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重估项羽的历史地位历来对项羽的评价有失公允。民间重现实,史家持“正统”。虽有良史之称的司马迁亦在所难免:尊汉抑楚;尊刘抑项。今日当重估项羽的历史地位,还项羽以历史本来面目一、评价项羽的标准问题评价项羽,当首先确立全国观、全局观、总体观。本乎此,以观察、认知、评价项羽,则不难看出,项羽是一个具有全国性、普遍意义的人物。在灭秦以及灭秦后的初步稳定天下的活动中,项羽的作用和意义是超过刘邦的,不在一个层次。就历史事实而言:无项羽,则秦未可灭;无项羽,灭秦后则不可分封以建天下秩序。这两件关乎全国、全局的大事中的主宰作用,项羽是不可替代的。于秦末扰攘之中,项羽是唯一秩序的代表。这也是无可替代的。评项羽的具体标准,当推“知人论世”四字。所谓“知人”者,即必须以项羽其人其事为基本点出发而论之。然实践起来却非易事,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引入一个误区。项羽战斗八年,始终与刘邦相对比而存在。就最终结局而论,刘邦是成功者,项羽是失败者。胜利者掌握着话语主动权,“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意识总是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难以抹去。在精英文化中,尤倾向于成功者,“王侯之门仁义存”,是抹不掉的潜规则。尤其是,人们易于拿刘邦做皇帝之后事与项羽相比。然这在时间上是错了位的。如果将二人相比,也应以同时代事而论。虽论刘、项同时之事,汉人亦忌言项羽之功,言项羽之功便是贬刘邦,虽事实亦有所忌也。将项羽贬为“暴乱”,归义于刘邦,这是当时上流社会精英文化人的普遍倾向,此为正统观。所谓“论世”者,即将项羽放在他的历史时代中去认识、评价。项羽虽生当秦末,然却必须杷项羽的行事尤其是分封一事,放到战国的历史语境中去分析和认识。项羽时代的特点是,战国余音未断,分封体制势在必行。六国毕,四海一,秦始皇一统天下,从表面形式上看,“天子诸侯”的政治体制自西周创立之后,历经春秋、战国的分合是结束了。然则实尚未尘埃落定,战国的历史却仍在潜在的运行。秦初并天下之时,朝廷上即有分封诸侯与郡县之争。秦始皇以为“置诸侯不便”,不立诸子为侯王,“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郡县制。至秦始皇三十三年,仍有博士淳于越力主封王子弟之议。秦虽一统,而战国的历史却并未彻底终结。“兴灭继绝”的传统意识形态,作为对秦的反动,成为民间更加强烈的潮流。秦始皇三十六年,黔首东郡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亡秦回到战国去的意识形态在,六国后人还大量存在。当秦一统之时,这本是一股涌动的暗流,至陈涉登高一呼,打破秦的一统江山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局面之后,这股“兴灭继绝”的传统意识形态暗流,便以“立六国后”作为时代标志到处泛滥成灾。同时,非六国后之“地方豪杰”,争立为王,“以成割地有土之业”者(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亦与之相辅而行成为更加广泛而强大的潮流。战国的历史局面,实尚未最后尘埃落定。时“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上为“逢”,下为二“虫”)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怀王彭城之约,即是“天子诸侯制”的模式。至此,只不过是由项羽主宰而已。刘邦自知己主宰不了形势,当其行县之时,故言“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亡秦之后,行诸侯制,是反秦精英们的共识。这就是作为“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的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语)所面临的不可抗拒的时势,这种形势的转变是须要一个历史过程的。然当其时,项羽分封,势在必行。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仍立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朝廷直接行政的才十五郡,余在诸侯王国内。造成“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的局面。先是封韩信等异姓诸侯王,除掉之后,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后乃有吴、楚七国之乱,。此皆可视为战国政治余音。到了汉武帝时,喧嚣于政治舞台上的战国政治余音沉寂下去。我们只要看看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项羽的分封,就不能作过多的责备了。再说,项羽分封,未违背历史潮流。