责日常工作和汛期值班,按照防洪法实施抗洪抢险职能。并建立了以沿河各村支部书记负责的防汛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组织抢险队伍,定期巡查所在河段安全,涨大水时,现场有人员监测。二是编制了防洪预案。做到有计划,有准备的防御洪水袭击,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洪灾的发生和扩展,各村、中、小型按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抢险准备。防汛预案包括了对受灾人员的安全转移、抢险、疾病预防、受灾人员安置等做了详细的部署安排。三是加强了河道管理。我乡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为契机,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理条例的贯彻力度。以还田为河为突破口,恢复原有河道,以保证行洪。四是坚持以法治灾、减灾。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上制定的系列法律,如: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群众的认识,以减少人为破坏,确保山洪灾害的防治效益。五是建立了防汛雨量速报系统。目前,白云乡已经建立了2个全自动观测站、3个简易,对重要灾害点做好降雨、水位、水量变化的监测,各乡镇制切实可行的避险方案,其内容有建立防御区领导机构和责任人、划定危险区及范围、通信联系、报警信号、避险路线和地点。六是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强化灾害点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七是组建了抢险队。分别组建了乡、村二级应急抢险队伍。 (2)、存在的问题一是境内不合理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连年的山洪水患。从而威胁到白云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缺乏流域雨量水位监测站点,雨情汛情信息传递速度慢,缺少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现在全流域还没有一处雨量水位监测站点,给业务部门分析判断和指挥抢险带来很大困难。三是防汛基础设施薄弱,两岸几乎无堤防设施。 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1)防灾工程措施现状一是防洪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乡发生了二次较大的洪水,全乡各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乡二级财政拿出近300万元对全乡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治理。二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为避免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完成“水保工程”450亩,“退耕还林”300亩。(2)存在的问题一是我乡溪流众多,南溪河地势较低,80%以上群众在沿河居住,已进行的小流域治理覆盖面太小,一旦发生山洪灾害,就会危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有病险水库存在,全乡仍然有一座中型水库和三座小型水库没有治理,特别是南溪水库(中型)被鉴定为三类坝,位于白云乡政府上方,相距只有一公里,危急时伏。三是我乡早期煤矿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又加上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山洪灾害发育频繁,很多山洪灾害沟未能得到治理。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3.2 “两区”的基本情况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标示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4 组织指挥体系4.1 组织指挥机构4.1.2 白云乡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白云乡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组织白云乡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邱正鑫任政委,唐凡妮任指挥长,王志军、廖先毅、黄宏亮、侯令玺、李宏纲、董新武(常务)、邓兆国、张贵生、伍千琪任副指挥长,饶南军、袁学龙、杨杰、李子团、何继林、欧上安、唐纯林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晏立如任办公室主任。防汛指挥机构下设1个办公室,监测、预警、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6个工作小组、1个应急抢险队和1个信息员。白云乡流域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危险区内每个村、组均落实了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县防汛办备查。4.2 职责和分工4.2.1县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4.2.2白云乡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白云乡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4.2.3明确工作职责。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水管站:负责水利工程的维修管理,初步制定度汛方案且上报审批;及时收集掌握“三情”,搞好情况综合汇报,做好抢险技术指导,为乡山洪灾害防御部门决策当好参谋。交管站:负责所辖公路交通设施安全,超前调集般只停靠到指定的地点,信时抢修水毁公路,保证公路交通畅通。派出所、交警:负责维护山洪灾害发生期间社会治安和车辆调度,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电信所:保证通迅畅通,加强通讯设施设备维修和值班。民政所:及时统计各种灾情数据,积极筹措各项救灾物资和资金,认真组织群众救灾和搞好灾后优扶工作。农科站:负责做好灾区农业生产指导,适时调剂种籽及其他有关生产资料的供应,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减少灾后损失。林业站:做好山洪灾害救灾所需木材的供应。国土站:抓好地质性灾害的防治、预测预报工作。4.2.4 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1、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分工,指挥长唐凡妮同志负责全乡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常务副指挥长董新武具体负责全乡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乡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一个办公室、六个工作组、一个抢险应急队、一个信息员。2、联系村(居)责任分工王光平同志联系美盛桥村;董新武同志联系筑坝桥村;唐凡妮同志联系马路峪村;丁玉传同志联系晏家棚村;邓兆国同志联系白云桥村;龙文见同志联系鸡鸣桥村;腾佳明同志联系园艺场村;刘良盛同志联系廖家拐村;袁学龙同志联系悬钟峪村;张泽忠同志联系雷公嘴村;侯令玺同志联系王家堰村;李宏纲同志联系康坪村;覃事泽同志联系苏家湾村;王志军同志联系白羊山村;伍千琪同志联系竹巷口村;汤登贵同志联系温家溪村。3,村级责任体系白云桥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鸡鸣桥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康坪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雷公嘴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廖家拐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苏家湾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王家堰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悬钟峪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晏家棚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园艺场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美盛桥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美盛桥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马路峪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5 监测预警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5.1.1 参照白云乡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皂市水文站的降雨情况,根据当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白云乡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警报等级符合其中之一警报标志1小时以内3小时以内24小时以内三级警报30mm60mm100mm橙色二级警报50mm90mm160mm黄色一级警报80mm120mm220mm红色5.1.2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5.2 实时监测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拟定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等。