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指示代词的发展1 近指代词 (1)甲骨文中,指示代词有“之”、“兹”2个。均近指。(郭锡良:“之”、“兹”是一种广泛的指代。)之日允雨殷墟书契前编西周金文始见“是”、“斯”。传世文献始见“此”、“时”,更晚一些。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驖毛传:时,是; 辰,时也。 (2)依上古音系(以诗经为上限),“兹(精母)、斯(心母)、此(清母)”齿音;“之(章母)、是(禅母)、时(禅母)”舌面音。又:“之、兹、时”之部叠韵;“此、斯、是”支部叠韵。读音相近,可能是同源的关系。 (3)上古近指代词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近指代词“兹”、“时”、“斯”等在古代文献中的分布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顾炎武日知录卷六“檀弓”条云:“尔雅曰:兹、斯,此也。今考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又云:“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而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语音轻重之间,而世代之别,从可知已。” 顾炎武关于论语、檀弓中“斯”的统计数字包括近指代词和连词,与本文不同。地域方言的对立。方言接触。庄子、荀子中“斯”偶见,亦可以用“地域方言”说加以解释(4)中古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产生的新的形式。 这“这”最初见于唐代,有“者”、“遮”、“拓”(“柘”之形误)、“只”等不同书写形式。這胡误我,這胡误我。(旧唐书史思明传)者汉大痴,好不自知。(燕子赋)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王衍,醉妆词)遮阿师更不要见。(唐摭言)及到遮身今有疾。(维摩经讲经文)赭回好好更看去也。(历代法宝记)“这、那”在唐代产生后,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只能作定语,不能单独作主语。这种情形在北方延续到元朝。在南方,“这、那”单用作主语的时间早一些:这是说天地无心处。(朱子语类辑略)近指代词“这”的复音形式:与“个”“般”“回”“底”等组合。欲得来生者个数。(敦煌变文集)者般汉有什么死急!(明觉禅师语录)积善之家有余庆,皇天只没煞无辜。(目连变文)问:“如何免得生死?”师云:“遮底不生死。”(景德传灯录)这们女婿要如何,愁得苦水儿滴滴地。(清平山堂话本)“这”的来源:a.朱骏声、吕叔湘:“这”是由上古的“者”变来的。b.王力: “这”由上古的“之”转变而来。“之”、“者”同属照母。由于口语和文言分道扬镳,“之”字的口语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音相混了(声调微异),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这”、“遮”。c.高名凯、周法高:“这”是“適”的借字,“適”的草体楷化成“這”。质疑:“之、者、遮”平声,“適”入声,为何要借用一个入声字?d.志村良治:根据唐末汉藏的对音材料,近指词读ca,汉字记作“者”,而“这(這)、遮、赭”与“者”都是音同音近,从宋代材料看这个“者”读去声,如杨万里舟过仁安“只者去声天时过湖得”,杨万里自注“者”读去声,后来这个音卷舌化,变为现在的读音。根据汉语音韵系统的演变规律上溯,唐代的这个近指词ca,在六朝时应为齿音ts-(精组),在上古为舌音t-(端组)。上古的指示代词系统从语音上说t系、ts系(斯、是、兹)为近指类。由此可以推断敦煌材料中的近指词ca当出自上古舌音系近指代词,至于是出自上古之部的“之”,还是出自上古鱼部的“者、诸”,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箇(个)南北朝后期始见(唐以前仅见2例),唐宋时期的文献里才大量出现。 真成个镜特相宜。(庾信,庾子山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个)长。(李白,秋浦歌)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寒山诗个是何措大)“箇”的复音形式:箇裏、箇中、箇能、箇般、箇样等。上古汉语“箇”为名量词。指示代词“箇”是否由名量词“箇”变来的,还值得研究。现代湘语里还保存着“箇”的这种用法。“阿堵”“阿堵”是世说新语里一个经常使用的指示代词,可能是当时盛行的口语词。世说巧艺载: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六朝王夷甫为人清高,从不说及“钱”字。妻子想试试他,把铜钱串起来绕床一周摆放。王夷甫醒来,无法下床,便大声呼叫婢女:“快拿开阿堵物!”。见世说新语规箴。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吕叔湘(1985)认为“阿堵”到宋代变为“阿底”、“兀底”,元代又写作“阿的”、“兀的”。早是没外人,阿的是甚末言语那!(古今杂剧三十种)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董西厢)韩信功,兀的般证果。