其分封的原则是奖功劳,并不以贵族出身、六国后为念,这与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识是一致的。项羽主分封是一新的政治秩序的确立。亡秦之后,反秦者失去子共同行动的目标,下一步如何办,谁来建立新的秩序?刘邦虽有怀王之约的庇护,然其并无能力确立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他须要得到诸侯的认可。楚怀王亦无能力与权力决定此事,因为关中王的确定,毕竟是触及到“天下”全局的事情,至于“天下”事,他是更管不了,因为他只是楚国之君。其他东方诸侯更不在话下。这时唯有一人能主天下之事,那就是项羽。因为,不管他的身份如何,他是由于赫赫战功,早已成为自然盟主的,早已是扰攘无序中秩序。此时主天下和平者,非项羽而莫属。项羽还是很尊重怀王的。当羽入咸阳,然后又还军戏下,史载:“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这个极其简略地记载,却蕴涵着极其重大的问题提供给我们思考。一者,“致命怀王”的内涵是什么?从此下项羽的行动来看,恐怕就不仅是关中问题,主要是有关全局的问题:秦亡了,天下怎么办?他思考的是全国全局的问题。由此观之,项羽还是一个个具有天下全局观点政治头脑的政治人物。再者,怀王的“如约”之回答,乃是一个错误的决策。“约”言是楚内的事。不管当年有何约言,当下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形势却是,刘邦名义上先入关中,而实则以项羽为首的诸“将相竟亡秦”。史载“虐戾灭秦自项氏”,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若“如约”,刘邦可得其所而王关中,怀王依然去做他的楚怀王,然则,以项羽为首的“诸将相”如何处置?这是必须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约”则天下必立刻大乱。由此观之,楚怀王乃一昏君耳。项羽的处置方略是:第一,“尊怀王为义帝”。这是非常具有全局政治意义的一着棋。不仅保持了秦创立的皇帝制度,而且将楚、楚怀王升格为全国政权和政首。这棋未能继续走下去,便被刘邦打乱了。第二,“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项羽只能“自王”。接照“如约”,刘邦是既得利益者,“约”言之外,怀王不管。他只有回楚王下去做他的“上将军”,因之他的选择只有“自立”一条路。为此先王诸将相,这也是做人的美德,符合“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忠恕之道的做人原则。他并未贪天之功具为己有。第三,论功行赏,进诸将相为王。赏功劳,顺应了战国以来进步的历史潮流。第四,退六国后主。尽徙故王王恶地,乘势稍进一步处理了陈涉不愿见到,而又无力解决的六国后称王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此亦羽之功。第五,立刘邦为汉王。维护了内部的和平,此亦为得体。鸿门宴未杀掉刘邦已属大义,不过,对项羽而言,却是大失其策。因为,成功乃是政治的第一规则。项羽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这是一种公平分封。主天下分封,乃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获得诸将拥护。在项羽的主持下,结束对抗,获得秩序。此其大功也,功不可没。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只书写项羽有“灭秦”之功,不承认分封之为功,而且书写为“暴乱”。应为项羽翻此案。项羽是新秩序的建设立者,刘邦是新秩序的破坏者。在评价项羽的标准问题上,民间现实实践历史逻辑与史家是有分歧的。即便是司马迁亦未能免于此。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中,司马迁历数“虞、夏之兴”、“汤、武之王”,“秦起襄公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于刘邦则言:“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熟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表为秦楚之际,却把刘邦大为捧赞,极言其为“大圣”,而受“天命”,与古不同。此又将灭秦之功言归刘邦,与前所言“灭秦自项氏”之事实相矛盾。唯言刘邦受命,高于陈、项,于事实则不得不承认陈项之功。然于结论,在理论上则又拔刘邦超乎陈、项之上。表虽为“秦楚之际”而实尊汉,而言陈、项者只廖廖数语。“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为“极”之右半)也。”陈涉首难,项氏灭秦,这都是事实,不可否认。然在理论的解释与评价上则抑陈、项而尊刘邦,且肯定,刘得天命之统。号令虽三嬗,然得天命者只有刘邦。一个具有灭秦之功的项羽,突然变成了“暴乱”之人,刘邦则成为“受天命”“拨乱诛暴”的“大圣”。