5.3 通信5.3.1 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5.3.2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5.3.3 可逐步建立县级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 5.4 预报预警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5.4.5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5.4.6预警信息处理办法乡(镇)防汛办:(1)在收到县防汛办的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乡(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乡(镇)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乡(镇)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乡(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乡(镇书记)、乡(镇)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乡(镇)防指加强值班,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村组,做好人员转移等一切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村、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深入到各村组,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2)与县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乡(镇)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自行启动预案,并设法从想邻乡村与县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3)与村组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责任人直接下到村组,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村防御工作组:(1)在收到县、乡(镇)防汛办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村主要干部。村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巡查信息队加大巡查密度和信息联系,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2、与县、乡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根据降雨情况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和各应急队、农户,各村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6 转移安置6.1 转移安置6.1.1 确定风险图中危险区内的居民为需要转移的人员。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基本在本村范围内转移。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具体转移见表6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和人员转移安置图。6.1.4制作和标示牌明白卡的发放对象为危险区的居民,每户一张,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填卡,到8月15日止,白云乡已经发放明白卡1500张。在危险区重要位置制作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如下图。6.1.5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范围内,以利于安置人员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村部或学校,分散安置是采取一对一的安置,每一农户安置户不超过二户。6.1.6应急措施当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时,启用应急预案,以村(组)为单位,根据简易观测设备雨量值和水位情况,预警员鸣锣示警,党员干部奔走相告,附近农户相互转告紧急转移到安置点。6.2 转移安置纪律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7 抢险救灾7.1 抢险救灾准备7.1.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7.1.3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7.2 抢险、救灾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7.2.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8 保障措施8.1 汛前检查汛前,县、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8.2宣传教育及演练8.2.1 宣传 利用广播、标语和电视对流域内居民宣传山洪灾害的有关知识和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张贴山洪灾害防御挂图。使流域内群众具有安全意识和天气经济概念。对全乡的山洪灾害指挥系统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和预警人员进行3次山洪灾害专业知识,明确各自职责,时刻准备打大仗,打苦仗。全乡13个重点村树立警示牌,宣传栏中必备人员转移安置图等内容,每一危险区农户发放,警钟常鸣。8.2.2 实战演练。以村为单位对全乡13个村相关区域群众进行实战演练,使每位群众清楚自己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即使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县、乡山洪灾害指挥部对2个单位进行抽查,检验效果,以达标安全为目的。8.3 纪律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特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汛期和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各级干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纪律:8.3.1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4月1日至9月30日),确保通讯畅通。8.3.2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8.3.3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8.3.4暴雨天气,乡党政主要领导、驻村干部和村指挥所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8.3.5全乡编制落实水库山塘防汛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8.3.6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山塘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8.3.7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8.3.8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乡(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水库山塘防汛和山洪灾害避灾演练。8.3.9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8.3.10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附图1、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基本信息包括: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区域地形,城区、乡(镇)、村庄分布情况等。2、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3、山洪灾害风险图图中应标明危险区、安全区范围,标示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铁路、公路、桥梁等),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图例要求:危险区标示用红色,安全区标示用绿色。4、人员转移安置图 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信息。上述要求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附表1、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2、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3、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4、监测站点分布表5、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附表1 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行政村名称土地面积(km2)人口(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固定资产(万元)人均年收入(万元)总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悬钟峪5.977861477220082745王家堰5.9813073130432882700雷公嘴2.289181890023362500鸡鸣桥2.189315179224732700园艺场1.89122242118031822700廖家拐1.579196913229227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会计专业试题及答案
- 出租车客运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率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
- 柔性制造系统2025年工业机器人安全防护技术报告
- 儿童教育建筑方案设计
- 美育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能源行业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成效2025分析及优化建议报告
- ai建筑方案设计sd教程
- 育发方案咨询
- 社保局工伤培训
- 成都地理课件
- 创面封闭负压引流管护理技术
- 2024年WPS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 骨关节课件教学课件
- 煤矿防治水细则解读
- 生物质压缩成型工艺与实践考核试卷
- 《2.1.3 活化能》参考课件
- 【物业分享】神秘顾客(交付项目物业服务体验)调查评分表
- 铝合金门窗来料加工合同范本
- DZ∕T 0173-2022 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