(太平广记)“兀的不”成为一个固定的格式,表示反问。兀的不羞杀人也天地!(董西厢)不过,“阿堵”见于南方文献,“兀底”则见于北方文献,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远指代词 (1)甲骨文中未见远指代词。 (2)上古远指代词有“彼、其、匪、夫/若、尔”。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笺云: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兴人为恶,亦有渐,非一朝一夕。构,古候反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笺云:匪,非也。宁,犹曾也。我先祖非人乎?人则当知患难,何为曾使我当此难世乎?难,乃旦反。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凄凄,凉风也。卉,草也。腓,病也。笺云:具,犹皆也。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贪残之政行,而万民困病。凄,本亦作“栖”,七西反。卉,许贵反。腓,房非反。韩诗云:“变也。”乱离瘼矣,爰其適归。离,忧。瘼,病。適,之也。笺云:爰,曰也。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曰此祸其所之归乎?言忧病之祸,必自之归为乱。瘼音莫。匪鳣匪鲔,潜逃于渊。鹑,雕也。雕鸢,贪残之鸟也。大鱼能逃处渊。笺云:翰,高。戾,至。鳣,鲤也。言雕鸢之高飞,鲤鲔之处渊,性自然也。非雕鸢能高飞,非鲤鲔能处渊,皆惊骇辟害尔。喻民性安土重迁,今而逃走,亦畏乱政故。鹑,徒丸反,字或作“敦鸟”。鸢,以专反,鸱也。鳣,张连反。鲔,于轨反。雕音彫。 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郑笺:“犹,图也。卜筮数而渎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如匪”二句:左传o襄公八年引此二句,杜预注:“匪,彼也。行迈谋,谋于路人也。不得于道,众无适从。”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远指代词“那”产生于六朝(王力:唐代)。必是那狗!(朝野佥载) 兽王问那大王。(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王衍,醉妆词)你这个与那个别不别?(祖堂集)关于“那”的来源:王力:“那”最初是疑问代词,后来才转变为指示代词。吕叔湘:由上古的“若”(或“尔”)转变而来。这两个字上古都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向熹:六朝口语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爾(尔)”读音上起了分化,书面上也逐渐写成了不同的字,人称代词写作“你”,指示代词写作“那”,而文言仍作“尔”。 第五讲 疑问代词的发展 1 上古汉语。(1)商代语言系统没有疑问代词,西周金文亦未见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系统是在东周产生的。(2)依上古音系,疑问代词声母大体可以分为三系:禅母谁、孰、畴(用于问人);匣母何、曷、胡、奚(用于问事物);影母恶(乌)、安、焉(用于问处所)。(3)之所以繁复,古今并存,方言并存。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伪书五子之歌) 2 中古汉语六朝以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代词。 (1)“那”疑问代词“那”最初是“奈何”的合音,最初用于问事理。上古即有此用法:左传 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直言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这样的用法在汉末以前极少见。汉末,出现于佛经翻译中,魏晋以后大量应用。用于问事理: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用于问处所: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大藏经)用于表示反问: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孔雀东南飞)唐代,产生相关的复合词如:那边(哪边)、那个(哪)、那里(哪)。(2)“底”疑问代词“底”产生于六朝,相当于“何”。 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乐府诗集 子夜歌)问原因,为什么。杜甫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荀鹤 钓叟:“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箇鱼?”底物:何物。问性状。(3)“等”疑问代词“等”产生于六朝。相当于“何”。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问曰:俗谓何物为底,底义何训?