司马迁于月表中的书法是很微妙而且分明的。秦楚之际月表之中,重汉,次楚,尊刘,抑项。主次分明。继秦而后,“卒践帝祚”的是“成于汉家”。这分明是说,只有汉才是成帝统的,前号令之二嬗者是不在统的。在月表中并无明确的与汉相续的“楚统”在。汉是灭春秦后新立之王国,但却与秦、楚等原始之王国同列为通栏,表虽名为“秦楚之际”,汉与秦同还不错为通栏,正与六国年表“二世三年”不伦不类但却是微妙紧要的赘言纪事“诛项羽,天下属汉”相衔接,二表相互应,正表明汉统与秦统之相接续;沛公刘邦自始即在“汉”栏目内,项氏却不在“楚”内,而以姓立为“项”一栏。显示了刘、项之不同地位;项羽分天下,立诸侯。分楚为四:西楚、衡山、临江、九江,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此后西楚霸王项羽即代表楚,其行事纪在楚栏目中。与之相对等对应的汉,二者纪事其详略大失其当,详汉略楚,楚略到什么程度?五年之中只有二件纪事,一为“项羽以兵三万破汉兵五十六万”,一为“诛籍”。而且,汉纪事,书作“王”,楚纪事,书作“项羽”,其界限是非常分明的,显示了二者地位的根本不同。当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主天下分封,十三王同时受封,皆称一月,唯独汉书为“正月”,且提前了一个月。这就是司马迁于月表中尊汉的书法。于楚之中,又抑陈、项,而尊义帝。在月表之中,谁代表楚呢?首记“楚隐王陈涉起兵入秦”。不起元,不书“正”,只记为一月。陈涉死后,楚怀王始,书一月。于书汉“正月”相对应之栏目书作“义帝元年,”余皆不书月。此亦月表之书法,又见于楚之中尊义帝而抑陈、项也。对于月表的书法倾向,过去的研究者也有看得很清楚的。清人汪越的读史记十表卷四便是说秦楚之际月表以汉为主。并说:“六国年表末已书天下属汉,明正统也。”今之学者或以为非是,说二世三年记事是用的“史终言之的写法”按,此不能自圆其说。六国年表序曰:“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既言“表六国”,然则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秦及二世,在六国范围?又,既言“讫二世”,然则后于二世五年的“寻诛项羽,天下属汉”之事,怎能在二世范围内。这不是司马迁的糊涂,他有自己的潜文本。表来表去,表出来个秦统与汉统相接。秦末及秦亡后其事虽拢攘,然政教号令于陈、项、刘之间依次三嬗,却是非常明白的事实。然于秦汉之间陈涉、项羽皆无统,表虽名秦楚之际,而楚亦无统。只承认“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不为陈王立本纪,只立为不伦不类的世家;项羽虽立本纪,但却无自己的纪年历日,项羽本纪中,只出现了一个纪年:“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项王于自家的本纪中,却是用着汉刘邦的纪年。更非常有意思的是,高祖本纪,初用秦二世纪年,后接用汉纪年;项羽本纪只有在初起时,用“秦二世元年七月”作为项羽应陈涉起兵活动的开始时间标志,此下三年竟无纪年月日,待项王之国,则纪作“汉之元年四月”,此后便用汉纪年。这是再明白也不过的标识汉正统、楚项羽无统的史记书法。对楚、汉的看法,民间观点与史家正统观书法则相左。张家山汉墓竹简有一历谱,于高祖四年记有“新降为汉”的纪事。这是非常值得思议的纪事。既言“新降为汉”则此必有其不为汉者。现在来看,墓主编这份历谱,何以不始自高祖五年即楚汉战争结束、汉皇朝初建之年,亦不始自汉王国起元之年,而却恰始于高祖四年?或可答曰以“新降为汉”始。然何又以“新降为汉”始?这些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读此历谱,应特别注意“新降为汉”之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因之也就决定了它也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历谱,而是一个政治性的历谱。对此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政治性的解释。汉四年八月“新降为汉”,这是一个政治性时间坐标点,其中具有极为深刻的政治寓义。这涉及到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标识法统的奉正朔问题。奉何家正朔,标识着尊何家法统为正统,同时也标识着为何家臣民。这是极为重要的君国臣民政治文化与意识。汉皇朝历史时间坐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确立,是在高祖五年战胜项羽之后。大凡一个做为全国性独立意义上的王朝,则势必有其通行于全国的统一的时间标尺,这就是一个“时”的问题。一个王朝不仅有其所主宰的空间范围,而且还是一段历史时间标识,亦即被公认的和公用的历史时间坐标,其核心便是本朝的纪年与正朔。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载有高祖十一年八月,“江陵丞骜敢谳之”一例。此案系一婢媚,楚时去亡,入汉时为原主点占数为婢。媚反复辨解曰:“楚时去亡,降为汉”。“楚时亡,点乃以为汉(时亡),复婢,卖媚,自当不当复为婢”。婢媚屡屡强调的就是在“楚时”亡去,主奴关系已断;今“汉时”确立,一切与民更始,不当承认“楚时”结下的主奴关系,加以追究。这里就提出并强调了一个王朝的历史时间坐标问题。必须指出,这里所用的“楚时”和“汉时”,首先就是一个被公认和公用的历史时间。我们从这里体会到,当时,在奉“汉时”之前,必有个奉“楚时”历史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尊“汉时”,奉汉正朔乃是汉之臣民的政治标识。至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墓主何以在一份历谱中特别书录下于高帝“(四年八月)新降为汉”之文,并此历谱又何以始于四年。此正标识着墓主于是年接受“汉时”之纪年历朔,成为汉家臣民。在此之前是奉“楚时”正朔的。我以为历谱此等书写方式与方法,透露了当时一种私人记录个人重大历史行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民间方式。正代表着民间对楚的政治统绪的确认的观念与史家书法之正统观是不同的。评价项羽当走出这种正统观误区。二、解读怀王彭城之约:一个意在利用刘邦排斥项羽的计谋怀王虽为项氏立,然与项氏自始即有矛盾。当秦末之时,六国后称王成为时尚,怀王之立,只不过是个符号,一无功伐,二无能力才干,其实甚不自安。怀王始终嫉项氏,企图以卑制尊,总是企图在出身微贱者中寻求合作与支持者。刘邦出身无根柢,故怀王始终亲近刘邦,以抵制出身贵胄而又实力过己的项氏的发展。而刘邦也有意利用这种形势以图,自身的发展。怀王彭城之约明显是个大阴谋,意在克制项羽,而成全刘邦。当定陶与秦军一战项梁死后,刘邦、项羽、吕臣俱移兵东向。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刘邦军砀。此各自为三支独立军队。“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而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吕臣是陈涉的嫡系部下。当陈涉为“其御庄贾杀以降秦”后,“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现在吕臣的兵权为怀王所收,只令吕臣父子去做远离军队的文官。项氏忠于陈涉,当陈王战不利之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项梁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遂进兵击秦嘉,秦嘉、景驹皆败死。项梁只是在得知陈王确已死的消息后,才立怀王的,可见项氏也是忠于陈王的。现在项羽的兵权也被收了,只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而此时却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虚封之名。这实际上是剥夺了项羽独立兵权,令其自己不能独立行动。而相反,却以刘邦为砀郡长,将砀郡兵。刘邦有独立掌兵之权,是能独立行动的。所以刘邦可以西进略地直入关中,而项羽却只能作上将军宋义的次将而随宋义去河北救赵,如此则实已剥夺了项羽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西进的行动,以至于错过了直入咸阳的机会。原来这早就是怀王的巧安排。史记。高祖本纪载:“赵数求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话是很成问题的。既已定遣项羽北渡河救赵,独令刘邦西略地入关,而此况之下又出“与诸将约”,这约言实则已成为一种幌子和骗局;既然怀王喊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言,而当时的形势却是,正如史记。高祖本纪所言:“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尽管在如此不平等的条件下,项羽仍独自告奋勇,愿与刘邦俱西入关。然却遭受到“怀王诸老将”的反对。“皆曰:项羽为(左为“亻”,右为“票”)悍猾贼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左为“亻”,右为“票”)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由此,非常明显可见,以怀王为首,包括“诸老将”等人在内,已构成一股集团势力,意在百般阻挠项羽西进,而独令刘邦西入关。而“约言”只不过是成全刘邦的堂而皇之的幌子。因为现在的形势是,只有刘邦获取了独厚的入定关中的机会。其他诸将并没有份。其实怀王、“诸老将”等与刘邦是一伙的。刘邦也时时在谋取独自西进而阻止他人入关的机会。刘邦引兵西进,“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定韩地(左为“车”,右为“圜”去外大口)辕。当是时,赵别将司马(为“迎”字去外围部分)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可见刘邦反对他人入关,这已是破坏彭城之入关之约。