答曰: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但言直云等物耳。”按颜氏的观点,“等”是“何等”的省称,而“底”是“等”的音变。(教材391页)志村良治认为:“何等”习用,以至把疑问的意义附给了“等”。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王先谦集解:“谓死公云何语也。” (后汉书 祢衡传)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应璩,百一诗) (4)“甚、什么”跟“甚麽”相当的词自唐代始见。近代汉语时期它曾有过各种标写形式,有:是物、是勿、是没、是末、是麽、甚、甚物、甚没、甚谟、甚摩、什没(拾没)、什摩、甚麽、甚末、什麽等。另外在敦煌出土文献中还出现了“没、阿没、莽、阿莽”等形式。“是物”(“问:既无,见是物?”)、“是勿”(“是勿是生灭法?”)、“是没”(“远法师言:见是没?”)神会语录/“甚物”(“为甚物入入里许?”太平广记引启颜录)、“甚没”(“是甚没人?”李陵变文)、“甚谟”(“毕竟唤作甚谟物?”三宝问答)/甚“甚是身?甚是业?”庐山远公话敦煌写本/“甚摩”(“甚摩处来?”)、“什摩”(“贵姓什摩?”)祖堂集/“甚麽”(“为甚麽不识?”)、“什麽”(“遮个是什麽?”)景德传灯录不曾触犯豹尾,缘没横罗鸟灾?(燕子赋甲,敦煌变文集)今受困厄天地窄,更向何边投莽人?(捉季布传文,敦煌变文集)如今及阿莽次第?(燕子赋甲,敦煌变文集)书写形式的变化反映了这个疑问代词的语音变化。“甚”的来源。向熹认为:是何物是物(是勿、拾没、什摩、什麽、什没)甚甚麽、甚底、甚生。(教材下395页)又:什没没莽阿没、阿莽。(省)(音变)(加词头)志村良治:是物(勿)是没是没(甚)甚没谟甚什摩 imiut imut ima i ma imma世纪前半;世纪中叶;世纪后半;世纪1世纪中(有介音i)(无介音)(舒声化) (受后一音节声母影响,前一音节带上m韵尾)甚什麽 immo世纪后半(大乘中宗见解:“是没”的“没”注音为ma。敦煌汉藏对音法华经“十”读为sim)(“什”本为-p尾的入声字,晚唐韵尾弱化为-b,当后接带鼻音声母的字时,韵尾同化为-m)(“甚没(sim ma)”缩约成单音节“甚(sim)”)(敦煌资料中多用“甚”,表明“甚”是唐末五代西北地区常用的词语。“什(甚)摩”是五代南唐的标记,跟西北的“甚”同时并存。“什(甚)麽”从宋代始见。)又:何等/何等物等/等物底底物是物a. “等”是“何等”的省缩。b.“等”、“底”唐代某些方言中同音。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底”音“丁儿反”(ti),“等”“本音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c“是”为禅母,但古音与“底”相通:以“是”为谐声偏旁的有“题”,与“底”同谐声偏旁的有“祗”。 (5)“争、怎、怎么”。疑问代词“争”见于隋唐,也写作“曾”。疑问代词“怎”产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单用的例子。潘允中:扬雄方言有“曾、訾”,即今语“怎”。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也。”唐人作品多写作“争”,宋人作“怎”。来源:a.王力:争怎怎么。“争”是“怎”的前身,“怎么”是“怎”的分音。唐代以后还有个“作麽生”,“怎生”可能来自“作麽生”。“作麽生”和“争”或“怎”在语音上是可以相通的。b.吕叔湘:“争”和“怎”没有历史上的联系。“怎么”源出“作勿生”,“怎”只是“作”字受了“麽”字声母影响而生的变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 时装品牌干货知识培训课件
- 自由飞翔的小鸟450字7篇
- 纪检宣传课件
- 山东省济宁市(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描写春天的中考作文(14篇)
- 品牌宣传与推广执行方案
- 农业种植资源共享和流通合作协议
- 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方案
- 2025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嵌入式系统大数据试题
- 残疾预防日班会课件
- 茶叶加工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2025年云南高考地理试题解读及答案详解讲评课件
- 2025年航空发电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课件】集合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江苏清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呋喃、1000吨四氢呋喃丙烷、3000吨四氢呋喃技改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亲子互动策略分析-洞察阐释
- 食堂安全培训课件
- 坏死性筋膜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新型医药销售外包(CSO)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