为了独占入关之利,而不惜自相消耗,不给他人任何入关的机会。当刘邦初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以降时,刘邦言:“始怀王遣我”,又与父老言:“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由此亦可见,刘邦西略地入关是受了怀王的特别支持与派遣的。既然如此,“与诸侯约”就成为废话,是一种平复和安慰人心的骗局。附带说明一点,诸老将所言,已经不仅是对项羽刘邦的评价问题,而且涉及到对陈涉、项梁的评价即正确总结起义反秦的经验教训的问题。诸老将的结论实在是说,陈、项之败,是因为激列进取而非“扶义”之“长者”。项羽与之同类。怀王集团既有约而又不遣项羽,反调其去河北面对强敌,而项羽欣然领命,这表现出项羽的大度,以倒秦为己任。项氏实为陈涉的人,且忠于陈涉。项氏以楚国贵族,竟忠于戍卒之起,实难能可贵。怀王疾之,反陈涉,怀王诸老将实亦反陈涉,其论不沾皮毛。其言虽堂而皇之,似亦在为民着想。然若秦大军不除,单凭“长者扶义”能入关吗?当此之际,选兵派将当以军力才干为上。在入关问题上反映出,楚下显分二势力,一方以项氏为首的以倒秦为己任的激烈进取派。这一部分人敢于面对强敌,英勇善战。另一股势力,则是以怀王为首,伙同“诸老将”,利用刘邦集团,掣肘项羽。这可由如下事实得以充分证实:当定陶败后,怀王剥夺了项羽的独立掌兵之权,而令刘邦独将砀郡兵。以次将名义派遣项羽随宋义北向河北救赵。这就排除了他人西进入关的可能性,为刘邦设计了独自西进入关的机会和条件。而对此计谋,项羽却全不觉察。为了正确评价项羽,现在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刘邦之所以能顺利西进入关,是靠扶义而行吗?为此而必须考论当时的军事形势。时秦之能攻城野战之强师劲旅尽在河北,南线即刘邦西进一线,无秦之野战兵力,只是些地方守军,是为秦军力空虚之区。而由项羽去河北独自面对强敌。刘邦直捣空虚,实际上是捡了个便宜。项羽于河北虏秦强将王离、降章邯,使秦尽失国家锐师,秦之大势必已去,“自关以东,大氐尽畔秦”(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五诸侯西向。当此之时,秦之中央已乱了阵脚,赵高杀二世,封王子婴,子婴又杀赵高。此时秦已失去组织任何有效抵抗的能力,亦无意抵抗。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当刘邦一至霸上,子婴便立即主动出降。刘邦西进,并未遇强师抵抗,实若去受降。平实而论,刘邦先入关中之功,实应记在项羽的功劳簿上。于灭秦过程中,刘邦未遇强敌,未打过硬仗,秦之精兵锐师,都由项羽去面对了。刘邦西进,实走空档,几易如翻手。受降秦王之后,刘邦才有兵十万,当此之时,项羽至新安,仅接受的秦之章邯精锐之师即有众二十万。向使秦锐师于河北不覆没,刘邦绝无西进之可能,即令得咸阳,亦非其所有。其实,刘邦入关,实未定秦地,尚须项羽“行略定秦地”(项羽本纪),刘邦只一意入关耳。司马迁对此事的记述还是很有分寸的。于刘邦先入关之事,只是作为事实记载下来,只述其至霸上受降,并未作为重笔渲染。反而将灭秦之功归与项羽。于史记高祖本纪载:“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这时才出现了赵高杀二世,与刘邦“约分王关中”的局面。刘邦才得以顺利占领武关,而至于霸上。于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直言:项羽“遂将五诸侯灭秦”,将灭秦之功归于项羽。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有若斯受命之亟也。”太史公对陈、项、刘三人之历史地位评价,各有所当。陈涉,首难之功;项羽,灭秦之功;刘邦做皇帝。五年之间,三人行事若连环。这是一个不可缺环的历史过程。刘、项之争,各有标的。项羽,因秦已灭,乘势必分封,以主伯体制维持和平,以图安定,他始终在谋求一种秩序。此亦项羽之仁也。刘邦,初表面不满意汉王地位,而实图最高统治权,始终在破坏项羽构建的秩序,意在图最高权位。二人各有目的,亦各有轩轾。羽非不仁。史记高祖本纪载:“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可见羽以天下苍生和平安危为念。刘邦只以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而斗杀下去。五年楚汉战争是刘邦挑起的,刘邦一起,天下遂大乱,刘邦为乱首。项羽非好战之人,他总希望早日结束战争,还天下以和平。这从其鸿门宴放走刘邦,鸿沟之约的签定,及其约定之后的安然东走,以及上述羽对刘邦之言,足见项羽于灭秦之后的厌战之情。三、解读刘邦所述项羽“十大罪状”司马迁关于刘邦所述项羽“十大罪状”的书法是非常微妙的。十大罪状未载入项羽本纪,而是记在高祖本纪,系刘邦所言。用今日的语言来说,显然带有表明这是刘邦政治宣传的味道。今稍分说如次。(一)“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他已论之,彭城怀王之约本是个不平等之约,表面是竞争,实是个阴谋。毁约固当。刘邦靠怀王阴谋之约的支持而得天独厚地孑然西进关中,此且勿论,即便单就事实而言,只能说刘邦“定关中”。然而未可言“定天下”也。灭秦定天下之功,当归项氏。史家正是这样肯定的:“虐戾灭秦自项氏。”项羽当独领灭秦之功,此为众诸侯所共同认可之事。然刘邦入关之后,立即派兵扼守函谷关,拒绝诸侯兵入关,目的在于尽有关中而并有天下。此对于一个拥兵四十万、独当灭秦之功的项氏而言,是为不可容忍之事。当项王入咸阳后,“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对此,项羽作了通融的政治性处理。从政治行为而论,无所谓“义”与不义,总是胜者以促成己身利益之得为宜。史称:“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史记项羽本纪)以当时形势而论,项羽未除掉刘邦,维护了灭秦之后的和平局面,亦足可谓政治大度、识大体了。而刘邦却始终举出此事做为说辞,因为在当时这正是刘邦的一张王牌。此正与昔日这“尊王”旗号,以及后世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事为同娄之政治策略。而今日正确评价项羽却不能以此为准。(二)“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按,宋义当杀。章邯是秦军中新组建的一支最为强悍的部队,于定陶破楚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于是渡河击赵,大破赵军。赵军皆收缩走入钜鹿城,又为秦军所围困。赵多次求救于楚,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然宋义行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建议急渡河进击,与赵里应外合,必破秦军。而宋义则言使秦赵相斗,“我承其敝”(项羽本纪),必胜秦。并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相齐,饮酒高会。而此时正值“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左为“弓”,右为“疆”之右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左为“弓”,右为“疆”之右半),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即承晨朝上将军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三)“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按,这条罪名不能成立。理由有三:第一,既然与诸将约言,则当然人人可西进入关。北去救赵乃是入关途中一个战役,不必还报。难道刘邦自己也是每战必报吗?第二,此与前所言罪一矛盾。既言“俱受命怀王”,有约在先,何又言羽“入关”为罪?这不等于剥夺了项羽的入关权吗?刘邦此言正是怀王之约的目的,设置重重障碍,阻止项羽入关,此正是怀王之约的阴谋所在。因为,发表约言之初,本来就是在于只许刘邦独自入关,不许他人入关。第三,不是“擅劫诸侯”,而是项羽以特有军事才干与赫赫战功,而为众诸侯所拥戴,成为五诸侯统帅,不是“劫”,而是“赢得”。(四)“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项羽对秦有刻骨愁恨,在当时战争情况下,军队暴掠,乃是一种常态。刘邦“入彭城”,不也是暴掠一番,“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吗?。(五)“又(左为“弓”,右为“疆”之右半)杀秦王子婴,罪五。”子婴,降刘,已足使项羽不满。杀子婴,政治上处理失当。(六)“诈(左为“阝”,右为“亢”)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战国实行普遍兵役制,可动员力量大增,战争组织形式大变,车阵之战改为步骑之战,战争的手段,以摧毁、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此时兴起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就是以杀人之多寡为标准的。因之,战国时,战争的残酷性亦随之大增。杀降、屠城之事屡见不鲜。秦赵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新安坑秦降卒二十万,史载刘邦“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高祖本纪)皆此之类。(七)“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赏功劳,为战国以来之新的历史潮流。王诸将善地,当为项羽进步之处。此为项王政治之功,不当为罪。(八)“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被紧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论功行赏,不失为公平分封,同时否定初发难时无可奈何的假立诸侯后,重新以反秦中之功论封。此当肯定,没什么不公平之处。刘邦在战胜项羽后,仍行分封,第一轮分封仍是照此原则而行,没什么两样,只是刘邦成功了,然须知,是项羽为汉做了大扫除的工作。从历史的必然连续性来看,也可以说,汉的江山,是项羽打下的,正是项羽的行事为汉奠立了基础。(九)“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史记高祖本纪曰:“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得主约!本定天下,诸葛亮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命。”怀王之约是个大阴谋,怀王一直在利用刘邦,排斥项羽。项羽除掉怀王是必然的。诸侯叛项羽,亦正如六国后反秦的模式,只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义帝,只是他们扯起的一面“尊王”的旗号,尊义帝,只是为了尊自己。刘邦挑起五年的楚汉战争,旨在“”争天下,并不是为义帝争名分。史载刘邦“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王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左为“跟”之左半,右为“支”)而望东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向,争权天下。”(史记高祖本纪)向使项羽为王关中,则刘邦将老死南郑。(十)“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第十为“大逆无道”之名,系总前九而成,凑足十大罪状。“为政不平,主约不信”仍是指未履行怀王之约。刘邦所述项羽之“罪”,是为了说明自己行动的正义性而言,不免失实之处,有些是项羽之功,而不是其过。然项羽的行动,毕竟自有其残酷豪暴的一面。四、项羽三大失误(一)“背关怀楚”:失去“自西制东,居高临下”的战略主动权。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业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背关怀楚”是项羽最大的失误。由于“背关怀楚”之失,而造成一系列失利,使之丧失了赢得最终成功的唯一机会与主动权,导致了最后的“亡其国”。一着不胜,满盘皆输。惜哉!惜哉!当他西进咸阳之后,曾有人向他提出一身是都关中建言:“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对待关中问题,他的考虑是复杂的,选择决断是艰难的。项羽非不欲王关中,他曾埋怨由于怀王的阻挠,而使他后约。由于有“约”的存在,又未能视破刘邦的假象,鸿门与之讲和,因恶背“负约”之累,故尔采取了另一套方略“背关”而“怀楚”弃关中而东向楚地。一失足成千古恨!考殷周秦汉至于隋唐之形势,皆以西制东,西风压倒东风。此关中形胜所决定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之趋势。“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致令刘邦个个击破,得关中而关键天下,使刘邦东向争权而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后方。刘邦于前线屡战屡败,然关中总有源源不断的兵、饷补给前线。项羽则不然,东方无险可守。项羽无安全可资依托的大后方: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余分天下立为十八王,而关东占十四王,一时貌合而实神离,秩序是极其短暂的,一旦打破,项羽便陷入四面包围之中。总造成一种被动挨打的态势,腹背受敌的局面。城城点火,处处冒烟,无有宁日。致使项羽始终未获得进行政治动员和建设的时间与空间的余地,而终日陷入内线军事作战行动之中,没有任何休养与整顿的机会。项羽何以不都关?项羽实非不欲都关中。因为从名义上讲,是刘邦先入关中。史记项羽本纪称:“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这对项羽而言,这始终是个大悖论,为其萦绕,项羽许多不可思议的行动均与此有关涉。烧秦宫室,杀子婴、义帝,弃关中,大抵与此不无关联。惜哉!向使项羽为王关中,刘邦恐将老死于南郑。(二)疏离范增而自闭范增为项羽重要谋臣,足智多谋。其君臣关系却易不刘邦所离间,以致于产生了很深的疏离隔膜。刘邦军荥阳取食敖仓,项羽屡断基粮道,汉军乏食,刘邦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欲接受这个和约,。范增以为不可,曰:“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乃与范增急攻荥阳,刘邦乃用陈平计离间项王与范增关系。项羽轻信而稍夺范增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